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上帝之鞭

字數:3577   加入書籤

A+A-


    無論如何,羅科索夫斯基不能眼睜睜看著東蒙脫離掌控,喀爾喀政權被迅速滅亡,在休整了一段時間,並且無可奈何地又讓手下軍人在某座蒙古城市“放鬆”了一次之後,蘇軍才正式集結到全蒙古的政治和宗教中心庫倫(又稱大庫倫,蒙語意為“大寺院”,即後世蒙古國的首都烏蘭巴托,蒙語意為“紅色英雄城”)。滿蒙王公的不滿達到了頂點,有一個蒙古王爺的親眷就生活在蘇軍糟蹋得不成樣子的城市,估計已經被老毛子幹爹對女眷享用了一番,男眷全部處決,這番仇恨,也隻能牙齒咬碎了往肚裏咽,想報仇雪恨,嗬嗬,除非他活得不耐煩了。

    其實羅科索夫斯基也很想約束手下的軍紀,奈何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再說了,蘇軍來蒙古本就是當大爺的,難道還要遵紀守法裝孫子不成?這一點,羅科索夫斯基不是不知道,嚐試著改變,卻不敢操之過急,他一個少將想壓住全軍並不容易,別還沒有讓手下變得規矩,自己倒是被暴躁的大頭兵修理得“規規矩矩”了。

    這一次出征東蒙,羅科索夫斯基表現得很重視,當然,在他的潛意識中,真正的對手是大明軍隊,而不是東蒙軍隊那樣的烏合之眾。

    東軍主力全部陳兵邊境城市巴嘎諾爾,這是一座小得不能再小的城市,甚至不能稱其為城市,更像是一個土圍子,城牆低矮,不是用青條石砌成,是用凍土夯實建造的“土城”,恰似大型的敖包。敖包是蒙古語,意即堆子,意為木、石、土堆,就是由人工堆成的石頭堆、土堆或木塊堆,遍布蒙古各地,多用石頭或沙土堆成,也有用樹枝壘成的;在遼闊的蒙古草原上,人們用石頭堆成的敖包是道路和境界的標誌,後來逐步演變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禱豐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征。

    巴嘎諾爾的地形不適合防守,東軍也沒想著死守,因為東軍主力隻有九千人,按照東蒙政府的臨時軍事編製,這點人勉強能編成三個主力旅,其中大多是漢兵,蒙古兵和滿兵反而占了少數。這還是滿蒙生育力不咋地的問題,而且青壯年大多在西蒙,東蒙一向人煙稀少,也隻有漢人集中居住,若不是為了一個麵子上的工作,好為了日後回歸大明打下基礎,不至於產生民族裂痕,東蒙總裁李波這個蒙古籍青年才俊還真想退位讓賢。

    能編成三個旅的主力部隊已經是東蒙政府能支撐的極限了,這還是內地在無償資助糧食,否則單靠蒙古這一大片爛地,單是糧食問題就夠頭疼的,士兵吃不飽飯,又憑什麽給你賣命,你以為你是誰呀?

    蘇軍雖然軍紀差得很,打仗卻絕對是硬茬子,行軍速度也是一流,加上庫倫本就離巴嘎諾爾不遠,前腳後腳,沒用半天就憑借這個時代主要的軍事運輸工具——卡車,將兩萬先遣部隊送到了巴嘎諾爾城外十裏處。這速度真的差強人意,還是蒙古高原的道路不平鬧的,如果能修建一條高速公路,蘇軍別說乘車了,就是跑步行軍的速度也能提高一大截,不用折騰大半天天。

    東軍在城外挖掘了縱橫交錯的塹壕,還修建了上百個大大小小的防禦工事,塹壕內架設了大明政府友情讚助緊急到位的五門大炮。火炮數量倒是不多,卻是一種極大的震懾,一眼望去,令人頭皮發麻,想突破層層障礙,兵臨巴嘎諾爾城下還有得一番糾纏。

    三個旅的東軍指揮權經過協商,交給了大明派來的軍事教官之一黎尚武大尉,他是其中軍銜最高的,也是他主動要求來東蒙擔任的軍事教官。男人都有一個建功立業封侯拜相的夢想,尤其是馳騁疆場縱橫四海,更是能激起任何一個男兒心中的熱血,黎尚武也不例外,女朋友鍾文貞已經是少將,並且成了天子近臣,兩人的差距越來越大,他總不能什麽都不做。

    富貴險中求,黎尚武站在巴嘎諾爾低矮的城頭,用望遠鏡觀察遠處蘇軍的一係列動作,私下裏握緊了拳頭,心中默念:老毛子,來吧,讓我用你們的血染紅老子的錦袍,讓我用你們的血祭奠無數死去的大明冤魂!

    與此同時,羅科索夫斯基也在舉著望遠鏡不緊不慢地仔細觀察前方,他是一個穩重沉靜的將領,再麵團的對手也值得重視,況且這不是最後一戰,明軍即將到來,這一場戰爭還有得打。由於行軍匆促,大炮等重型主戰裝備沒有及時運到,當然,兩萬蘇聯紅軍並不是真正的主力部隊,蘇聯的幾百萬大軍部署在歐洲,防備的是英法,而在遠東、蒙古、中亞的兵力部署中,中亞占的比重最大,遠東稍弱,蒙古中等。

    但是,駐蒙蘇軍擁有一個王牌部隊——第二裝甲師,可以說是獨立師,師長阿列克謝耶維奇少將,乃斯大林寵臣,和羅科索夫斯基平級,平時是不接受羅科索夫斯基領導的。這次出征,阿列克謝耶維奇就沒有聽候命令,認為隨便派個一兩千人就能撲滅東蒙叛亂的火焰,至於明國的威脅?那些軟蛋別說不敢真的敢挑戰蘇聯紅軍的威名,就是敢,也是一群烏合之眾,不必放在心上。

    羅科索夫斯基被惡心壞了,這小子仗著總書記的寵幸目中無人,蘇聯軍方目前為止總共還沒有十個裝甲師,部署在亞洲的唯一一支王牌中的王牌還被這樣一個眼睛長到天上去的人統率,真是一種悲哀!

    “希望上帝他老人家不要被這頭蠢豬激怒,用鞭子懲罰我們的工農紅軍戰士!”開戰之前,羅科索夫斯基這樣祈禱,他是實在被氣得沒有脾氣了。

    通往巴嘎諾爾的道路完全是由鮮血鋪成,炮火就位之後,蘇軍開始進攻,為了防止東蒙軍隊棄城而逃,羅科索夫斯基還在兩翼部署了足夠的兵力,作為預備隊隨時出擊。他沒有想過包圍巴嘎諾爾,此地距離庫倫不過一百五十公裏,全是平原,沒有一處樹林,風沙礫石,除了少量的牧民,常年難以見到繁華景象。

    巴嘎諾爾不是最後的陣地,但這是通往庫倫的跳板和後勤基地,大明內地援助的各種物資非常充足,官兵們開起火來沒有節省的概念。蘇軍的火炮數量足有三十多門,遠遠壓製了隻有五門大炮的東軍,對射三輪之後,東軍的火炮基本被蘇軍的炮兵一番集中點射,報廢了四門,還有一門已經顯得可有可無。

    蘇軍隨後展開了地麵進攻,炮火連天,橘紅色的火焰帶著撕破舊世界的偉岸力量劃過天際,落入東軍挖掘的塹壕,躲在塹壕之中的東軍官兵來不及逃跑,被炸了個粉身碎骨。雖然帶著壓倒性的火炮優勢,東軍縱橫交錯的塹壕被犁地一樣犁了一遍又一遍,然而,當蘇軍越過了安全距離,進入到短兵相接的階段後,東軍士兵的瘋狂讓他們印象深刻。

    在第一天的戰鬥中,以漢人為全軍骨幹的東蒙軍隊雖然訓練量嚴重不足,單兵素質也是低下得可以,但他們誓死不退的精神,卻保證了蘇軍沒有占到多少便宜。瘋狂地肉搏戰,第一波衝上來的蘇軍由於準備不足,再加上起了輕視之心,被東軍趕鴨子一樣趕出了第一道陣地。而在蘇軍猛烈的炮火之下,巴嘎諾爾的土圍子很快支撐不住,許多牆段都出現了塌方現象,城防在炮火的摧殘下變得殘破不堪。

    為了安全起見,黎尚武等大明軍事教官不得不轉移到城下,再逞英雄在城頭站著,純屬找死。

    “老黎,巴嘎諾爾是守不住的,這還是第一天就打成了這樣,第二天我估計堅持不到一上午!”一名上尉憂心忡忡地說,“一旦讓老毛子靠近城防,就等於門戶大開,白刃戰我軍人數那麽少,武器也很差勁,這仗沒法打的……”

    其他人也是作如是想,都將目光集中到黎尚武身上,畢竟他是在場諸人中軍銜最高的。

    “大家不要慌,我們來這裏就是為了幫助大明守住北方領土,至於巴嘎諾爾能否守住,這並不重要,我們也沒有必要在這裏和老毛子死磕。我們的主要作用,是拖延時間,等待大明抽調後續部隊入蒙!”(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