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7章 :人生看得幾清明

字數:4751   加入書籤

A+A-




    明白了這一點,徐唏便緩緩打開了兩道奏折,以郭敬所說,第二道奏折是討好太皇太後、孫太後的奏折用不著多看,但他還是打開細細品味了一番,誦讀完對於楊士奇這頭老狐狸的見識,手段深感佩服,為了目的昔日的謙謙君子可以放下身段,不顧名聲做出這樣的舉動,這足以說明此人的可怕,在guān chǎng上混的人都知道,能屈能伸之人才是最可怕的,楊士奇無疑就是這樣的人,所以他才變得如此可怕。

    郭敬心知此事事關重大,見徐唏看得認真,倒也不敢打擾,站在一旁可憐巴巴的看著,桌上的茶湯也不敢拿起來喝上一口,生怕自己的響動驚擾了對方思索,壞了王振交給他的大事,如今他算是王振的心腹,兩人的關係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好不容易盼著王振做上了司禮監秉筆太監的位置,眼看就要飛黃騰達了,卻不想竟不容內閣,一旦鬥不過內閣的三頭老狐狸,後果是什麽他比誰都清楚,所以在這件事上,他也是最上心。

    徐唏看完了第二道奏折,又將第一道奏折打開,就著窗台照射進來的陽光,細細起來,比起第一道討好太皇太後、孫太後語氣相比,這一道才是此番的重點,犀利而有效的攻勢全在這洋洋灑灑千餘字之中了,即便是他這個外人讀來也感受到奏折裏帶來的殺氣。徐唏雖不喜楊士奇,但內心深處還是很佩服對方的,一個寒門子弟能立足朝廷將近四十年,四十年來差不多有三十年位居高位,這份能耐並非尋常人可比,尤其是其那份遠見更是旁人所不能及的,單說司禮監秉筆太監這件事,看似是皇上的失誤,實則不然,以宣宗的才治不會犯這樣低俗的錯誤,況且當初為了太監讀書壞了祖宗規矩這一件事,科道言官就鬧騰得厲害,最終宣宗頂住了壓力設置了內學堂,宣宗是一代名君,唯獨在這件事上被人罵糊塗,其實仔細想來,並非如此,以宣宗看來內閣的權勢一日大過一日,儼然是天下文官的領袖,天下讀書人何其多,單憑皇上一人有如何能抗衡,所以必須尋幫手,而司禮監就是最好的幫手了,本朝的太監從太祖時壓製永樂緩和,到本朝得以重用,無不與內閣的權勢大增有關,也就是說昔日的皇權與相權的爭鬥,經過宣宗的大手筆已轉到了內閣與司禮監的權勢爭鬥了,而這也是皇權和相權的彼此爭權和製衡從而達到皇權穩固的作用,所以太祖高皇帝不需要司禮監,因為他們本身有足夠的手段壓製內閣,而而後代天子,能力強、或者說權力**強的天子在位,司禮監權柄就大。反之,司禮監就式微,這個道理楊士奇看得十分明白,當今天子年幼,所能依靠的無非是內閣與司禮監,而司禮監的王振是皇帝的老師,對皇上的影響力毫無疑問大過他們這些老頭,所以在權勢上,無論皇上願不願意都相對親近司禮監,如今還加了一個孫太後,權利的天平已不再是內閣一家獨大而是傾向了司禮監,如果繼續讓司禮監做大,那勢必形成了內閣與司禮監爭權的局麵,而這種局麵內閣自然不想看到,所以趁著對方勢弱的時候一舉毀滅毫無疑問是最佳的方式。

    當然了除了這一點之外,更大的原由來自內閣的本身,這個衙門不用於宰相曆史悠長,權勢穩固,內閣的前身本就來得名不正言不順,所以地位並不穩固,他們的權勢大多來自皇上的懶惰,以及皇上年幼,乘皇帝靜攝(靜養)而代行皇權。其次內閣成員地位相同,權力的大小完全決定於每個成員的票擬被皇帝采納的次數。換句話說,內閣成員的權力大小取決於皇權。所以內閣的權力是極不穩定和缺乏連續性的。還有,與漢唐宋的宰相相比,閣僚們的業績平平。在朝廷中既被司禮監擠蛻,又被皇權打壓,所以,內閣雖然規矩大,但可謂朝廷中的小受,隻會助長皇權,而不可能製約皇權。一旦司禮監做大,最終的結果是內閣將會被司禮監製衡,而這也是天下讀書人最不願意看到的事情,以楊士奇的老練,自然知曉這其中的厲害,選擇在王振就任司禮監秉筆太監的第二日發難,無疑是最合適的時間了,這個時候的王振無疑是最高興,也是最鬆懈的時候,未必就能想到內閣會在這個時候突然發難,而內閣以楊士奇為首,采用步步穩贏,穩紮穩打的方式,一步一步將對手送入虎穴,甚至連對方的後路也給斷了,對方稍有不慎便是萬劫不複的地步,最終眼睜睜的看著自己到手的權勢被內閣收回,這種手段,除了內閣這等老狐狸才能如此穩紮穩打,換做旁人隻怕早就胡亂一番。

    好在這事兒,王振也沒胡亂做主張,事情也還沒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還有挽回的可能。

    這一番思索,也不知思索了多久,隻覺得窗台的陽光照射進來的時候大了幾分,徐唏才合上了奏折,緩緩轉過身來看了一眼身旁的郭敬,這個老太監不知什麽時候已落了座,端著一杯茶湯,細細喝了起來,看那神態全沒有先前緊張的模樣。

    徐唏也沒說什麽,移步走了過去在一旁的長椅上落了座,跟著端起茶杯將一杯茶湯喝了幹淨,才伸手抹去了嘴角的茶澤,這才緩緩吐了口氣,通過這一番思索,事情的脈絡他基本上理清楚了,這件事的性質實際上權利的平衡問題,司禮監為宦官體係二十四個衙門中最具權威的部門,也是內設十二監的首席衙門。司禮監掌管皇城內一應刑名禮儀,約束各類長隨,當值,聽事差役,關防門禁。掌管內外奏章及禦前勘合,奏章文書及披紅等,這些權勢都來自皇帝的信任,也就是說司禮監基本是建立在皇權基礎上的,它的主要職責就是掌印。秉筆。隨堂太監則掌管披紅,自宣宗破例任命大太監王振代筆之後,司禮監基本就掌握了披紅奏章的大權,而這也決定了司禮監存在具有內閣沒有的地位,其一,隨侍帝側,能直接被皇帝授權執行指令。其二、監視百官,常代帝行使皇權。三,掌握披紅大權,與內閣首輔對柄機要。有了這三個便利,不管是內閣的票擬權還是司禮監的代帝行使的披紅權,其權力性質本身沒有一個能超越皇權或與皇權平齊。此中的精妙之處體現在,從皇權中分離出的披紅權與朝堂之上的相權互不統屬,誰都無法淩駕誰,皇帝隻要掌握最終決定權,就可以既可以穩穩的坐在皇位上又加強了皇權的統治效能,而這也是每個皇帝最想要的結果。所以內閣想要剝奪司禮監的權勢這條路根本就走不通,而這也是楊士奇此番最大的無奈了,按說身為讀書人,他是不能幫著王振出謀劃策的,但權勢這個東西有時候的確讓人瘋狂,什麽聖人的道理若不能讓人走到權勢的巔峰,再好的道理也變得毫無用處。

    他自小最權勢充滿了渴望,所以很小的時候就明白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道理,所以在讀書這件事上他是下了一番功夫,總算是老天爺待他不薄,在他二十九歲那年便中了進士,做了一個小官,總算是他為人風趣也有幾分才學被上司賞識,三年後,授都事,參與營造北京。因功升工部營繕司主事,但此後他的官位就一直停滯不前,十餘年他在老位置上不曾挪動半分,眼看著後麵的一個個走在前麵,甚至昔日的許多同僚已入了六部他還隻是一個小小的工部營繕司主事,這份不甘心讓他開始四處走動,仗著家底殷實,huó dòng也算得當,宣德初年才升工部郎中,做了兵部武庫司郎中,品級上提高了不少,但仍舊是一個小吏,本以為這輩子就在這個品級上終老,沒想到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去了一趟太子府便認識了當今這位司禮監最有權勢的太監,當時王振氣度學識著實讓他驚訝,也就是從哪時起,他開始有意無意的與這位太監接觸,後來他發現非但是自己,就連許多王侯公頃也都巴結這位太監,府、部、院諸大臣及百執事,在外官員,俱攜帶黃金進見。每次當朝覲日,進見者以百金為基礎,獻千金者始得醉飽而出。所以官員競趨苞苴,才被容接,都禦史陳鎰、王文甚至都跪在門前俯首。王振侄千戶王山,為錦衣衛指揮同知世襲,隨後命侍經筵,這讓他大開了眼界,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他發現了人生的另一條道路,事實上也虧的他看得明白,認識這位大太監的第二年,宣宗皇帝就得了重病,身為太子身旁最信任的太監立即變得炙手可熱起來,這不正統皇帝才登基,他便升兵部右侍郎,參讚甘肅軍務,才一年的功夫,他授侍郎,駐守莊浪、涼州這官兒升的比他前十年還要快,他知道這背後是王振幫了忙,所以這一年多來,他對這個日漸壯大的太監極其奉承,好在老天爺也沒虧待他,違心的吹捧也獲得了王振絕對的信任,從這會兒讓郭敬送來這兩份奏折便知其中的奧妙,當然了,他心裏更明白,這是一次賭博,此番他若能幫王振渡過這次難怪,後麵的好處不言而喻了,可一旦沒有這個本事,那麽沒了司禮監秉筆太監這個權勢,他徐唏就得從哪裏來,回到那裏去,一想到自己被人嘲笑的樣子,他暗暗咬了咬牙,道:“公公放心,徐某絕不負你的期望。”

    這話兒他當然不是空口說白話,差不多一炷香的研究與思索,他漸漸有了計較,這事兒說到底還在於皇上與孫太後二人的態度,楊士奇便是明白了這一點,才上了第二道折子,目的是取信與孫太後,獲得這位老人家的支持,所以這件事的關鍵就在於孫太後到底能支持誰,而這就成了這件事成敗的關鍵,看明白了這一點,徐唏嘴角升起了一抹笑容,想起昨日他無意從內閣聽到的幾句大不敬的話,立即就有了主意,他緩緩衝著郭敬頷了頷首。

    後者等了大半天早就有些不耐煩,好不容易等來了徐大人說話,哪裏還不知對方的意思,當即將耳朵湊了過來,道:“徐大人請說。”

    徐唏俯下身子將嘴巴貼在郭敬的耳旁嘀咕了一聲,郭敬聽完頓時麵露喜色,哈哈笑道:“徐大人果然好手段,怪不得我家祖宗最信任你了,這事兒若是成了,徐大人這官帽怕又要升一升了。”

    徐唏道:“這就有勞郭公公在王先生麵前多多美言了。”

    郭敬笑道:“應該的應該的!”說完從桌上將那兩道奏折重新拿了起來,塞入胸口,方才轉過身來對徐唏道:“事不宜遲,這事兒可耽擱不得,咱家就先回去了,徐大人今日的恩情,老祖宗一定會銘記的。”

    “應該的,應該的!”徐唏忙附和了聲,便將郭敬送了出去。

    郭敬也不含糊,出了門便一路往司禮監去了,他知道這個點王振可還等著他複命。

    看著郭敬離去的背影,徐唏重重吐了口氣,今日這份舉動,倘若被人看見了,他隻怕難以在朝堂上立足,但郭敬來得隱蔽,加上今日早朝所有的官兒差不多都去了金鑾殿,所以他並不擔心有人看見,剛才做出的那個決定,已表明了他的立場,在這個什麽都看權勢的局麵,誰能給自己更大的權勢,自己就跟著誰走,什麽聖人的道理大可拋棄。

    返回了書房,徐唏重新泡上了一杯茶湯,慢慢品味起來,腦海裏卻不時的回想起數月前,那時候正統皇帝剛剛登基,王振身為太子的老師又是服侍太子的人,自然備受重用,太皇太後因擔心王振幹預政務在慈寧宮設了一場鴻門宴,差點沒要了王振的一條小命,經過這麽一嚇,王振竟沒了繼續往上怕的膽色,後來讓人尋到了他,是他讓王振改變策略,忍辱負重等待時機,王振的確是能拿得起放得下的人,那幾個月王振老實了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