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德不配位

字數:3059   加入書籤

A+A-




    176

    秦王與荀澈的奏報一出, 猶自滿麵憂痛仁孝的吳王登時就有些僵住, 隻是同樣僵住的還有戶部與兵部的幾位相關屬官, 幾乎是麵麵相覷了一瞬, 隨即才上前奏報, 西北局勢穩定, 涼州與兗州諸事平穩, 郴州軍和渝州軍都不會有後顧之憂雲雲。

    荀澈顯然是已經料到此言,立刻從袖中再次取出一道奏本, 朗聲奏道:“有關西北軍戶及軍馬牧養征用,西北的糧產賦稅, 臣前日回奏之前已然向陛下稟命。兗州與涼州是我大盛西南與北方門戶最重要的支持。臣以為,萬不可輕忽隨意。戶部與兵部每年的奏報都隻道平定安穩,即便如此,臣認為朝廷也該每三年到四年即遣特使核查確認, 以保大盛軍需, 將士無憂。”

    “臣附議。”首輔英國公亦頷首道,“郴州通敵案中, 有關營防地圖雖然泄露不多, 但有關軍糧軍馬的物資情報,並我大盛如今的鑄鐵之技、軍兵鍛造皆有外泄, 郴州軍正是人心浮動之際, 有關軍需軍備之事, 萬萬不能再出紕漏, 或給外敵可趁之機。還請陛下派遣欽差, 前往清查。但西北局勢複雜,去歲山匪橫行,西狄亦有流寇進犯,臣以為秦王以皇子之尊,不宜前往,還是請陛下另選賢臣。”

    “臣願往。”秦王卻再次上前一步,單膝跪下,“兒臣為天家子,食萬民膏粱奉養,有責於萬民。昭寧大長公主身為弱質女流、不通弓馬,亦甘以帝姬之身,與駙馬同守郴州,死報社稷,臣敬佩之外,亦願效法,清查西北,安定軍心,以保大盛天下安穩,君父無憂。”

    宣帝雖然是個少於決斷、過於優柔,甚至可以說是有些無能的皇帝,卻並不是如何昏庸不公之君,軍國大事當前,連先前滿心為了趙王而生的愧疚煩躁等等也暫時壓了下來,沉吟幾番又望向了兵部尚書與戶部尚書,命群臣略作討論。

    兵部尚書其實對西北軍兵之時一直都有些看法,但與兵部侍郎堂官幾人頗有些爭端,也不能強行以上司身份壓製,此刻聞言甚是合意,甚至還舉出幾人可以與秦王隨行。

    戶部尚書卻是出名的和事老,並不願意參與爭鋒,尤其是先前掌管戶部的朱家人隨著後宮與奪嫡的傾軋而起起伏伏,戶部尚書心驚之下反倒一味想要中立保身。

    隻不過既然首輔英國公亦表示了對荀澈和秦王的支持,這老好人倒是也不敢如何反對。

    而吳王則是完全沒有想到,自己在仁孝之事上大占上風的時候,秦王與荀澈居然提出了西北之事,毫無預備之下實在不敢輕言什麽,隻能看了看另一側的昌德伯和沂陽侯。

    昌德伯心裏也是打鼓的,雖然如今隨著形勢翻轉,齊家已經算是徹底綁死在吳王身上再無退路,暗地裏長春宮的籌謀與計劃上齊家也在一步步的參與,隻是真的到了朝堂上要與秦王和荀澈這樣正麵對頂,昌德伯還是本能地有些背脊發緊。

    但是吳王的眼光已經望過來,此刻不說話也是不行的,於是躊躇再三,昌德伯最終還是稍微提了提有關此行的意義、秦王涉險的考慮等等,意思無非就是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秦王以孝道計也應該保重自身,還是請皇上另選賢臣。

    這個說法其實算是合適的,有關西北軍馬兵糧等事的問題其實一直存在,隻是多年來也沒有太過嚴重,宣帝又不是個大有作為的精幹君主,所以西北事務也就沒有派人專門盤查。

    如今秦王與荀澈提出要查,其他臣子並沒有任何理由勸宣帝不查,總不能說放任弊端。尤其是荀澈還單獨提出,就算沒有弊端,也要審核確認。而英國公所說的郴州變故,就更是剛剛發生。

    那麽此時吳王一派唯一能做的,基本上也就是勸宣帝另選旁人,哪怕不選支持長春宮與吳王的人,至少也不要讓秦王親自前去。

    隻可惜正如英國公所說,西北...民風彪悍,既有山匪,又有西狄流寇,而過去多年的弊病也非一朝一夕之事,前往的欽差未必能真有功績,反而很可能有危險。所以雖然有不少臣子的確讚成秦王不宜前往,卻也沒有人主動站出來表示自己願意去,甚至有人被點名推薦前往的,還在含糊推脫,表示自己並不合適等等。

    所以在時間並不算很長的爭論之後,最終在秦王再次表示自己並無所懼、願為君父分憂之後,秦王前往西北巡查之事,便算基本落定。

    廷議之後消息傳開,朝野上下自然議論紛紛。其中的重點也不是西北的軍需問題,也不是兵部與戶部是否會因為這一次的西北清查而麵臨下一輪的清洗與變動,更多還是集中在秦王與吳王,這兩個最主要的儲君人選,到底在格局氣度上,有幾分差異。

    雖說宣帝本身對皇子的喜愛非常重要,但是家事還是比不過國事的,先前在趙王重病的事情上,吳王的確比秦王似乎更得了幾分宣帝的認可。可西北之事一提,所有的後宮家宅等等便全都算不得什麽了。

    而更加耐人尋味的是,荀澈與秦王在朝會上的一唱一和,至此算是再次正麵證明,這對君臣之間的關係已經徹底重新緩和,甚至也顯示出了秦王在奪嫡之事中的決心與態度。

    不過長春宮多年的聖恩到底不是空談,吳王在朝會上雖然沒有能夠立刻給出任何對於秦王的回應,在四月底五月初,秦王預備行程即將離京趕赴西北之前的這段時間,京城中卻忽然冒出了無數的流言,到底還是讓局勢再次呈現了新的平衡。

    而這些流言主要攻擊的對象,是荀澈。

    一方麵是在春闈之後,開始有人提出荀澈不曾參加科舉,雖然有文淵書院這個背景,可並無什麽實際的政績,不過就是因著爵位以及參與皇室內務,得到宣帝喜愛而已,居然就得到了中書省四品長史的位置,參議軍國大事,實在資格不夠。

    而另一方麵有關荀澈的私德,尤其荀家對待荀老太太的孝道,甚至荀澈與俞菱心的婚事,俞菱心娘家的關係等等,也被拿出來說了又說,意思還是指向年輕的荀澈,實在是德不配位。(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