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四十五
字數:8907 加入書籤
趙教授很詫異的看到,自己的得意弟子手上還拿著抹布,手足無措的看著他,但話裏拒絕的意味卻很明顯:“老師,我們的研究意義十分重大!我們現在所要創造的,將是人類第一個超越聲音的曆史……我們是在……”麵對當初自己最敬愛的老師,學生一時情急,便說漏了嘴。
話一出口,他就意識到自己說錯了話,腦海中對曾經師長的尊重和關於保密的嚴格要求,頓時如兩座山一般的壓在他的心頭。
既不能欺騙曾經看重自己的師長,又要嚴格遵守紀律,平日裏就拙於口舌的他頓時語塞了,愣在了那裏,隻能把求助的目光轉向周圍的同學和老師,希望他們來給自己解圍。
在場的貴州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孫建見狀,隻能打了個哈哈,迎上了趙教授的目光:“趙教授,我們來自五湖四海,都是為了中華強盛的目標而努力,吳嘉經在航大和師大,都是為了中華崛起而努力學習,其實也是一樣的嘛。”
孫建“當年”畢業於一所三流的大學,盡管當初在校也極其刻苦的研習了航空航天知識,在航空機械、傳動控製等課程均取得優異的成績,但不是名校的出身卻令他無法盡展所長,最終隻能往部隊裏混,希望曲線救國,通過未來考軍校再轉往國防軍工體係。
但現在不同了,現年還不到30的孫建可是有了“前人”幾十年的研究知識,走出來麵對這個時代的任一世界級的專家、博士,論起專業知識來,都肯定能甩對方幾條街。而且,孫建又是第九師起家時候的指戰員,作為27年就參加革命的老資格,對上省長都沒心理壓力。
但可惜,在這位20年代留學歸來,已經40好幾的趙教授看來,孫建的年紀還是輕了一點,貿然出來與自己搭話,這個資格似乎……不太夠!
趙教授沒有理會孫建,看著拿著抹布在擦桌子的學生,看著周圍那一看就遠比貴州師範大學要簡陋的教室和學校設施,再看著沒一個“夠級別”人物的貴州航空航天大學,怒極反笑:“好!我優秀的學生,在力學理論上可以壓過貴州大學的才子,你們居然用來打雜!如果說你們比我們貴州師大要強,比貴州大學要好,我認了!”
“可是!”手指在周圍的一圈掃過,趙教授的言辭激烈起來:“可是,你們看看你們這所謂的貴州航空航天大學!看看!看看!你們航大這些簡陋的設施,才剛開始興建的校舍,有那個底蘊麽?”
“你們這是在誤人子弟!”趙教授的言辭激烈起來:“你們這樣,會毀了我們貴州好不容易出現的天才!我會向教育廳——不!向教育部投訴!”
趙教授實在沒法不憤怒。這一名在機械原理和力學理論上充滿天賦的弟子,使他看到了師大在研究領域突破的希望,讓一直隻出教師人才的師大也能跨入研究領域,成為國內從事科學研究的院校一員。
此刻,趙教授就如一名開著寶馬去泡妞的高富帥,卻眼睜睜的看著一輛開著大眾的矮短挫把自己的妞給載走了,簡直就想馬上抄家夥把這輛大眾——哦,是把這所航大給砸了。當初這起事件,貴州師範大學很快就找到了貴州教育廳,希望教育廳能夠出馬,把自己那不受航空航天大學重視的好苗子要回來,同時,對貴州航空航天大學的惡意搶奪學生進行懲處!
對於貴州師範大學的憤怒,貴州省教育廳必須安撫下去,但對於貴州師範大學的要求,教育廳廳長隻能是苦笑了!別人不知道,作為第九師出來的他可是明白:貴州航空航天大學是直屬於中央的貴陽飛機設計院下轄單位,是國防部與教育部聯合的暫編國防教育局下掛名院校,別說行政管理了,就連經費也不靠貴州教育廳,拿什麽去懲罰別人?
貴州師大校長知道了教育廳的無能為力,作為元老和骨幹的趙教授自然也知道了,所以,教育廳沒有結果,他立即就給教育部上書,充分表現出了他的憤怒……然後,這並沒有什麽卵用!
苦等教育部答複的趙教授以及在這次學術交流會上趁機告狀的貴大、貴師大的講師教授們所不知道的是,李錦江也就“口頭”批評一下,而孫建等人也就“口頭”認錯一下罷了!
對於李錦江來說,為了中華的航空事業,吳嘉經的例子,隻是個開始,而不是結局。未來包括貴州師範大學在內的不少院校,還得在接下來的一兩年內,一而再、再而三的麵臨貴州航空航天大學的“盤剝”!
作為剛成立的貴州航空航天大學,這裏的科研以及師資力量不是一般的短缺。骨幹研究人員倒是有不少。貴陽飛機設計院中,以孫建等第九師戰士為代表的“高科技”新貴,加上幾名20年代就外派留學歸來的科學家,搭配起來既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又有遠超這個時代的“高科技”理論。有他們兼職,足以保證航大的骨幹力量了。
但這也僅僅是骨幹,現代航空是一個龐大的係統,還需要有上百個甚至數百上千之多的普通研究員,要涵蓋工科數學分析、代數與幾何、工程圖學、理論力學、電子技術、材料力學、機械設計基礎、結構力學與有限元、結構動力學、空氣動力學基礎及飛行力學等各個學科和理論。
再加上航空製造基地所需要的機加工、電工、鉚工、焊工、裝配等各種高級技工,這所大學後麵的飛機設計院和並列的航空製造城,所需要的人才可謂是數以萬計,而這些,目前基本上都得靠航大來培養。
所以,航大需要國家不斷的從全國篩選人才,不僅僅是優秀的生源,甚至包括作為師資的歸國人才,甚至一些國外來華的技術人才、技工。同時,航大也在不斷的與其他學校開展交流。
通過走出去:主動與全國各大院校交流,發現人才後交給國防部與教育部協商調動;再通過引進來:開展各種學術交流會,將全國各大院校的優秀學生吸引過來……對的,隻要吸引了那就是“過來”,不用有下文了。
就如貴州師大的趙教授,他所不知道的是,現在的貴州航空航天大學地位,就相當於985工程中的前列高校,而貴州師範大學,僅僅是地方大學,連211都不一定排得進去。
如果說,趙教授開的是寶馬320,那貴州航天航空大學開的可就是掛大眾標的輝騰。雖然也是大眾,甚至偶爾還會被誤認為是出租車,但真正懂車的妞,還是會選大眾。
當然,不懂車的趙教授肯定是不知道這些的,所以他更不知道,貴州航空航天可不僅僅隻是從貴州師範大學,還從貴州大學、貴州煤炭工業大學等各個貴州大學拉了一批優秀的理工科學生走。
甚至,不僅僅是貴州,貴州航空航天大學在全國各個省份的大學中,都拉了幾個至十幾個不等的理工科優秀學生走。貴州師範大學隻損失了一個,那是因為這所大學的理工科確實差一點,他們的學生在貴州航空航天大學自然就混不到骨幹的位置去了。
貴州航空航天大學上麵的貴州飛機設計院,可是中華當前建立的9家航空航天設計單位之一!而且,這裏是從零開始,受到外界關注少,而且貴州地形複雜、地廣人稀,有足夠的地方建立各種試驗場、禁入空域和地域,能夠滿足保密的需要。
在這些條件綜合下,貴州航空航天大學身後的飛機設計研究院和航空製造城,就成為了中華2家噴氣式戰鬥/攻擊飛機設計單位之一!有如此牛叉的背景,加上設計院人才缺到需要自建大學培養人才了,那麽,從貴州師範大學等類似的院校調點學生,算得了什麽呢?
至於噴氣式飛機……是的。你沒有看錯!有了第九數字化師高達1萬幾人的大學生士兵,就有了無數已經得到驗證的技術,以及實現這些技術最重要的人才!
所以,在1931年,中華已經開始了對噴氣式飛機的初步研究,並開始設定計劃,展開各種相關的產業建設,為下一步的試製做好準備!
如選址建設跨、超音速風洞,依托國內現有或建設中的大學,將空氣動力、結構設計、救生、光學機械、自動控製等方麵,通過單獨或者劃分子係統,或者與其他方麵相類似科目合並進行研究等方式,將各個研究項目落實研究單位。
同時,考慮到相類似項目的合作,研究與製造單位一般規劃在同一個產業基地,每一個單位進行了具體研究設計後,就能夠快速、便捷的將研究成果轉化為成品,並能夠很容易的進行改進提升。
可以說,在李錦江、張衛等人量才使用,按照第九師原大學生士兵們的專業,忍痛放出了大半的專業人才去政府、科研院校、黨屬企業之後,中華在行政、科研、工商等方麵,將隨著時間逐漸領先世界各國。
尤其是科研領域。當初第九師的學生有超過萬人都是大學畢業,而其中又有高達3、4千人是高職院校的學生,有2千許人是理工科的大學生,他們掌握的知識、技術,幾乎涵蓋了所有的門類,並領先於當今高達80年!
有這些第九師的大學生士兵進入大學院校去建立研究所,一邊研究一邊帶學生,中華的科技力量至少會以2千基數,來逐年數十上百倍的翻番,現在缺乏科研力量,3年後呢?6年後呢?
人才完全不是問題,瓶頸,隻會出在工業基礎及技術應用上。但這個問題,會很大麽?
當前的中華,固然有基礎薄弱、工業化水平低等很多不足,但從1931年以來,中華揮舞著小日本的賠款,以此為首付款,滿世界的購買各種機械、儀器、設備。
這個時代的技術還在突飛猛進當中,封鎖並不嚴密,很多時候僅僅是對於製成品技術進行封鎖,幾乎不存在精密製造設備的出口限製——對於現在的列強各國來說,今年造出來的設備,過個三兩年沒有機械工程師做不斷的改進,立馬就會落伍到需要淘汰的地步了。
在列強各國看來,出口給你,你又能怎樣?沒有高級技工,沒有龐大的機械工程師隊伍,你能跟得上世界的改進步伐麽?更何況,很多機械改進所需要的技術,你連熟練技術工人都沒有幾個的中華,能掌握得了幾項?哦,好吧,你可以逆向研發,但你有這個工業和技術儲備基礎麽?
所以,對於列強諸國來說,製成品技術是必須要封鎖的——如德國的雙滾珠軸承技術、英國的雷達技術、美麗啃的導航儀耐熱渦輪等技術、法蘭西的身管自緊……這些怎麽能給你呢!
而國外嚴密封鎖的這些製成品技術,不知道的自然覺得神秘和無處下手,但對於當初第九數字化師出來的士兵們來說,還能有神秘麽?
雷達技術?對於一個米波、厘米波、毫米波雷達都通曉原理和特征的人,對於一個已經知道八木雷達、拋物雷達、平板縫隙雷達、相控陣雷達等雷達,看到過實物、技術原理,甚至還有工藝特征的人,雷達技術很神秘?
這不如說:你錢包裏的人民幣有多少,對於你來說,是一件很神秘的事,你不會知道的!……好吧,我的例子不是很恰當,也有例外,土豪對於錢包裏的人民幣有多少,這個可以不知道……
所以,盡管很不解列強諸國為什麽緊捂著這些“落後”並且中華早就知道的技術,卻絲毫不顧忌中華購買他們正使用中的同款先進機械、精密機床;
盡管很不解這些列強諸國為什麽瘋狂的封鎖技術,不讓中華知道怎麽製造雙滾珠軸承,不讓中華知道如何進行火炮身管自緊,不讓中華知道活塞發動機渦輪的製造技術,甚至連一些導航設備都捂著不願出售……
但這些不解,並不妨礙中華購買自己需要的機械、機床,也不妨礙中華外聘那些失業的落魄工程師和產業工人,更不妨礙第九師當初招收的大學生官兵們去使用、改進這些機床、機械。
砸了錢對機器進行一通狂買之後,中華的精密加工水平,迅速的跟上了這個世界的腳步。雖然在精密加工的量方麵,還存在極大不足——限於精密製造機床和懂操作的工人都不多,新設計的更精密的機床大量在排產單上等著,無法及時生產出來。
如果說,引進了大量德國精密設備的中華工業,在此刻已經穩穩處在世界20年代末的水平,那麽,再過1年,等到中華的工人初步培訓出來,加上中華在精密製造上投入變成產出,中華將會跨入30年代初的水平,基本與世界持平!
再過3年,等到數控機床全麵投入使用,中華將瞬間甩開所有國家,一舉達到“過去”的5、60年代的水平——這個時代,就是渦噴滿天飛的時代。
再等到數控機床的進一步精密和電子技術、數字化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到了30年末,按照李錦江的預料,就可以惦記上個渦輪風扇以及渦輪軸,製造帶鴨翼的大鴨嘴獸和翼身融合的十爺,搞出通用的4噸直九了。
當然,飯是需要一口一口的吃的。在1932年的現在,貴州航空航天大學研製的噴氣式戰鬥機,考慮使用的,還隻能是渦噴發動機,即便這樣,精工細作的發動機由於製造精度與材質的原因,仍未能達到設計要求,更別說大批量生產了。
當然,這也是戰士們的眼界高,對發動機的要求高。事實上,在1932年這個時候的世界,如果不是限製於對噴氣式發動機以及噴氣式飛機技術的一無所知,以現在的工業基礎,製造一架帶渦噴發動機的亞音速飛機,是已經能夠達到的目標。
但對於當前的世界各國的科學界來說,噴氣式發動機、噴氣式飛機氣動外形特性、高超音速空氣動力特性等,在此刻完完全全是兩眼一抹黑。
所以,在後世才會有離心式噴氣發動機與軸流式噴氣發動機之爭,德國在v1上使用的才會是脈衝式噴氣發動機。而噴氣式飛機的機翼,也是從最早的螺旋槳飛機的平直機翼逐步改為後掠式再過渡到三角翼,然後進化出翼身融合和邊條,再隨著隱身的需要,開始出現蝶形機翼。
但對於第九師的戰士們來說,噴氣式飛機的氣動外形、翼麵選擇、高超音速空氣動力特性、軸流式噴氣發動機原理等等,這些技術都已經是曾經的眼見為實的東西,需要的,隻是把這些技術給轉化為實物,再通過一步步的試製,最終製成成品。
所以,中華在全國範圍內,一口氣成立了9家航空航天設計單位。
貴陽和成都都是噴氣式飛機的設計單位,但當前限於資源和技術,貴陽主攻戰鬥機,成都主攻對地攻擊機。
西安是大型轟炸機、運輸機的研製單位。
長治與紅麻都是未來噴氣式飛機技術預研、儲備和噴氣式發動機的研製,但當前長治隻能埋頭研究渦扇,紅麻則開始了渦噴的試製,還順帶搞了搞渦漿。
與捷克合作的螺旋槳飛機及活塞發動機設計研究機構放在了南京。
鄭州建立了火箭發動機和導彈設計研究院,但當前傾向於中小型,尤其是空空導彈和空地空艦導彈;廣州的火箭研究院則傾向於大型火箭與導彈的研究,當前主要研究怎麽打第一顆衛星上天。
在沈陽進行的是直升機研究,但當前研究重點是渦軸發動機,隻有搞定這家夥,才能順利把直八、九、直十、十九等給複製出來。
貴州航空航天大學身後的貴陽飛機設計院所承擔的任務,是中華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的研製,即把殲七和殲七的雙發放大版——殲八給設計、製造出來。
殲七和殲八這兩種飛機在後世2000年看來,已經是極度落後的機型,但相比於噴氣式年代剛開始的飛機,相比於那些帶大翼刀的後掠平直機翼,兩者的三角翼設計已經領先了一代。
在製訂1932至1935年裝備研製規劃時,國防部中完全由第九師戰士組成的軍事裝備委員會向李錦江做過匯報,作為中華的第一款噴氣式飛機,應該是一款容易設計、製造的產品,以此來培養中華的第一代航空人才。
但練手並不代表要容忍降低性能,容易也不代表就要粗製濫造和容忍很快過時。作為一款噴氣式戰鬥機,帶上導彈碾壓螺旋槳飛機,那不是問題,問題是要在未來擁有改進的空間,同時,賣出去不至於一家夥幫別人把科技提升幾十年,不能一下子讓別人跨越好幾代!
以中華現在薄弱的工業基礎設計製造的噴氣式戰鬥機,哪怕進度再快,等到全麵裝備也應該是5、6年之後,再等部隊形成戰鬥力,那也得花上1、2年。
屆時,二戰都已經開打了,這個時候,對於在螺旋槳飛機上優勢不大的中華來說,噴氣式戰鬥機這個大殺器,是必然要高價放出去一部分的。
對於戰爭存在的兩方來說,一方擁有了,另一方肯定也會想方設法的擁有,即便此時中華坐在中間對兩方大肆販賣,可以預想的,兩方也絕不會因為感激中華賣給自己大殺器而不去仿製。
仿製是不可避免的,並且對方在初步的仿製之後,還會在此基礎上設計、製造的下一代戰鬥機。這樣,要讓對方不至於因為仿製而大幅度提升噴氣式飛機設計水平,又要避免自己裝備一種過時的飛機,還要確保自己的技術優勢。
這些條件綜合下來,最適合的也就是殲七了。因為殲七以及原型的米格21所設計、改造、發展的機型是最多的,尤其是後世的中華,在殲七上有多達十幾種的改進型。
中華深度改進的殲七fs和殲七mf直至魔改版的“梟龍”,將殲七的潛力發揮到了極致,使得殲七成為了一款涵蓋二代、二代半、三代的大跨度噴氣式戰鬥機。
作為一款50年代研發的戰鬥機,壽命不但長達60多年,在60多年後,它的深度改進版本還能夠在外貿市場上,用價格碾壓第三代最具代表的輕型戰鬥機f16,通過50%價格實現80%效力的手段,取得不錯的銷售成績,這樣的戰鬥機正適合李錦江等人的忽悠戰略。
而殲七的原型米格21作為1953年開始設計,55年首飛,58年就裝備的一款超音速戰鬥機,應用的基本上是50年代初的技術,在技術上實現並不是很困難,製造時難度也相對較小。(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