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抄家皇帝

字數:3136   加入書籤

A+A-


    其實,鹽商們雖然講究,和程啟在皇宮裏享用的東西相比,也隻能算是小巫見大巫。那麽多的太監、宮女圍著他一個人轉,個個還忙得要死,自然是有其中的道理的。

    可惜程啟牛嚼牡丹,吃不出來,白瞎了禦廚們的一番手藝。當初一個雞蛋8兩半銀子,程啟嫌貴,拿來市麵上普通的雞蛋做對比,那是真心冤枉了牛心喜。

    鹽商們過著非常悠閑的生活,他們修建樓台館榭,養戲班開戲院,琢磨精致的菜肴,逛青樓養“瘦馬”,調脂弄粉。

    鹽商的生活方式深刻地影響了揚州的社會風氣,當時市麵上遊逛著大量閑人,他們不事生產,無所事事,“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在茶館和澡堂之間流連。

    揚州鹽商的生活方式還具有領導時尚的作用,據說遠在北京的西太後梳頭時也要模仿揚州的"ji nv",否則就嫌不夠新潮。

    兩淮鹽商的豪奢,不僅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也是服務於拉攏賄賂官員甚至皇帝的需要。鹽商們為了常保富貴,需要官員和皇帝的庇護,因此他們往往要竭力備辦令官員和皇帝滿意的物品。

    揚州至今還流傳著“一夜造白塔”的故事。說有一天,乾隆在瘦西湖中遊覽,船到五亭橋畔,忽然對揚州陪同官員說:“這裏多象京城北海的瓊島春陰啊,隻可惜差一座白塔”。

    第二天清晨,乾隆開軒一看,隻見五亭橋旁一座白塔巍然聳立。乾隆非常吃驚,以為是從天而降,身旁的太監連忙跪奏道:“是鹽商大賈,為彌補聖上遊西湖之憾,連夜趕製而成的”。

    據說,是八大鹽商之一的江春用萬金賄賂乾隆左右,請畫成圖,然後一夜之間用鹽包為基礎,以紙紮為表麵推成的。盡管隻可遠視,不可近攀,但乾隆不無感慨地說:“人道揚州鹽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虛傳。”

    故事不知真假,但鹽商的豪富和能量卻可以類比。

    但鹽商們也是不幸的,他們個個吃得腦滿腸肥,卻像是一頭頭待宰的豬。

    不光是上下官員都要伸手要錢,到後來竟然公然成文,鹽商必須給某衙門多少錢“孝敬”。而且朝廷每次遇到重大軍需、慶典、賑務、工程,需要花錢的時候,鹽商們都得踴躍捐輸,多則數百萬,少則數十萬。乾隆至嘉慶年間,各地鹽商報效捐輸軍需就達白銀3000萬兩之多。

    雖然在1832年以後,清政府對鹽政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但也隻是壓製了大鹽商,鹽商們的暴利依舊,煩惱依舊,百姓們吃鹽困難依舊。

    大救星程啟皇帝隆重登場,將食鹽改為供銷社專營,並將鹽價定為每斤1中華元。

    雖然中國人普遍缺碘,後世的鹽幾乎全是加碘鹽。但程啟並沒有考慮強製加碘,隻是在有了昆布後,有了個促銷措施:買1斤鹽送1塊重約1兩的昆布。

    程啟一個“食鹽專營”把鹽商一鍋端不要緊,現在還要公安局、檢察院算舊賬,把上上下下官員清查一遍,有巨額財產不能說明來曆的,抄家;受賄的,抄家,行賄的也抄。

    走私鹽的鹽梟也是倒了八輩子大黴了,拎著腦袋走私、風餐露宿的時候沒有被抓,在家裏享福的時候卻被抓了。沒說的,抄家。

    一時間淮揚地區的官員幾乎為止一空,大戶幾乎全都進了監獄。往日裏繁華的揚州城頓時冷清了下來。就連遠在上海的席正甫家族,因為人脈廣,“好人好事”做得多,不可避免地也被牽連進了這個漩渦。席正甫被抄了家,還好,現在不搞什麽“滅族”。

    一番抄家,收獲黃金、白銀折合中華元超過200億元,更不要說還有上好的江南水田上萬平方千米,超級豪華園林上百座,店鋪、普通住宅無數。這些全都歸入了國庫,店鋪和住宅將會逐步發賣,而水田則立刻成立國有農場,準備春耕事宜。

    一時間“抄家皇帝”威名遠揚。享受這一待遇的,還有“抄家公安局”、“抄家檢察院”和“抄家法庭”。

    皇帝大肆招募人員進整訓大營,可沒有說隻要流民。早有無數草莽龍蛇,將自己的眼光盯在了這整訓大營上。

    袁世凱今年16歲了,他在13歲時就寫出對聯“大野龍方蟄,中原鹿正肥”,大有雄心壯誌。無奈年幼,且在讀四書五經上也實在說不上有天賦,所以隻好呆在京城親戚家老老實實讀書,以求考得一個秀才。

    這四書五經讀了一年,袁世凱頭如鬥大,興趣低沉,完全沒覺得自己的學業有所進步。

    京城裏又是黃帝顯聖,又是剪辮子,又是招募人員進入整訓大營的,這一番動靜早驚動了袁世凱,勾起了他滿腹的心事。

    他敏銳地感覺到,變天了。當今的中國,要實現黃帝說的“渡過難關”,這外國人的勢力,就必須趕出去。

    功名利祿就在其中。

    這整訓大營有流民,但是,附近的軍隊、衙役等軍隊、政府人員也全在其中,他認為這是個機會。

    他沒有信心說服自己的親戚,於是,留下一份信說自己去“遊曆”後,改名為袁項城就加入了整訓大營。

    袁項城讀書不成,參加起軍隊來卻是如魚得水。無論是自己訓練也好,帶兵也好,都能達到大營中的最高水平。袁項城很快就因為表現優異而被提拔,有如坐火箭般成為了軍長,手底下也有了四五萬人。

    現在,袁項城正帶領自己的部隊從京城出發,每天前進50千米,其餘的時間進行學習和槍炮實彈訓練,而目的地,是蒙古的庫倫。

    緊隨其後的,是黃遵憲浩浩蕩蕩的40萬人移民隊伍。前不見頭,後不見尾,所過之處,沒路變有路,小路變大路,大路踩平。

    移民當然不可能像軍隊走那麽快,在老弱婦孺坐馬車、牛車、驢車或騾車的情況下,隊伍每天前進30千米。其它時候是慣常的學習和休息時間。(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