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9章 :玉壘浮雲變古今
字數:4715 加入書籤
入了正門,前麵便是一個院子,院子不大,但布置還算不錯,一花一草,一石一樹都動了些心思,顯得錯落有致,讓人心生好感,若是擱在往日,楊崢少不了要欣賞一番,但今日著實沒這個心思,二來院子裏還有比美景更吸引人的東西——書本。莫名其妙來這個時代後,楊崢也算是做了十幾年的官兒,平日裏出入的也多是王侯公頃,達官貴人的庭院,要說書本還真是看到了不少,可大多數都是整整齊齊的被擺在書架上,給人的感覺也是美的享受,但細細回味一番,那些書本是不真實的,一本書是用來做學問的,用來品讀的,而不是用來的裝飾的,所以做了十幾年的官兒,什麽都羨慕唯獨不羨慕書架,可眼前的感覺卻大不相同,首先這些書本不是放在書架上的,而是密密麻麻的放在了院子的書桌上,你若細心看發現許多的書其實都被筆端寫過,有的甚至寫了好幾遍,一看就是這些書是被人看過,看得還十分認真,而這個人無疑是楊榮了,以楊榮太子少傅、謹身殿大學士兼工部尚書的頭銜,平日裏該是忙成了一團漿糊才是,哪有功夫來看書做學問,可看到地麵上的書中筆記,卻又是實實在在出在他的手筆,不免讓人生出幾分感慨來,楊崢想起自己數十年來,不用說四書五經,便是三字經也不曾誦讀過,前些時日咬牙讀了幾遍《論語》還是被女兒一連串的問題給難住了,為了維持父親的臉麵,楊大人才一臉不願意的去翻閱了《論語》,比起人家來自己可算是懶惰不堪了,心頭好奇,忍不住彎腰拿起了一本《論語》,這本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與《詩》、《書》、《禮》、《易》、《春秋》等“五經”聖人之言前前後後不過二十篇,言行並不多是四書五經裏薄的一本,可楊崢拿在手裏的《論語》憑感覺足足厚了幾倍還不止,前世的時候楊崢就聽人說過,真正有大學問的人讀書是有兩個過程的,即“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過程“由薄到厚”是學習、接受的過程,“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煉的過程他們讀一本書,厚厚的一本,加上自己的注解,就愈讀愈厚,因此所知道的東西也就“由薄到厚”了但是,這個過程主要是個接受和記憶的過程,“學”並不到此為止,“懂”並不到此為透要真正學會學懂還必須經過“由厚到薄”的過程,即把那些學到的東西,經過咀嚼、消化,融會貫通,提煉出關鍵性的問題來當他們把書中的內容和精神做到了深入鑽研,透徹了解,掌握了要點和關鍵,這個時候書本就變薄了,直到最後把書中的所學的東西做到懂,徹底懂變成了自己的學問,這個時候書本與他們而言毫無用處,很明顯楊榮平日裏就是這麽看書的,隨手翻了幾頁,書本上的各種注解、典故出在哪裏、甚至書中語句孔子何時所說都做到了詳細的歸納,最讓楊崢感到驚訝的無疑是來自最後的書頁,幾張空白的紙張上寫滿了密密麻麻的考證,如他認為《論語》前後十篇在文體和稱謂上存在差異,前十篇記孔子答定公、哀公之問,皆變文稱“孔子對曰”,以表示尊君。答大夫之問則稱“子曰”,表示有別於君,“以辨上下而定民誌”。而後十篇中的《先進》、《顏淵》等篇,答大夫之問也皆作“孔子對曰”,故懷疑“前十篇皆有子、曾子門人所記,去聖未遠,禮製方明;後十篇則後人所續記,其時卿位益尊,卿權益重,蓋有習於當世所稱而未嚐詳考其體例者,故不能無異同也”。又如,前十篇中孔子一般稱“子”不稱“孔子”,門人問學也不作“問於孔子”。而後十篇中的《季氏》、《微子》多稱孔子,《陽貨》篇子張問仁,《堯曰》篇子張問政,皆稱“問於孔子”,與《論語》其他篇不同,“其非孔氏遺書明甚,蓋皆後人采之他書者”。也就是說他通過比較與考究認為這些斷片的篇章絕不是一個人的手筆。《論語》一書,篇幅不多,卻出現了不少次的重複的章節。其中有字句完全相同的,如“巧言令色鮮矣仁”一章,先見於《學而篇第一》,又重出於《陽貨篇第十七》;“博學於文”一章,先見於《雍也篇第六》,又重出於《顏淵篇第十二》。又有基本上是重複隻是詳略不同的,如“君子不重”章,《學而篇第一》多出十一字,《子罕篇第九》隻載“主忠信”以下的十四個字;“父在觀其誌”章,《學而篇第一》多出十字,《裏仁篇第四》隻載“三年”以下的十二字。還有一個意思,卻有各種記載的,如《裏仁篇第四》說:“不患莫己知,求可為也。”《憲問篇第十四》又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衛靈公篇第十五》又說:“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如果加上《學而篇第一》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便是重複四次。這種現象隻能作一個合理的推論:孔子的言論,當時弟子各有記載,後來才匯集成書。所以《論語》一書絕不能看成某一個人的著作。他的結論是儒家學子除了師承之外亦有掌門人之意。除了孔子,有子,曾子,冉子、閔子亦稱子,冉子、閔子早逝,故師承的儒家掌門,隻能是曾參,故代有子者隻剩曾子有可能。顏回,雖然被尊奉,但由於早死,沒來得及收徒,不是弟子記載,故不稱子,可能是家人所記。原憲,膝雕開,雖然收徒,世稱子思子,膝雕子,但論語所記,亦不是弟子記載,故亦不稱子,多半是師兄弟偶而提及。這一番結論可算是楊崢震撼了一把,但凡讀書人那個不是把《論語》當做了孔夫子的著述,即便是他這個擁有二十一世紀意識的現代人也是這麽認為的,偏偏眼前的這個古人卻提出了質疑,還認認真真的考據了一番,以此足以看出楊榮平日裏讀書做學問的態度。
就在楊崢感慨的時候,楊榮已開口說話了:“老夫還擔心今日落魄了,你這個大明最具有權勢的尚書郎便懶得來府上叨嘮了。”
楊崢恭恭敬敬的將手中的書本放回原處,先拱手行了一禮道:“大人說的哪裏話,我楊崢再不知好歹,也知道這些年沒有大人的照拂,我根本就做不了兵部尚書,不要說今日大人的官職還在,就算不在了,來府上走走那也是應該的不是麽“
楊榮苦笑了聲,道:“難得你還點良心,比起那些平日裏備受老夫照拂的門生故吏可強多了。”
楊崢這才注意到往日門庭若市的楊家府邸今日似變得冷清了許多,顯然往日那幫趨炎附勢的門生故吏,一聽自家老師的狀況,不知是出於王振的威嚴,還是為了自己的前途,在自己老師落魄的時候,選擇了退縮,甚至是落寞。這樣的情景的確讓人感慨,可身在guān chǎng這樣的景象早已心知肚明,guān chǎng最好的友情也抵不過頭頂上的烏紗帽來得實在。
“那幫沒心沒肺的混蛋大人為他們感懷做什麽,所謂疾風知勁草,日久見人心,這樣豈不是更好?”楊崢安慰道
楊榮微微一愕忽的哈哈一陣大笑,道:“你說的是,冷暖俗情諳世路,是非閑論任交親。老夫做了一輩子官、看了一輩子書,竟連這麽淺顯的道理都不明白,慚愧,慚愧啊。”
楊崢道:“大人哪裏是不明白,分明是不想明白。”
楊榮到也沒否認,頷了頷首道:“等你到了老夫這個年紀就知道被人遺忘是什麽滋味了,這倒不是說老夫貪婪這些東西,隻是這人老了就怕寂寞,難免總會懷念往日的榮耀。”
楊崢理解地點了點頭,身居高位退下來人生巨大的落差不是什麽人都能適應的,楊崢自問真到了那一日,或許還不如楊榮。
兩人站在院子裏說了一會兒話,楊榮看了一眼四周,道:“要離京了三十幾年瑣碎之物還真不少,這院子都快裝不下了,看,連個落座的地方都沒有,咱們還是進屋說話吧。”說完也不等楊崢答應,率先轉身走入了房舍。
楊崢忙跟了上去,相較外麵的院子,裏麵竟也沒大多少,書架比起外麵還要多一些,最矚目的要算前朝史學家鄭樵所著的《通誌》及二十一史之類大部書,案頭環列,連盈數十架。讓人羨慕,除此之外便沒有更多的裝飾便是桌椅家具也是時下最普通不過了,實在讓人不相信眼前的房舍就是堂堂大明太師、大學士的府邸。
見楊崢四處打量,楊榮淡淡一笑,道:“是不是有些失望了。”
楊崢道頷了頷首道:“失望倒是其次,更多的驚訝,大人乃當朝一品,按照我大明的俸祿,大人明麵上的俸祿該是祿米1000石,俸鈔300貫,擱在前朝這點俸祿的確不算什麽,可放在本朝尚算高了,在天下腳下置辦一棟像樣的房舍怕也不是一件難事,卑職不明白大人為何如此寒酸?”
楊榮哈哈一陣大笑,道:“問老夫這個問題的可不光是你,我的門生故吏也沒少問,老夫往日不屑於作答,也懶得去理會,旁人還以為老夫是刻意低調,博取清正廉潔之名……?”
“他們這麽想可就錯了,大人少年進士及第,授翰林編修。明成祖朱棣即位後,受其賞識,得以入閣,累遷至文淵閣大學士、翰林侍讀,任首輔名動天下,仁宗繼皇位後,大人因功升任太常寺卿,授職嘉議大夫,仍兼兩職學士。一月後,晉升為太子少傅、資善大夫、謹身殿大學士兼工部尚書,並食三祿,聲名之響誰人不知,誰人不曉,說大人愛慕美色,戀戰權勢我信,要說大人博取清正廉潔之名那就是太過有眼無珠了,名聲與大人而言來得太過容易,太過長久,卻是大人最不看重的東西,既不看重何來博取之說。”
楊榮哈哈大笑道:“還是小兄弟了解老夫,你說的沒錯,老夫少年成名,無論是guān chǎng,還是戰場、文場老夫從沒失意過,名聲這東西老夫信手拈來,著實看不起,依著老夫的性子斷然沒有博取名聲一說,可老夫的的確確過著清貧的日子,非是老夫有意如此,實乃無奈之舉,世人都知老夫謀而能斷,老成持重,尤其擅長謀劃邊防事務,曾五次扈從出塞。被成祖譽為歲寒鬆柏,可世人又有幾人知道,那些邊疆的將士許多都是老夫的同窗好友,他們有的追隨老夫戰死沙場,有的年老體衰留下的孤兒寡母無人照料,朝廷的那份撫恤經過官員的層層剝扣,能到他們手中的又有多少,老夫總不能看著他們為朝廷流了血,妻兒老小去無人理會,每年少不了要給點銀子,可朝廷與韃子年年廝殺,死的人越來越多,老夫的那點俸祿就不夠用了,起先老夫倒也能恪守太祖的規矩,可老夫見不得那些孤兒寡母可憐的眼神,為了他們老夫隻能拋開太祖的規矩收了一些官員的惠贈……?”
楊崢感慨道:“此事大人不說,誰又能知道這些呢?”
楊榮正色道:“老夫做事但求無愧,說與不說又有什麽關係呢?guān chǎng四十年老夫很早就看透了,置身與guān chǎng個人名節和建功立業,就像魚與熊掌。是很難兼得的,既選了魚就不該要拿熊掌,說起來老夫算是xìng yùn了,隻不過是住了幾年破舊的房舍便能保將士妻兒老小吃喝無憂,算起來老夫還是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