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和田玉

字數:3646   加入書籤

A+A-


    “太好了!李瓊,或許這是一條生意經,我建議你的夜宵攤就不要開了。幹脆去南疆和田,找到那些伯伯、叔叔和阿姨,去采購正宗的產自玉龍喀什河的和田玉,然後倒賣給申城地區的有錢人,你可以嚐試一下做和田玉生意!”

    “找和田兵團那些伯伯、叔叔和阿姨沒有問題,可是這個玉生意我不懂啊!”

    “沒關係,你慢慢學,而且有和田兵團那些伯伯、叔叔和阿姨幫忙,一般你不會買到假貨,這個生意絕對可以做!”

    “這我可真是外行啊,而且做生意我沒有什麽本錢……”

    “外行可以慢慢學習,熟能生巧!至於本錢,我來支持你!”

    “那不太好吧……”

    “千萬不要見外,這幾天我剛好在等新家坡新的工作準證批複,比較空,如果你可以聯係上和田那邊,我可以陪你飛過去一趟考察下當地的和田玉市場,路費和本錢我都會準備好的!”

    最後李瓊被唐一凡說服,第二天聯係上了兵團第十四師下麵皮山農場父母當年的老戰友。

    兩天後,倆人先來到申城的城隍廟、藏寶樓等主要古玩市場感受了下和田玉的市場行情,然後飛到烏魯木其,再輾轉火車和大巴,路途上花了三十多小時,曆經艱辛才趕到和田。

    這三十多小時的行程把唐一凡和李瓊給累趴下了,兩個人灰頭土臉的,唐一凡沒想到來和田的交通如此不方便。

    在和田接待他們的是李瓊父母當年一個連的戰友牛衛國夫婦。

    聽完唐一凡和李瓊的來意後,牛衛國夫婦帶他們去參觀了玉龍喀什河。

    玉龍喀什河的源頭是昆侖山。昆侖山中有兩條河流,都是靠夏季冰雪融化補給。當夏季氣溫升高,冰雪融化後的流水洶湧澎湃,山上的原生玉礦經風化剝蝕後,玉石碎塊便由洪水攜帶而下,堆積在低山和河床中。秋季河水漸落,掩藏在卵石中的玉石就顯露出來,易於人們發現。就是這樣的日複一日循環往複,山料、籽料、戈壁料經千萬年的衝刷侵蝕撞擊,呈現在今人眼前,這種外形如石,質地卻瑩潤透亮光潔凝脂的璞玉開始被人們發掘采擷。

    牛衛國夫婦介紹,在和田最著名的采玉地點在玉龍喀什河的東岸,也就是傳說中的羊脂玉故裏——小胡麻。胡麻地的采玉人自古絡繹不絕,清代乾隆年間就有人在此采貢玉了。

    玉龍喀什鎮東北方向四五公裏處便是小胡麻地了,南北寬約一公裏,東西長約四五公裏,這裏應該是沙漠邊緣的古代玉龍喀什河河床。他們看到無數挖玉人留下的痕跡,或深或淺的石坑,高高低低的石堆,遍地的卵形石礫。河床上的專業拾玉者主要是男性中老年人,他們大都來自玉龍喀什河岸附近的農村。夏秋洪水過後,以及農閑時節,采玉人便手持一把小鎬頭,終日沿著淺水灘慢慢行進,反複查看玉龍喀什河波浪的翻卷處。他們認為,如果波浪白而大,其下必有美玉。

    六、七十年代和田玉被劃入小資產階級的低級趣味,和田玉市場一度被壓製。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後和田玉市場開始回暖,最近幾年開始陸陸續續有不少來自北上廣大城市的買家來這裏買貨,價格已經漲了不少。當地把集市叫巴紮,在和田,玉石巴紮不是每天都有,而是在每周的星期五和星期日才有。今天剛好是周二,要等上三天才有玉石交易集市。

    聽說要等三天,李瓊可等不急了,姐姐那裏雖然請了護工,她還是不太放心,想早點回去。

    “要麽我帶你們去喀什鎮的黑峰村吧,當地有個我熟悉的村民,他是專業拾玉者,聽說好貨不少!”牛衛國道。

    黑峰村位於玉龍喀什河上遊,附近是玉龍喀什河籽玉的主要來源地之一。牛衛國介紹的木拉提大叔已經專業拾玉十多年,非常有經驗。

    聽明來意,木拉提大叔帶著大家去看了他的倉庫。倉庫裏麵各種玉石琳琅滿目。地上的這些籽料體如凝脂,給人的感覺像羊脂又像豬油,又油又糥又酥,精光內蘊,質地細膩,密度較大,有明顯的沉手感。

    “牛叔,您幫我們看看,這些是正宗的和田玉籽料嗎?”

    “錯不了,這些應該是喀什河出的玉籽料。”牛衛國很有經驗,肯定道。

    “木拉提大叔,我們不要山料,隻要這種小的籽料,怎麽賣?”唐一凡問道。

    “品相好的這堆800元一斤,品相一般的那堆500元一斤!”木拉提大叔道。

    唐一凡和李瓊之前去申城考察過城隍廟、藏寶樓等一帶主要古玩市場的玉石行情,這些上好的和田玉籽料市場價格在每斤2000到3000元之間不等,如果批發賣給那些商家,打個折,唐一凡心裏估計每斤1000元左右總可以出手的。

    “木拉提大叔,我們想多買點上好的籽料,這些可能還不夠,籽料貨存還有嗎?”唐一凡估摸這堆品相好的籽料才十斤左右。

    “沒問題,你們要多少,我去其他村民那裏幫你們去收貨!”

    “那好,我們大概先要個30斤,價格600元一斤可以嗎?”唐一凡還價道。

    木拉提大叔考慮了一下,爽朗道:“行!”

    結果,木拉提大叔一發動,從村裏各家各戶收了五十多斤的上好籽料上來供唐一凡和李瓊挑選。

    最後唐一凡花了2萬元現金從裏麵挑了35斤的上好和田玉籽料。

    兩天後,唐一凡和李瓊帶著這35斤和田玉籽料回到申城。

    第二天上午他們帶著些許和田玉籽料樣品跑到城隍廟古玩市場。

    結果第一家老板報價:“貨一般,多沒有,給最多550元一斤!”

    “不會吧,老板,你們平時的賣價可都在2000元以上!”

    “年輕人,批發和零售的規矩懂不懂?你這種貨這裏太多了,你要多少,我給你多少!”

    把唐一凡氣得不行。

    第二家報價:“最多520元一斤!”

    一圈下來,最高的店家報價不超過600元一斤。

    從最後一家店出來,“一凡,看來這趟生意我們要虧了,還要搭上路費和盤纏!”李瓊氣餒道。

    “這好像有點不對啊,這些店家平時的賣價都在2000元一斤以上,卻把我們貨的進價砍得那麽低,難道他們在南疆和田可以拿到比我們更便宜、更優質的籽料貨?”唐一凡奇怪道。

    “是啊,我也感覺奇怪,可能人家有更好的進貨渠道……”(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