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五、風雲動

字數:2989   加入書籤

A+A-


    “楚國那邊可有異動?”龐癝問道。

    “楚國二十萬大軍已經在蘭陵集結完畢,隻怕不久就要向壽春方向進發了。”對此,尉繚是憂心不已。對魏國來說,對抗一個秦國就已經用盡了全力,現在再加上一個楚國,隻怕淮北之地要丟失不少城池了。

    龐癝聞言沉默半天方才再次開口:“還按照之前製定的方略,由新垣衍將軍統兵十萬前往下蔡,蒯徹先生為軍師,牢記和楚國之戰以防禦為主,前往不要妄自和楚國決戰。項燕乃名將,一著不慎的話就可能落得個滿盤皆輸的下場。”

    “末將銘記於心!”新垣衍是魏國僅剩的兩個宿將之一,另外一個是衛尉嚴恩。因為嚴恩要跟隨龐癝前往河南地和秦國決戰的原因,魏國也就隻有新垣衍這個宿將可以用了。

    本來龐癝的計劃是傾全國之兵八十萬與秦國決戰,可現在楚國的加入使得魏國不得不分兵,也就是說新垣衍統帥十萬大軍駐守下蔡之後,龐癝這邊就隻有七十萬大軍了。

    而秦國此次出兵的規模是六十萬,可以說魏國在兵力上的優勢已經並不明顯了。

    現在龐癝隻能把希望寄托於趙國,寄托於李牧,希望在趙國出兵之後秦國能夠分兵,這樣魏國才有大勝的可能性。如果趙國不出兵的話,那麽魏國即便勝利了也隻能是慘勝,這樣一來魏國將會在將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無法進行大規模的戰爭,更別說滅國之戰了。

    滅國之戰並非想象中的那般簡單,那般容易。就拿前世的秦國來做看,戰國末期的秦國之所以能夠迅速的蕩平六國、一統天下,並不隻是當時六國中最強的趙國沒落,沒有強國可以與秦國抗衡的緣故。關鍵在於秦國費盡心力的離間六國的關係,這樣秦國銳士才能無後顧之憂般的逐個擊破,從而一統天下。如若不然,隻怕還需要再耗費三、五十年的時間秦國才能一統天下。

    龐癝並不奢望魏國能夠在一、二十年裏蕩平秦、趙、燕、楚四國,隻是希望自己能夠在有生之年內能夠看到魏國能夠占據有足夠的實力能夠抗衡這四國中任意兩國的連橫就已經是心滿意足了。

    至於將來,龐癝相信魏國隻有不出現昏君的話,一統天下必定能夠成為事實。

    龐癝之所以能夠如此篤定是有原因的。以現在魏國的勢力來說,再過個三、五十年,下一個將星如雲、謀士如雨的時代將會到來,那就是楚漢爭霸的那個時代。

    而楚漢爭霸時代的絕大部分謀士、名將都是出生與現在魏國統治的國土之內,這就說明這些人才大多都能被魏國所用。即便是現在,漢初三傑中的蕭何、張良都已在魏國出仕,隻有一個韓信隻怕還未出生。

    曾經的漢高祖劉季現在隻是魏國的一員普通的校尉,而跟隨其起兵的沛郡功臣中的樊噲、周勃、曹參、夏侯嬰等人現在也隻是光著屁股玩耍的孩童。如果這些人能夠成年,魏國還發愁沒有賢臣,沒有大將嗎?

    當然,龐癝所設想的這些的前提必須是魏國始終立於不敗之地。如果不能的話,那些賢臣、名將隻怕會成為魏國的大敵。

    時光匆匆,轉眼間半個月便過去了。

    龐癝統領著集結完畢的最後五萬將士從大梁西門出發,與之同行的有作為謀士的範增、張良已經將領嚴恩、張耳、劉季、魏郊等人。

    按照魏無忌生前的想法,襄陵君魏郊將會是自己的接班人,未來的魏國上將軍,因而在這般規模的戰爭之中曆練便是必不可少的了。

    此時的劉季已經成為了一員名副其實的將軍,而不再是之前的校尉。他的校尉之職被龐癝嫡子龐衛取代,而魏郊卻是作為龐癝的副將替龐癝處理一些軍中雜務,並不參與最前沿的戰事。

    而劉季,就是前世的漢高祖劉邦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名將軍,用兵仙韓信的話來說劉季能夠統帥十萬兵馬,也就是說劉季如果作為將領的話也是一員合格的將領,但並不能成為一員大將。韓信的話語中雖然有對劉季的恭維,但不可否認的是前世的劉季之所以能夠在秦末的曆史大潮中崛起跟其本身的才能是分不開的。

    眾所周知,韓信被劉季拜為上將是在劉季被封為漢中王之後的事情,而之前呢?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之時劉季隻是沛縣的一個小小的亭長,而其餘人等的出身大都是曾經關東六國的貴族。項羽是楚國名將項燕之孫,魏咎、魏豹、韓成、田儋、田假等人都是出身於貴族之家,在號召力上有著天然的優勢,但劉季卻能從一眾諸侯中脫穎而出,且第一個攻破函穀、鹹陽,不能不說著跟劉季本身的才能是分不開的。

    龐癝也是看到了劉季身上諸多的優點,這才會提拔其為將軍。

    而在龐癝動身之時,秦國那邊的王翦也拜別秦王嬴政,率領著六十萬大軍浩浩蕩蕩的東出函穀而來。

    河南地處嵩嶽山係,是太行、秦嶺兩大山脈的交接處,西麵過函穀就是八百裏秦川,東麵過成皋就是一望無際的大平原,北臨大河,南麵是延綿數百裏的伏牛山。可以說河南地就是夾在幾處大山脈間的狹小平原。

    秦、魏兩國上百萬大軍即將在這狹小的平原地帶進行決戰,可以說無論秦國還是魏國的大軍都很難施展開來。可兩國還是不約而同的把決戰之地定在了這裏,自然是有自己的考量。

    整個河南地最廣闊的平原地帶莫過於洛邑城附近了。洛邑雖然四周山脈不斷,但並無太過高大的山脈,多為丘陵之地,最高的山脈也不過數百米高,因而根本就影響不了大軍的展開。

    洛邑地處華夏之中,可謂是九州腹地,更兼洛邑四麵環山、六水並流,自古就有八關都邑、十省通衢的稱號。儒家典籍《尚書》中評價洛邑為河山拱戴,形勢甲於天下,有此可見洛邑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這也是秦、魏兩國之所以把戰場選擇在這裏的原因之一。(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