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新的國家
字數:3837 加入書籤
一九三七年元旦,明帝國內閣通過一項法案,即將“大明帝國”的國號改為“大中華聯邦”,簡稱中國,仍以朱明宗室為聯邦皇室,簡而言之,就是除了國號之外,其他的一切都維持不變;之後,台灣地區宇垣門閥宣布徹底和日本帝國政府以及南韓穀壽夫政府割裂關係,但不獨立,台島仍稱為地區,宇垣一成被手下人推舉為台灣總統,總攬軍政大權,形同獨裁。
世界格局又是為之一變,不過隻是細微的變化。
雖然說大明帝國到大中華聯邦隻是一個國號的改變,但摒除了不少東西,比如說皇帝年號以及駕崩後的諡號廟號,更多的是向著現代化國家轉變,將“帝國”換為“聯邦”,則代表著一種決心。更主要的是,國號改變的一個月後,聯邦議會(國會兩院)經過投票決定修改憲法,欲將憲法中的“如在緊急時刻,皇帝有權解散內閣,收攏全部大權,緊急時刻過後,方可還權於內閣”這一部分抹去,徹底限製皇權。
在做一點的時候不隻是聯邦議會非常忐忑,就是內閣也有點害怕兩帝發飆,這可是實打實的在打壓皇室利益啊!讓人欣慰的是,不論是太上皇朱清嚴,還是在位的聯邦女皇朱清清,都沒有對此提出異議。
很多年後,朱清嚴接受一家美國媒體的拜訪,談及當年聯邦議會要通過修改憲法限製皇權,他笑著說:“我不生氣,因為我生氣也不能給國家帶去災難了,中國終於開始走上了新的發展道路,不以一個人的意誌為轉移,不為一個人的意誌所左右。”
三月上旬,華盛頓八國會談過去了差不多半年,蘇聯因為八國幹涉行動損傷的國力慢慢恢複,雖然經濟狀況一直萎靡不振,但軍事實力卻逐漸複蘇。如此一來,中蘇邊境的火藥味也越來越濃,因為外東北、尼布楚、巴爾喀什造成的裂痕在兩國之間越來越大,況且日本還占領著堪察加半島,不過,林婉芸和斯大林都知道,中蘇之間不決出勝負,就挨不到日本的事。
由於朝鮮半島發生巨大變化,最終導致南北朝鮮並立,中國已經不打算出兵朝鮮了,以前出兵名正言順,而且奪取朝鮮對中國政府非常有利,但現在南北朝鮮的局勢變得複雜——北朝鮮獨立後,金日成派人到北京和林婉芸接洽,表示願意和中國結成盟國,就像錫金、泰國、南華、巴厘島、琉球那樣的平等盟國。
經過慎重考慮,林婉芸答應了,雙方已經簽訂《中朝同盟條約》,宣布朝鮮成為中國盟國體係中的第六個小弟,隻是,這個小弟聽不聽話還有待商榷。
三月中旬,斯大林派人到北京,不是關於外東北和尼布楚的領土歸屬展開談判,而是贖回一個人——在德國誌願軍收複蒙古和唐努烏梁海之後,二十萬蘇聯紅軍僅有一小部分被殲滅,一部分被俘虜,大部分則在阿列克謝耶維奇上將和羅科索夫斯基中將的帶領下投降。
斯大林想贖回的那個人就是羅科索夫斯基,林婉芸和蘇聯使者大眼瞪小眼,她問:“久聞阿列克謝耶維奇將軍是貴國名將,這次為何不為其贖身?”
“這是總書記的意思。”
“那貴國就是不管阿列克謝耶維奇了?”
“這也是總書記的意思。”
林婉芸笑道:“好吧,我再想想,閣下先下去休息。”
送走蘇聯使者,她陷入沉思,聯邦政府正在從帝國進行轉型,雖然和蘇聯必有一戰,但這一場戰爭最好還是晚打一些時日好,畢竟明日戰爭才過去沒多久,國家元氣損耗得太多,經不起太多折騰。正這麽想著,總理秘書長謝海陽推門而入,報告道:“總理,陛下來了。”
“哪個陛下?”林婉芸問,謝海陽是洪崇烈時代的“遺老”,她接掌最高權力後,依然用他作為自己的助手。
“哦,是太上皇,他聽說蘇聯使者來了,就過來看看。”謝海陽麵色古怪地回答。
林婉芸眉頭一皺,這太上皇不是沒有對聯邦議會修改憲法表示異議嗎?這次來直接就是奔著蘇聯使者,難道他想幹涉一下?我得小心應對。
朱清嚴和鍾文貞一前一後走進總理辦公室,林婉芸起身道:“陛下,鍾將軍,請坐。”
朱清嚴大剌剌地坐下了,鍾文貞站在她身後,自從碧雅茶和炎龍留在泰國,雖然她和安藤千惠一直不對付,但朱清嚴最終也隻有她這麽一個可以信任的人了。
“陛下此來,所為何事?”
“聽說蘇聯使者來了?”
林婉芸點點頭,朱清嚴道:“斯大林什麽意思?”
“他想贖回羅科索夫斯基。”
“隻要這一個人?不要那十幾萬俘虜?”
“恐怕也有這個意思,但還沒有提。”
“俘虜不能放,羅科索夫斯基更不能放。”朱清嚴嚴肅地說,“中蘇即將大打出手,怎能做出自毀長城之事?羅科索夫斯基世之虎將,堅決不能放!”
如果說不放那些俘虜還可以理解,理由就像太上皇說的那樣,中蘇馬上要開戰了,這時候給敵人送回去十幾萬經過戰場考驗的老兵,的確是傻子才幹的事。可是,對於要不要放羅科索夫斯基,林婉芸卻有不同看法:“陛下,明日蒙古戰爭和德軍收複蒙古戰爭中,羅科索夫斯基都沒有出色表現,想必也就是一名能力平庸的將領,還給老毛子也不是大事。”
朱清嚴冷笑道:“那總理就錯了,在蘇聯有幾個將領特別需要注意,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羅科索夫斯基、鐵木辛哥、戈沃羅夫、瓦圖京……這些人都不是好惹的,羅科索夫斯基又是其中的佼佼者,就是把他毒死,也不能留給斯大林!”
林婉芸皺皺眉,太上皇一向以大肚量和仁厚著稱,這次卻公然宣稱寧願毒死也不願留人才給斯大林,可見對其痛恨之深,她說:“我明白了,陛下,那我就回絕蘇聯方麵的要求,反正就算滿足蘇聯的要求,中蘇戰爭也早晚要打,這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蘇聯使者最終失望回國,中國既不願意放掉羅科索夫斯基,也不願意釋放十幾萬俘虜——為了消除安全隱患,那些俘虜全部被搬離到了外東北和尼布楚地區,全給弄到東北修路開礦去了。
羅科索夫斯基和阿列克謝耶維奇最近的日子倒不能說多壞,他們被押到了北京,好吃好喝地招待,後者知道自己回不去了,索性有了在中國當一輩子富家翁的心思,前者心思則複雜得多,他還想回國。投降是迫不得已,總書記不給活路,又不想帶著十幾萬兄弟送死,但在聽說總書記還想贖他回去的時候,羅科索夫斯基覺得自己生是蘇聯人,死是蘇聯鬼,哪怕回去之後要被投入大獄,走上軍事法庭也在所不惜!
他試圖聯係中國高層,但林婉芸已經指示軟禁他的警衛,務必不能放鬆對羅科索夫斯基的看管,而且對他的求見一概不理,她事情多著哪,不可能處理這樣“雞毛蒜皮”的小事,那樣她還活不活了?
此後的一生,羅科索夫斯基都沒有回到蘇聯,在中國生活了數十年,最終無奈之下作為中國軍隊的軍事顧問,還結合實際為中國軍隊創造了一套戰略理論。為此,北京政府授予羅科索夫斯基“大中華聯邦永遠的朋友”稱號,最後還讓其加入中國籍。
聯邦政府不承認雙國籍,所以羅科索夫斯基加入中國籍,就等於自動喪失了蘇聯籍。
一九七五年八月三日,羅科索夫斯基病逝於北京,享年八十歲,比前世多活了八年。(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