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目標洛陽
字數:5199 加入書籤
,最快更新東晉大土豪 !
聽說拓跋珪駕崩的消息,拓跋嗣立即趕回平城,一路上當然會遇到拓跋嗣派出的刺客,回京之路可謂是艱險重重。
拓跋嗣的侍從王洛兒潛入平城,與朝中重臣取得了聯絡,並得到安遠將軍安同等人的支持,文武百官得到他的消息後,也都紛紛起來響應。
拓跋嗣來到城西時,皇宮衛士已經抓住了拓跋紹,並押送到了他的麵前。
拓跋嗣殺掉拓跋紹和他的母親賀夫人,並誅殺參與內亂的將士及內應十餘人,對拓跋珪的下手的人更是被剁成了肉醬。
拓跋嗣回宮,即帝位,史稱明元帝,追諡拓跋珪為宣武皇帝,葬於盛樂金陵,廟號太祖,改元永興,追尊母親劉貴人為宣穆皇後。
拓跋嗣一改父親的酷政,對部落貴族做了讓步,分給他們治理國家的權力,原來被罷官回家、不參預朝廷政務的公卿們,全部召集回來任用。又命長孫嵩、北新侯安同、山陽侯奚斤、白馬侯崔宏、元城侯拓跋屈等八人坐在皇城止車門的右首,一起仲裁國家朝政,時人謂之“八公”。
經過拓跋嗣的耐心疏理,北魏朝局總算再次穩定了下來。
對幾年前還處於敵對的後秦國,拓跋嗣積極尋求和解,與姚興建立了姻親關係。
將女兒嫁給現任北魏國主拓跋嗣為後,姚興還是較為滿意的,一來是因為後秦國前幾年在柴壁敗給了北魏,二來是現在的後秦的確需要休養生息了。
姚興處理了姚弼之後,便前往華陰休養,讓太子姚泓監國,先實習一下怎麽做皇帝。
車駕才剛到華陰,他又病倒了,隻好再次返回長安。
陪同姚興出行的黃門侍郞尹衝、尚書姚沙彌等人,正是姚弼當政時提拔起來的,他們眼看國君這次好像是真的不行了,而姚弼已被軟禁在廣平公府中,所以即位的肯定是姚泓。
一旦姚泓上台,我們還能有好果子吃嗎?
有了這樣的緊迫,尹衝等人便開始製定了殺死太子的計劃,他們認為姚興回鑾時,以仁孝著稱的姚泓一定會出宮迎接,所以事先埋伏此刻,想乘這個機會殺了他。
太子身邊的人也有明眼人,他們也看出了危險,遂極力勸阻,“如今主上病危,他身邊那幾位可都是廣平公的人,誰知他們會不會有陰謀?殿下若是出宮,未必就一定能見到君上,禍患卻是難以預測!殿下身為太子,保全性命,安定國家,才是大孝!”
姚泓覺得有理,遂沒有出宮行,這讓尹衝等人的計劃徹底落空看。
姚沙彌又提出一條亡羊補牢的建議,“太子既然不出來,我們不如直接把君上送往廣平公府,禁衛將士一旦獲知禦駕所在,自會趕來會合,咱們便可讓廣平公挾天子詔殺入宮中,到時候太子孤身一人,誰能保他?”
尹衝並沒有接受姚沙彌的提議,準備再等等看。
隨著姚興入宮,姚泓借父之名發下了三道聖旨,以防不測:
一、加授太子姚泓錄尚書事,正式主持國務院日常工作。
二、命皇弟東平公姚紹與右衛將軍胡翼度統領禁衛軍,駐防宮城,並在京城實施戒嚴
三、派殿中上將軍斂曼嵬搜查廣平公府,沒收所有武器,送往國家軍械庫。
南安公主入宮探病時,姚興最小的兒子姚耕兒也偷偷跟了進去,遠遠看見姚興已不能說話,甚至對南安公主的問候都沒有任何反應。
姚耕兒立即出宮,對他的兄長南陽公姚愔告密道,“父皇已經去世,還不早定大計!”
姚耕兒和姚愔都是支持姚弼的,姚愔得到消息後,立即通知了尹衝,隨後兩人以最快的速度集結隊伍,直取皇宮;宮中們發現勢頭不對,立即緊閉宮門,率禁衛軍殊死抵抗。
姚愔、尹衝一時衝不開宮門,便另尋道路,攀牆而上,沿著房梁抵達後宮的馬道。太子東宮的衛隊長姚和都又正好率東宮衛士趕到,堵死了馬道,姚愔的人仍無法突破。
急紅了眼了姚愔、尹衝放火焚燒宮門,兩邊你爭我奪,在宮裏殺得難分勝負。
就在這驚天動地的爭鬥之中,姚興卻再一次醒了過來,在得知姚弼的人正在攻打皇宮時,他隻得強撐病體,乘轎到達前殿,終於下令賜姚弼自殺。
禁衛軍看到姚興尚未駕崩,自是士氣倍增,姚愔的人則士氣盡失,幾步不再做任何抵抗便四散奔逃了。
姚愔被捕獲處死,尹衝則與他的弟弟尹泓逃向了東晉。
聽說姚弼確實已經自殺後,強撐著最後一口氣的姚興,相繼召見了姚紹、姚讚、梁喜、尹昭、斂曼嵬等重臣,並發下遺詔讓他們輔佐新君。
次日,姚興駕崩,諡“文桓皇帝”,廟號“高祖”。
對姚興的多數兒子和部份鄰居而言,他的駕崩無疑是讓人期盼已久的事。
兒子們希望他死,是巴望著他的寶座,因為他不死,皇位就空不出來,大家就沒有機會打內戰;鄰居希望他死,則是眼饞後秦的國土,因為他不死,後秦再衰弱,也仍能保持一個統一的整體,攻打起來有一定難度。
隻要他一死,他的兒子們還能不把國家鬧個四分五裂?
赫連勃勃就曾說過,“姚興也是一世之雄,各藩鎮都願為他效命,關中還不可圖。”
“是時候打一波了!”
這當然是範二得到姚興的死訊時,對手下幾員大將做出的決定。
此時正是隆安七年的六月,也是姚興去世的半個月之後,由長安逃出的尹衝兄弟甚至都還沒有到達健康。
範二之所以能夠這麽快得到長安方麵的消息,自是因為早就將偵察兵安排到了長安,更重要的是,信鴿已經普及到了軍事應用中。
早在春耕前,範二便做出了大量種植各種經濟作物的計劃,其中種植棉花一項,便是為了北伐而準備的。
從布置農民種植棉花到現在,也就僅僅隻有幾個月的時間而已,但這幾個月內周邊各國的局勢卻是瞬息萬變的,最有利於晉國的變化當然是拓跋珪和姚興的相繼離世;後秦國姚興幾個兒子的內鬥,當然也是範二喜聞樂見的。
麵對如此有利的條件,範二當然不會錯失良機,在與劉穆之、盧循、蔡葵、蔡芝、冉小賤、檀道濟等人一番商議之後,他終於指著地圖道,“咱們這一次的目標,便是洛陽!”
洛陽古稱雒陽、豫州,從夏朝開始先後有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六朝定都於此,稱之為千年帝都並不以為過;中華文明首萌於此,道學肇始於此,儒學淵源於此,經學興盛於此,佛學首傳於此,玄學形成於此,理學尋源於此。
中華民族最早的曆史文獻河圖洛書出自洛陽,伏羲氏根據河圖和洛書畫成了八卦和九疇,老子著有《道德經》,蘇秦佩六國相印,縱橫遊說於六國之間,才子賈誼博懷濟世文章,班超出使西域,班固修《漢書》,許慎著《說文解字》。
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金穀二十四友等雲集此地譜寫華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賦》,曾使“洛陽紙貴”,張衡發明地動儀,蔡倫造紙,馬鈞發明翻車。
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頭,構成了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洛陽在曆史上相當長的時期內,曾經是華夏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
西周初期,在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大公路網,洛陽是其中心,馳道驛路,其直如矢,無遠不達。東漢時期以洛陽為起點的“絲綢之路”,可以直馳地中海東岸,明駝宛馬,絡繹不絕
洛陽自古被華夏先民認為是“天下之中”,周武王甫定江山即“遷宅於成周,宅茲中國”;漢魏以後,洛陽逐漸成為國際大都市,“四方入貢,道裏均”。
西晉永嘉五年,匈奴漢主劉聰派劉曜等攻破洛陽,殺晉官民三萬餘人,擄晉懷帝,焚燒洛陽城,洛陽化為灰燼,中原士紳紛紛舉家南遷,史稱“衣冠南渡”。
京都俱毀、天子臨難,這對偏安江南的東晉王朝而言,無疑是永遠的痛。
最讓人難以容忍的,當然是皇室祖先的墳墓——西晉皇陵已落入夷狄之手,這對所有東晉治下的臣民而言,都是一個莫大的恥辱。
也因此,稍微有些抱負的江左臣民,皆以北伐中原、還都洛陽為己任。
在洛陽淪陷之後,東晉曾兩度收複洛陽。
第一次可以追溯到永和十二年,時年四十五歲的桓溫第二次北伐,擊敗姚襄後收複洛陽。
桓溫在洛陽修複了西晉曆代皇帝的陵墓,又多次建議遷都洛陽,東晉朝廷卻對此抱著消極態度,隻求苟安東南,無意北還,桓溫隻得將洛陽周邊的百姓遷往荊州,並留下兩千將士駐守看守洛陽,保護皇陵。
十年後,前燕國太宰慕容恪親自領兵攻打洛陽,殺守將沈勁,洛陽再次淪陷。
前燕被滅後,洛陽也就理所當然落入了前秦手中,但前秦因淝水之戰的失敗而分崩離析,東晉也借機出兵北伐,謝玄趁機收複洛陽。
隆安二年,後秦國姚崇領兵攻克洛陽,生擒守將辛恭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