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0章 :鸚鵡嫌籠解罵人
字數:4625 加入書籤
楊士奇心頭一動,如果說先前他不相信王振是有備而來的話,那麽此時此刻他信了,這些罪證若是尋常人根本尋不到,唯有掌握東廠的廠公才有這個本事將所有的罪證都收集起來,想到這兒,一股莫名的不安悄悄湧上心頭,他皺著眉頭看著手裏的信箋,再熟悉不過的筆記讓他頓時如落入了冰窟一般,渾身顫抖起來,數月前吏部尚書王文瑞風聞此事,建議他以回鄉掃墓為名,借機了解實情,他這才決定親往家鄉探查,但他又怕太過隆重,那些官兒畏懼,楊稷太過收斂,看不到自己想要看的東西,與楊榮一番商議後,決定來個微服私訪,既不走官道,也不發送書函,就一匹老馬,一個跟前伺候的管家,就從京城出發了,整整走了半月有餘,才趕回了江西老家,回家見楊稷氈帽油靴,樸訥循理”,一副農民裝束,衣著樸素,忠厚老實,極明事理,全不像傳聞中的惡煞形象;而且滿耳聽到的都是別人誇他如何賢明如何友愛的話,心裏非常滿意。到了兒子家裏,見是一片蕭條,沒有奢華陳設,全部是傳聞的膽大妄為,橫行鄉裏不法之事,所以他很放心了。敘談之中,楊稷謊稱自己是為了鄉裏鄉親討公道,阻止地方官吏的橫行不法,才得罪了他們,遭到誣陷;又說還有人是出於忌恨父親功名太盛,權勢太大,便借故誹謗自己來損害父親的名聲。這一番言語他自是信以為真,還以為兒子受了天大的冤屈,心頭著實不平了一陣,若非顧忌自己名聲,他恨不得要為自己兒子伸張正義一一番才好。事到如今拿到了手中這
封筆跡熟悉不能再熟悉的信函,他才知道自己被騙了,一向最善辯解的他,頭一次感到無話可說。
王振看在眼裏,忽的轉過身去麵對著龍椅上的小皇帝,一臉肅然的問道:“皇上可還記得昨日授課時給皇上提到的疑鄰盜斧的典故?”
小皇帝一聽頓時興奮的道:“當然記得,先生對朕說,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懷疑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便觀察那人,那人走路的樣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臉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聽他的言談話語,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一不像偷斧子的。
不久後,他(丟斧子的人)在翻動他的穀堆時發現了斧子,第二天又見到鄰居家的兒子,就覺得他言行舉止沒有一處像是偷斧子的人了。朕還記得先生還告訴朕,鄉下人不願意懷疑自家兒子偷斧頭而懷疑鄰居,這是因兒子比起鄰居要親一些,所以他怎麽看都不像賊人了,而鄰居明明沒有盜走斧頭,可落在鄉下人的眼裏,就是一個賊人,先生還說治理天下,朕將來切莫學這鄉下人凡事任人唯親,對待身邊的臣子,要知其短,製其短,律之嚴;不要護其短,縱其短,失之寬。先生,朕說的對麽?”
小皇帝聲音清脆,宛如一頂敲響了永樂大鍾,在大殿裏久久回蕩,眾官兒不想聽也聽得一清二楚。
王振道:“皇上說的極是,楊大人乃一代明相對天下官兒能做到知其短,製其短,律之嚴,所以經過他的提拔,朝廷能臣幹吏如楊崢、於謙、況鍾、周忱、曹鼎等人,都是由於他的賞識器重,曆練而成了國家的棟梁之才,個個政績顯著,官聲極佳,然而在待自己兒子,卻縱其短,失之寬使得楊稷犯下許多壞事,殺害數十條人命,可見咱們的楊大人也未必見得有多麽的賢明,老奴說句不應該說的話,首輔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填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楊大人身為首輔縱其短,失之寬。護短則無異於縱容,如此天平傾斜,又怎麽能得出正確的判斷?先帝將陛下tuō fú給他,老奴著實感到擔憂啊。”
“王振,你大膽。托孤之臣乃先帝親定,楊大人少穎悟絕倫,自遊校庠,已有經綸天下之誌,後入翰林,遭遇太宗皇帝,委以心腹之寄,居則參掌機密,出則謀謨帷幄,寵眷優厚,群臣鮮儷。逮事仁宗、宣宗、今上皇帝,付托愈隆,爵位益尊,聲望彌著,縉紳士夫瞻仰其休光,四夷八蠻想聞其風采,豐功偉烈,鏗鍧炳耀,天下誦之,今曆五朝,在內閣為輔臣四十餘年,首輔二十一年如何就做不得這托孤之臣,倒是你王振,膽大妄為,我朝高皇帝定令,內官不許幹預外事,隻供掖廷灑掃,違者法無赦。聖明在禦,乃有肆無忌憚,濁亂朝常,仗著皇上信任沒少做壞事,我朝祖製,宦官不得兼外臣文武銜,不得穿戴外臣衣服、帽子,官階不得超過四品,朝廷各部門不得與宦官公文往來,太監幹政則斬。爾本是市井無賴,讀書不成,揮刀自宮入宮,試問爾等不忠不孝不義之徒,亻替竊橫肆,壞亂朝綱,若不明法大斥其罪,則禍奉未除,其何以號令天下而保安社稷哉。“說完楊榮衝著小皇帝、孫太後拱手行了一禮語氣悲切的道:“老臣懇乞聖明嚴遣奸惡中官,以清政本,以慰群心事。”
畢竟是一條船上的螞蚱,一榮俱榮的道理諸官兒還是懂的,雖說今日王振的表現讓他們感到有些意外,但這並不表示他們就任由王振肆無忌憚,濁亂朝常,聖人的道理,太祖定下的規矩豈能因一個shā rén案子就能坐視不理的,顧輔緊跟其後,抱拳道;‘竊惟自古有天下者,壅蔽之患莫甚於中官。蓋內外間隔,奸弊易生,一借寵顏,則縱肆大作,其拙鈍無能者,其為弊猶淺;其狷巧不測者,其為患則深矣。此自古聖帝明王必慎於仆從之選也。職等竊見今之中官如王振者,剛愎自用,險惡不悛,機巧善於逢迎變詐,熟於窺伺,暴虐久著,huì lù彰聞,此群情之所共憤,老臣懇請陛下除王振以安臣心。“
話音剛落,李時勉也先前一步,道:“皇上,昔太祖坐上大明王朝的交椅後,“收天下之權以歸一人”,以曆史上宦官禍國亂政為鑒戒,曾感慨係之地說:“吾見史傳所書,漢唐末世皆為宦官敗蠹,不可拯救,未嚐不為之惋歎。為此不惜在一塊鐵牌上刻“內臣不得幹預政事,預者斬”這十幾個大字,以示震懾。洪武四年五月,有個宦官因久侍內廷,仗著老資格,議論政事,結果當天就被朱元璋打發回老家,下令終身永不敘用。今日王振剛愎自用,險惡不悛,機巧善於逢迎變詐,熟於窺伺,暴虐久著,huì lù彰聞大違太祖規矩,微臣不才,懇請皇上,娘娘維護祖宗法度。”
有了楊榮領頭,後麵的官兒無論願不願意也都做出了一些樣子,一時大殿之內倒也人聲鼎沸。
不知是有了王先生在,麵對群臣滔滔不決的聲討之勢,小皇帝模樣還算鎮定,隻是那雙眼睛卻落在了王振的身上,滿是求助。
王振緩緩轉過身子,與群臣所展現的滔滔不絕的聲討之勢卻視而不見,許久才冷笑了聲,道;“諸位大人口口聲聲太祖規矩,可你們真的就懂太祖規矩麽?”說完不等群臣應答,自顧自的道:“洪武八年五月,太祖皇帝派宦官趙成往河州市馬;洪武二十五年二月,太祖派尚膳太監而聶、司禮太監慶童齎敕到陝西、河州等衛,向所屬番族宣諭,命令他們賣馬,給以茶葉。結果,這次得馬 10340餘匹,交換出去的茶葉達30餘萬斤。這些馬後來被分配給河南、山西、陝西衛所的騎士。如果說太祖皇帝隻是讓太監做些生意,諸位大人又得說我王振胡言亂語了,索性今日咱家就與你們說個明白,洪武十二年三月,太祖皇帝派宦官陳景及校尉,向靖江王朱守謙宣讀諭旨,告誡他乃父朱文正當年在江西“恣意放縱,視人如草木,作孽無休。其不仁者甚,奪人之妻,shā rén之夫,滅人之子,害人之父,強取人財。事覺,教之不聽。未幾,謀奔敵國,又覺,而方囚之,然後而歿”,要他“再休與一個小人閑戲”,致蹈乃父覆轍,並當場逮捕了朱守謙身邊一些為非作歹的人。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發生藍玉謀反大案,其中太監沒少立下大公,當年三月,態組皇帝派宦官而聶與駙馬梅殷去山西,傳旨晉王朱:“說與王,把那三個侯砍碎了,家人、火者、成丁男子都砍了。家財頭**與王府。婦女,王府差內使起解。欽此。”這事兒可本不該是你們這些文武大臣做的,可太祖卻給了我們,至於讓太監宦官飄洋過海,奉使外國,成了外交上的要人,更是屢見不鮮。洪武二年四月,即派宦官送高麗流寓之人歸國;洪武十一年)正月,派宦官陳能至安南國吊祭國王陳之喪;洪武十六年正月,派宦官梁民等人至琉球國,賜給中山王察度鍍金銀印;洪武二十八年十二月,派宦官趙達、朱福等使暹羅斛國,祭奠已故國王,並賜給新登大寶的國王文綺四匹,以示祝賀。如此等等,都明確記載於《明太祖實錄》中,是毋庸置疑的事實。這些諸位大人想來都是十分清楚,難道你們會說太祖皇帝不懂得祖宗規矩!”王振冷笑了聲,目光掃向群臣透著幾分冷漠,明明是個太監,卻不知為何,大殿的諸多官兒竟不敢與之對視,這種居高臨下的感覺讓王振感到十分的愜意,他忽然發現這些看似十分強大的文官其實並非他想象的那麽強大,麵對權勢,麵對利益,這幫文人有時候還不如太監有骨氣,望著那些低著頭一副戰戰兢兢的官兒,王振嘴角的笑意慢慢彌漫了開來,冷冷的道:“這說明什麽,諸位大人都是聰明人,你們口口聲聲說祖宗規矩,說太監幹政,可這些事兒在洪武爺的時候
就這麽做的,難道你們說洪武爺也不對?”
這一番嗬問,諸官兒竟沒有一個說得上話來,要說壞祖宗規矩的人,這第一人還正是太祖皇帝,這位老人家一麵遏製太監幹預政務,另一方麵卻放手讓太監幹預貿易、海禁、家事等等,可以說在太監幹政這個問題上,最先打破規矩的是卻是設置規矩的太祖皇帝,如果細心一點話,諸位官兒還會發現一個最為顯著的問題,那就是太監的人數,大明太監人數最的年代,應該是在太祖皇帝中期,從廢除宰相後,宦官的人數,在不斷地明顯增多。洪武十五年十月,一次便“增設內使三百六十人”,而洪武二十四年,竟向高麗國要閹人達二百名之多,安南國也不斷向朱元璋進貢閹人,每次動輒幾十人,據不完全統計,洪武一朝太監的人數竟是永樂時的兩倍還多,是洪熙年的三倍,宣德年的四倍,就是這個數字,太祖皇帝還覺得人數少了,洪武十八年做了十八年皇帝的太祖爺,親自筆諭安南國王,指出他不允許安南進貢的閹宦回國,是錯誤的,提出“今後凡有省親懷舊欲歸者”,應當允許他們回安南。也正因為宦官人數日益增多,需要加強管理,洪武十七年(1384),朱元璋才特地更定內官諸監庫局品職,設下九監、二庫、六局,即:內官監、神宮監、尚寶監、尚衣監、尚膳監、司設監、司禮監、禦馬監、直殿監;內承運庫、司鑰庫;巾帽局、針工局、織染局、顏料局、司苑局、司牧局,另設宮門承製等官。今日的二十四衙門其實都是太祖爺一手打造的,這事兒並不是什麽秘密,隻是大家都選擇了遺忘,誰
也不曾留意罷了,此時被王振一一道來,群臣這才一臉的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