2733章:掃盡人間不平事
字數:5100 加入書籤
最為楊崢欣賞的這小軒桌椅板凳都是紅木所造,軒的左右兩側以書架的模式打造,架子上的古籍方得整整齊齊,而另外兩側則是文房四寶,筆墨紙硯,坐在這裏宛如坐在了一本古籍之中,算是地地道道的書中隻有黃金屋了。
待眾人落了座,府中的小廝利索的送上了時下的瓜果點心以及茶湯點心,三人吃了茶湯,就見一個穿著戲服的中年男子走了過來請示楊士奇戲曲是否開眼,得到答複後匆匆回戲台去了,對著戲台上吆喝了幾聲。
很快,鑼鼓與曲笛聲便緩緩響起,眾人忙將目光看了過去,隻見一個身著將軍服飾的老末登上了台來,扯開了嗓子便唱了起來:“(粉蝶兒牌)野曠天高,極目處,野曠天高。歎中原,幹戈紛擾。
(念)丹心一片淩雲霄,可畏風霜義氣豪。掃盡人間不平事,全仗蟠龍棍一條。
(白)俺,趙匡胤。隻因在汴梁城內,抱打不平,殺死土豪,闖下大禍,隻得逃往關西一帶,創立基業。
(粉蝶兒牌)大丈夫創基業,誌氣豪。爭得個,地動山搖。
(趙匡胤加鞭,走圓場。趙京娘內哭。)”剛開了頭,楊崢便知道唱的是什麽,無非是宋太祖千裏送京娘的故事,說是趙匡胤在前往山西太原途中的一個道觀中,偶然看見大殿中關著一個弱女子。一打聽,原來這位少女是蒲州(今永濟)人,名叫趙京娘,隨父去北嶽還鄉願中被強盜搶到這裏。頓時,趙匡胤俠義心腸油然而生,毅然決定以兄妹相待,要跨山渡河千裏迢迢護送京娘回家。途中雖遭到搶奪京娘的那夥強盜連環襲擊,但都被趙匡胤一一擊退。加之路途中趙匡胤對京娘體貼關懷,所以在途經湖北武安門道川時,京娘向趙匡胤訴說愛慕之情,但趙匡胤覺得他救京娘是義舉,不能有私心雜念,否則他和搶京娘的強盜有什麽區別?是乘人之危的勾當。所以躊躇滿誌的趙匡胤,便婉言回絕,仍堅守兄妹之禮。
風餐露宿,艱辛不表。待送京娘安全到家之後,京娘父母感動之情又難以言表,看著眼前失而複得的女兒,也欣然提出將京娘許配給趙匡胤。趙匡胤再次暗自思忖後又做了婉言謝絕。其中有兩個難言之隱。第一還是路途中他婉拒京娘的想法,如果答應,他千裏送京娘的行為必然會蒙上不義之名。第二是自己壯誌未酬,即使要娶京娘為妻,也要等來日有所建樹後再接京娘花好月圓。之後,便與京娘在互懷愛慕之心,但自己又不能言表的難舍難分中離去。
時光如梭,霞起霞落;群雄爭霸,天降重任。
趙匡胤終於作皇帝了。
某一天,趙匡胤懷著急切心情,又從當年送京娘回家的這個秦晉渡口過黃河,再到山西探望長久思念的京娘,欲接京娘進京封為皇妃。但沒想到,此時的京娘因為和他別離後,日日盼望他早日再歸,但盼望卻在一天、一月、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反複中變成失望,失望又變成絕望了。也終於在某一天實在撐不下去中削發為尼了。所以,當趙匡胤急匆匆過秦晉渡口再站到她麵前時,已是她孤燈清影多年以後的事。為此她背朝匡胤,眼淚雖然已幹,但心底卻在汩汩流血:
怪匡胤兮,姍姍來遲;恨自己兮,佳緣薄命;怨蒼天兮,一場捉弄!暗自歎,今生不能補報大德,死當銜環結草。
此刻不解京娘心地苦衷的趙匡胤,雖再三解釋與勸說,但都未能融化京娘四大皆空的冰冷之心,一國之君的趙匡胤也隻得作罷。
至此,本該是一場曠世奇緣的美好愛情,竟然這樣千古遺恨了。
之後,趙匡胤懷著難以形容的心情,步如灌鉛似的告別了心愛的京娘和京娘的尼姑庵,返回再經過秦晉渡口時,不由得思緒萬千。這個曾經見證過他和京娘互生愛意的官渡依然,但京娘卻在木魚聲聲中隔絕了他和滾滾紅塵,真是江山與美人不可同得啊。為了永遠想念京娘,便將此渡口以自己和京娘的姓氏賜名“趙渡”。
從此“趙渡”和“千裏送京娘”的佳話,便一代一代流傳下來了。後人感念宋太祖的君子,京娘的癡情,將這段感人肺腑的淒美愛情故事給編成了戲文,光是版本就有越劇、昆曲、潮劇、川劇、滇劇之多,若是擱在往常,這樣的夜色聽一代帝王與京娘的愛情故事倒也是個不錯的選擇,但不知從什麽時候開始,世人聽這曲子的時候,不再關心宋太祖是否送了京娘,而是這位千古最仁慈的君王是如何死的,是被自己的弟弟給殺的,還是真的病死了呢?各種傳聞都有,比起宋太祖的愛情,他的死亡顯得就更惹人關注了。
台上的戲文唱到了一半,忽聽得楊溥扭過頭來衝著眾人問道:“你們對宋太祖的死有什麽如何看?”
此話一出,場上眾人彼此淡淡笑了笑,楊崢看眾人表情,暗暗苦笑了聲,本以為隻是自己一人想著這事兒,沒想到大夥兒都差不多。
“還能怎麽看,史書都記上了開寶九年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召其弟趙光義飲酒,共宿宮中;隔日清晨,趙匡胤暴死,享年五十歲,諡號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宋太祖一時英雄不假,可也逃不脫病魔的折磨,最終還是落了病逝。”段譽仗著楊崢的跟班,出入楊府多次,加上本人也有幾分才學,膽子就大了幾分,張嘴便說了出來。
“未必吧,史書可都是為了粉飾太平的,我可聽說了,那宋太祖是被自己的弟弟殺的,這事兒市井百姓都知道,說是宋開寶九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趙匡胤大病,招晉王趙光義議事,左右不得問。席間有人遙見得燭光下光義時而離席,有遜避之狀,又聽見太祖引柱斧戳地,並大聲說:“好為之”。當夜,太祖駕崩,宋皇後讓王繼恩去叫秦王趙德芳來。但在這時,王繼恩忽然叫道“晉王來了!”宋皇後見趙光義,大吃一驚!對光義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托於官家。”趙光義哭著回答道:“共保富貴,勿憂也!”。後晉王光義繼位,史稱太宗,改元太平興國,這事兒雖不見史書,但我以為可能心極大,那宋太宗為人野心極大,一早就露出了狼子野心了,有此作為倒也不足為奇。”跟著楊溥來的仆人,看段譽說話也大著膽子將自己的看法說了出來。
楊溥不置可否的笑了笑,忽的衝著楊崢道:“楊小弟你以為呢?”
楊崢道:“這事兒可不好說,要說前麵兩位小弟說的也不是沒有這種可能的,至於是病死的還是被弟所殺,我也是傻傻分不清楚了,就說大學問家司馬光的《涑水紀聞》記載,“太祖初晏駕,時已四鼓,孝章宋後使內侍都知王繼隆(王繼恩之誤)召秦王德芳。繼隆以太祖傳位晉王之誌素定,乃不召德芳,徑趨開封府召晉王”。又遇醫官賈德玄(程德玄之誤),“乃告以故,叩門與之俱入見王,且召之。王大驚,猶豫不敢行,曰:‘吾當與家人議之。’入久不出。繼隆促之曰:‘事久,將為他人有。’遂與王雪下步行至宮門,呼而入。繼隆使王且止其直廬,曰:‘王且待於此,繼隆當先入言之。’德玄曰:‘便應直前,何待之有?’遂與俱進至寢殿。”下麵這一段描述很有戲劇性:“宋後聞繼隆至,曰:‘德芳來耶?’繼隆曰:‘晉王至矣。’後見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於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
司馬光上距太祖太宗不到百年,其人又是謹嚴的曆史學家,想來不會弄虛作假,按照他的話兒所說,宋太祖駕崩,已是四鼓時分,宋皇後派宦官王繼恩召秦王趙德芳入宮,但王繼恩卻往開封府衙門召趙光義,晉王的親信左押衙程德玄已在門口等候。趙光義聞後大驚,說“吾當與家人議之。”王繼恩勸他趕快行動,以防他人捷足先登,趙光義便與王繼恩、程德玄三人於雪地步行進宮。據此,宋太祖死時,太宗當時不在寢殿,不可能“弑兄”。但問題也就在這兒了,司馬光記錄這段史料的時候,這天下可是太宗家的子孫坐龍椅,所以這事兒就值得商議了,以宋後的初衷,是令秦王德芳入承大統,誰料王繼恩竟然私召晉王光義,出賣宋後,宋後縱然既驚且怒,作為一個失去庇護的青年寡婦,無權無勢,倉促之中隻有稱呼晉王為“官家”,承認既成事實而已。由此可見宋後之意在德芳,而不在晉王(還有一疑團未釋,即為何也不在德昭?),這是否與太祖的意向相符,尚待考究。然而宋後身為一個青年寡婦,若果真如太宗即位後所稱,兄終弟及是奉母親杜太後之命,且有“金匱之盟”的誓書,那麽宋後何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而毀棄成約,改立他人?
王繼恩以為“太祖傳位晉王之誌素定”,既然如此,為何身為太祖的妻子,頗為敬重和了解他的宋後卻竟然不知此事,反而是一名宦官知曉更深?人或可謂宋後是為了己私而違背太祖素誌,然而觀諸史書,宋後為人,柔順識大體,她如何忍心在丈夫屍骨未寒時就拂逆他平生的意願?
而王繼恩、程德玄兩人的言語諸如“事久,將為他人有”“便應直前,何待之有?”等就更加不可思議;晉王既負有太後、太祖顧命,便是當仁不讓的嗣君之選,何以意識到強敵的存在,唯恐落於他人之後?更為要緊的是,當宋後見到晉王時,非但愕然失色,至於恐懼到以母子身家性命相求呢?這事兒是不是可以這樣認為宋後已知曉了真相才會做出如此決定呢,還有太宗即位後,為什麽不照嗣統繼位次年改元的慣例,急急忙忙將隻剩兩個月的開寶九年改為太平興國元年?既然杜太後有“皇位傳弟”的遺詔,太宗為何要一再迫害自己的弟弟趙廷美,使他鬱鬱而死?太宗即位後,太祖的次子武功郡王趙德昭為何自殺?太宗曾加封皇嫂宋後為“開寶皇後”,但她死後,為什麽不按皇後的禮儀治喪?上述跡象表明,宋太宗即位是非正常繼統?這也難怪後人有種種猜測了?”
楊溥哦了聲,正待說話,忽見一個小廝飛跑了過來,對著楊士奇喊道:“老爺,老爺不好了,宮中有太監來了府上,說是皇上在宮中忽然病得不省人事了,娘娘請諸位內閣大臣速速趕往乾清宮。”
眾人吃了一驚,楊士奇騰的一下站了起來,訝然道:“這,這怎麽可能,老夫昨日還看著皇上好好的,怎麽才一夜的功夫皇上就不省人事了?”
楊溥與楊崢彼此看了一眼,目光不約而同地看向了台上,台上的戲文不知什麽時候換了,換成了“燭影斧聲”一個黑臉的漢子舉起了一把斧頭,衝著床榻上狠很劈了下去,聽得啊的一聲慘叫,一個一臉花的漢子滿含悲切的喊道:“皇上駕崩了。”
“這是不是巧合呢?”楊崢嘀咕了聲,再看楊溥,這老頭眉頭深縮滿是疑問。
突如其來的消息,讓楊士奇毫不擔心,對楊溥道:“兩位大人,我們都入宮吧?”
楊溥道:“該當如此,這個時候最容易生出亂子來,我等身為宰輔,擔負重則,必須盡快入宮才好,絕不能讓小人趁機作亂,壞了祖宗的江山,想來娘娘也是這個意思,才讓太監來尋我等入宮。”
楊士奇頷了頷首道:“該當如此!”說完,便與楊溥、楊崢等人出了府邸趕往乾清宮了。 [本章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