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84章:江山從來多美景
字數:4851 加入書籤
王振與一幹錦衣衛趕往乾清宮,哪兒早已站滿了得到消息趕來的大臣,黑壓壓的一片不少還爭論不休,場麵竟沒有半分的悲憤的意思,反而顯得很熱鬧。
王振看得好笑,張太皇太後生前也算是風光無限了,洪武二十八年封燕王世子妃,永樂二年封皇太子妃。明仁宗即位,冊立為皇後。宣宗即位,尊為皇太後。被稱為大明第一位皇太後。宣宗皇帝仁慈孝順,當時軍國大事多受命於張氏,聽從她的裁決。當時海內安寧祥泰,宣宗對母親入奉起居,出奉遊宴,四方有所進獻,即便是微小物品,也一定要先奉送給張氏。兩宮慈孝天下皆知,宣德三年張氏出遊西苑,皇後、皇妃在旁侍候,宣宗也親自扶著車陪母親登萬歲山,並且奉酒拜壽,又過了一年後,張氏前往長、獻二陵拜謁,獻詩頒德。宣宗親自配帶弓箭,騎馬在前引導,到達河橋時,又下馬扶車。京畿百姓都夾道拜觀,陵旁老幼也歡呼拜迎,那情景較之昔日的女皇武則天不想多讓,祖宗的規矩早就被她壞得一幹二淨,隻不過是當時宣宗是明君,大臣多是敢怒不敢言吧了。
如今可好,這人才剛死,就沒人理會了,人情冷暖可想而知了。
王振的到來並沒有引起多大的波瀾,這幾年王振的權勢一日高過一日,小皇帝對他的依賴也是一日高過一日,但凡是大事總少不了王振的影子,若是碰上一日兩日沒來,非但小皇帝不適應,便是大臣們也不適應。
王振走到小皇帝身旁對著端坐的小皇帝低語了幾聲,一直神色緊張的小皇帝頓時放鬆了不少,衝著王振頷了頷首道:“一切有勞先生了。”
王振道:“皇上說笑了,這都是奴婢該做的。”
站在百官首位的楊崢瞥一眼王振,眼看著小皇帝對他言聽計從的模樣,心頭微微歎了聲,沒了張太皇太後的約束,王振算是正是走向了權勢的巔峰了,自己要麵臨的壓力隻怕更大了。
這會兒群臣爭論了一番,禮部尚書胡瀅率先走了上前,抱拳道:”啟奏皇上,禮部會同文武百官議上大行太皇太後尊諡詞已議好……?”
小皇帝看了看王振,見後者頷了頷首,便道:“念!”
胡瀅應答了聲,上前一步,朗聲道:“太皇太後正位璿宮儷宸極之尊,永世有辭彤管表壼儀之備。故刑家正國,化理攸關而考行,易名情文宜協鴻,稱肇錫惠問遹宣。
恭惟大行太皇太後軒耀炳靈,坤輿毓瑞,伣天著範式,膺淑哲之求配。帝承休克奉,神靈之統溫惠靖莊之度,迪於厥躬敏勤節儉之規,施於有政章明。婦順祗事慈歡,執饋稱觴儼家人之禮,扶桐薦盎襄聖孝之隆,毗勵精之治以迨觀成。即清燕之閑而勤儆戒,賑饑餉士時分掖帑之餘,宥直褒忠數讚轉圜之聽。禦韣惠周而本枝衍慶,承祧計重而七鬯宣勞,曆選前摹疇如具媺。佐皇猷者四紀日月,參榮布王化於天下,寰阻溢頌顧方永。長秋之禦,乃俄棲少廣之真,軫閟景於瑤齋。帝谘令德揚芳輝於寶冊,邦有彝章。臣等祗奉明綸博稽舊典,惟孝以兼萬善允嗣徽音,惟端以薦專稱用昭節惠僉,言既葉顯,號宜崇請。諡曰孝端皇後。臣等拜手稽首謹議上命,諡文著司禮監官捧進。”
胡瀅話音剛落,立即就有禮部官員上前宣讀喪禮一切事宜,大意是太皇太後崩遺誥內外文武群臣曰吾自洪武中配,仁宗皇帝三十餘年為未亡人十有八年今命止,此得全歸以從先帝於地下足矣。允惟國家重事存沒在念,皇帝聰明孝敬仁厚剛果爾內外,文武群臣宜盡誠輔導夫天下者,祖宗之天下軍民者,祖宗之軍民,惟愛人為保國之本惟施仁為愛人之道。爾群臣鹹佐皇帝敦行仁政,各秉廉公忠誠勤慎不懈,庶幾克濟宮中庶務悉取皇太後處分諸後妃家並須遵奉,皇祖訓戒不許幹預國政吾素無德及下身沒之後喪服悉遵,仁宗皇帝遺詔以日易月二十七日而除哭臨三日即止君臣皆同不得故違,皇帝宜念萬機之重,群臣當共慰勉毋得過哀成服三日後即聽政。天地、宗廟、社稷之祭不可以卑廢,尊及百神之祀皆循常勿停,宗室諸王藩屏為重毋輙離本國但遣人進香不必送葬。諸子先有君命召者,君命為重。仍聽赴京在外大小文武衙門並免進香中外臣民之家並勿禁音樂嫁娶悉遵行之勿違。這種規矩算是最大的,差不多趕上皇上了,因按照皇帝喪禮規定,首先要根據大行皇帝的遺詔,由禮部會同內閣或翰林院官集議,也稱“部議”。如永樂二十二年,成祖崩於榆木川,遺詔一遵太祖遺製。然後向嗣皇帝進《大行皇帝喪禮儀注》,嗣皇帝審定後依禮施行。親王、世子、郡王、王妃、世子妃、郡王妃、公主等哭盡哀,行五拜三叩頭禮。第四天起皆服斬衰二十月。凡視事,都要素服,烏紗帽黑角帶。回到府中依舊斬衰服,百日內停音樂、嫁娶、祭祀。在京文武百官聞喪後,換上素服,戴上烏紗帽和黑角帶。第二天起至思善門外哭,行五拜三叩頭禮,不飲酒食肉,宿歇在本衙署。第四天起衰服,再赴思善門外朝夕哭臨三天,又朝臨十天等等,除此之外,凡入朝及視事,都要穿戴白布、紗帽、垂帶、素服、腰經、麻鞋。退朝回家仍要衰服。過了二十七日,仍要素服,戴鳥紗帽和黑角帶,直至滿二十七個月。文武百官的命婦,從第四天起,每天清晨由西華門入,哭臨三天,服麻布大袖圓領長衫和麻布蓋頭,去掉金銀首飾。滿二十七日方可釋服。聽選辦事官也必須服衰服,監生吏典僧道須服素服。從成服日起,赴順天初喪哭臨規定:京城百日之內停音樂、祭祀。婚嫁,官停百日,軍民停一月。軍民素服,婦女素服不妝飾,俱二十七日。京師從聞喪日起,寺觀各鳴鍾三萬杵,禁屠宰四十九日。京外文武百官聞喪日起,都要素服、烏紗帽、黑角帶,行四拜禮,跪聽訃告,舉哀,再行四拜禮。宿歇本衙府,不飲酒食肉,三天後衰服率下屬就本署設香案哭臨三日,又朝臨十日。其命婦去金銀首飾,素服舉哀三天。二十七日除服。軍民百日之內停音樂、祭祀。男女嫁娶,官停百日,軍民停一月等等,規矩不少算,這種規矩就連當年馬皇後、徐皇後都不曾有,也算是死後榮光無限了,諸大人對張太皇太後還是有些感情的,這位老人家曆經五朝,難得是秉承了馬皇後、徐皇後的賢明,平日裏對中外政事、群臣才能及品行都格外留意。仁宗死後,每遇軍國大事,宣宗都稟明母後再決定。張氏也常詢問宣宗處理朝政的情況,並經常提示宣宗,注意體恤百姓疾苦。由於張氏在朝廷政務的處理上,倚重忠實正派的大臣,協調君臣之間關係,限製內宮對朝廷政事的幹預,王振雖猖狂,但因她老人家在才不敢太過放肆,否則以小皇帝對王振的信任,內閣又毫無作為的情況下,朝政早就亂了,這麽一想,讚美之語自是不言而喻了。
接下來的幾篇讚詞多是千篇一律的言語,多是皇後父母是誰,小的時候怎麽樣,長大了是如何婚配的,長大後家庭關係怎麽樣,與周圍的人是如何相處,在皇帝的身邊扮演了什麽樣的角色。去世的時候當時的情況怎麽樣。都記錄的十分清楚,像一篇簡短的人物傳記。這些東西眾人早已見怪不怪了,勉強聽了幾篇,各自該幹什麽幹什麽的,禮部官兒似也知道小皇帝與群臣對這種千篇一律的讚美之語沒有多大的興趣,所以讚美之餘不忘提起她老人家的功勞,多半是站在皇帝的立場來說這位皇後,說這位皇後是誰的未亡人,去世前當時的皇帝是如何的英明神武,對這位皇後是如何敬孝道。能簡單則簡單。
好不容易念完了上百篇的讚詞,百官才鬆了一口氣,接下來按照喪禮的規矩來便可完事了。說是規矩去其實也不少,朝廷會在聞喪次日為始,輟朝不鳴鍾鼓。文武百官素服烏紗帽黑角帶詣思善門橋南哭臨。畢退於金水橋南候。上素服禦西角門,百官行奉慰禮。退於本衙門宿歇不飲酒食肉。次日同一。成服日為始上黑冠素服十日,十日後亦淺色服俱西角門視朝,文武百官十日內俱布帽素服經帶朝參,十日後烏紗帽黑角帶素服通前二十七日後,上常服奉天門視朝,百官淺色衣,鳴鍾鼓鳴鞭如常,這就說在未來的一個月裏,百官都得過點苦日子。
眼看該準備的都準備了,小皇帝也鬆了一口氣,正要站起身來,忽聽得一個聲音道:“皇上奴婢覺得這事兒還有些不妥之處。”
聲音不大,卻足夠響亮。
小皇帝與楊崢等人循聲望去,卻見說話之人竟是王振。
小皇帝顯然也沒想到王振會說話,被對方突如其來的舉動嚇了一大跳,好在這些年也算是見過了大世麵,很快便鎮定了下來,仰著脖子問道:“何處不妥?”
百官也是這個意思,尤其是胡瀅,這事兒事關禮部的名聲,他做禮部尚書差不多三十年了,還被人挑出任何的毛病來,若非小皇帝開口,他差點沒衝上去,他是五朝老臣,位高權重,自是不懼王振。
王振似沒看到胡瀅殺人的目光,一字一字的道:“諡號!”
所謂諡號,就是用一兩個字對一個人的一生做一個概括性的評價,算是蓋棺定論。像文、武、明、睿、康、景、莊、宣、懿都是褒諡,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漢惠帝、晉惠帝都是沒什麽能力的,質帝、衝帝、少帝{後人稱呼,不是正式的諡號}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厲、靈、煬都是惡諡,哀、思也不是好詞,但還有點同情的意味,一般用作朝代中後期君主,如陳叔寶等等,這種規矩從周朝就開始了,但還沒定性,等到了秦始皇一統六國這位雄才偉略的帝王,議定以“皇帝”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同時因“諡號”的定奪將形成“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麵,故而廢除諡法。嬴政自稱為始皇帝,後世則以數計,如二世、三世等等。
漢代時期恢複諡法,而且這一時期諡法製度也日趨嚴密,朝廷中正式設立“大鴻臚”一職,管理王公列侯的諡法。漢代以後,諡號大多為兩個漢字:漢文帝劉恒“諡號”全名為孝文皇帝,蕭何諡為文終侯。
等到大唐開始,帝王都以大諡以滿足其虛榮心的工具,同時也成為駕馭群臣的褒貶手段。從女皇帝武則天開始,打破了皇帝一、二、三字諡號的舊例,她作為皇太後臨朝稱製時追諡丈夫唐高宗李治為“天皇大帝”,達四字。武則天稱帝後,又開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更開創了皇帝生前疊加諛詞上尊號諡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著的時候可以被奉上好幾次尊號。如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受尊號為“開元聖文神武皇帝”。尊號的累加也影響了諡號的累加,自唐高宗以後,大多數皇帝的諡號都在四個字以上。認為諡號是子議父、臣議君,於是廢了諡號,從他這個始皇帝開始,想傳二世、三世以至無窮,可惜隻傳了二世。漢代開始又實行了。漢倡導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諡號都有個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獻,到了後來則是各種都有,並不局限與一個字眼兒上。從唐朝開始,皇帝的諡號字數逐漸增加,例天寶十三年,玄宗李隆基決定將先帝的諡號都改為七個字如李淵為“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李世民為“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唐後各代皇帝的諡號,一般都偏長.(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