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有大來頭的人

字數:3122   加入書籤

A+A-


    原來,自己的老丈人跟徐渭是同鄉,早年還見過幾麵,後來老丈人迫於生計做了海盜,在戚繼光、俞大猷的打擊之後日子越來越難過,便動了投降的心思。

    問題是,朝廷中人對他們這群海盜可謂是深惡痛絕,堅決反對他們投降,老丈人沒有辦法,就找到了徐渭請他幫忙說情。

    徐渭知道老丈人是迫於無奈才下海的,而且這麽多年來做事很有底線,沒有做出什麽傷天害理、喪盡天良的事情,更沒有跟倭寇勾結,屬於自己單幹。

    為了幫一把這個老鄉,也為了充實朝廷的抗倭力量,徐渭就做了這個擔保人,老丈人這才得以向戚繼光投降,進而屢立戰功,變成了千戶。

    說到底,徐渭對自己的老丈人一家是有活命之恩的,因為按照當時的環境,海盜隻有兩個選擇,不投降就是死,很多人做事太沒有底線,就算是想投降朝廷也不接受,大部分都被俞龍戚虎滅掉了。

    所以,自那件事之後,老丈人一家就對徐渭感恩戴德,再加上徐渭的年紀比他大很多,他就幹脆以長輩之禮拜見徐渭,一見麵就叫叔父,所以陸芝菡姐妹就叫徐渭叔祖。

    知道了事情的原委,秦楓對徐渭的好感直線上升,他的老婆對他這麽好,誰要是幫過他的老婆,那就等於是幫過他,連忙向徐渭作了一揖,道:“晚輩拜見叔祖,適才不知道是叔祖駕臨,有失禮數,還望叔祖見諒。”

    徐渭性格狂妄,世上的人幾乎就沒有能讓他看在眼裏的,不過秦楓這個人倒是很對他的胃口,因為這個人腦子很活,不是那種滿腦子都是《四書五經》的腐儒,淡淡一笑,道:“算了,不知者不罪,你小子倒也有點意思。你那幾個問題的答案是什麽?快來告訴老夫。”

    秦楓啞然一笑,都到家裏了還記著呢,這老頭還真是一根筋,剛要說話,卻聽見一陣令他討厭的聲音從外麵傳來,是表哥楊彥的,道:“叔祖,您來了怎麽也不去看看晚輩啊。”

    徐渭扭過頭去,隻見楊彥帶著一個隨從趕了過來,淡淡一笑,道:“是小楊啊,長這麽高了。聽說你已經是百戶了?”

    楊彥走到徐渭的跟前,滿麵諂笑,深深作了一揖,道:“見過叔祖,托叔祖的福,小侄舔任百戶之職。”

    “好,好。都坐吧。”徐渭淡淡一笑,很隨意地坐到了首座上,對跟在他身後的兩個年輕人說道:“你們兩個也座吧。”

    “多謝老師。”兩位年輕人恭敬地答道,隨即坐到了徐渭身邊。

    徐渭指著他身邊的青衫男子說道:“還沒有給你們介紹,這位是英國公的公子張維賢,此番是跟著老夫學習兵法的。”

    聽到英國公這個名頭,屋內的所有人都嚇了一跳,這是個大明的第一勳貴啊,地位絲毫不比親王差,曆代英國公都是掌握五軍都督府或者是京營的,屬於皇帝的私人武裝的統率者。地位非常不一般。

    而張維賢的大名秦楓也是聽說過的,在萬曆和明光宗死後的移宮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跟魏忠賢一直不對付,魏忠賢掌權之後,雖然對張維賢恨得牙根直癢癢,卻拿他絲毫沒有辦法。

    眼下這個俊俏的年輕人,竟然是大名鼎鼎的英國公的公子,還特麽跟著徐渭學習兵法,徐渭的名頭有這麽大嗎?

    秦楓不禁納悶了,在他的印象裏,沒有張維賢跟著徐渭學習的記載,看來這段曆史要麽是沒有被記載下來,要麽就是被自己蝴蝶了。

    張維賢站起身來跟大家見了禮,絲毫沒有勳貴的架子,不得不說,老張家的教育還是很成功的,看來小時候也沒少挨打。

    徐渭又指著另一位白衣男子說道:“這是當今皇長子的舅舅,王恭妃的哥哥王道亨。跟著我學習雜學。”說話的時候,臉上一臉驕傲。

    王道亨也站起來跟大家示意,按照明朝的規定,皇後的父親是要封侯的,妃子若是生了皇子,其父兄也會跟著加官進爵,可是,這個規定到了萬曆這裏變了。

    因為他不喜歡王恭妃生的皇長子朱常洛,在他的眼裏,朱常洛不是他的愛子,王恭妃也不是他的嬌妻,而是阻礙他立自己最喜歡的皇三子為太子的最大的絆腳石。

    因此,萬曆對王恭妃非常刻薄,給的吃穿用度都很少,甚至在她死後還不想厚葬,在大臣葉向高等人的勸解下才改變主意。

    皇帝對王恭妃尚且如此,更別說是對她的父兄了,王恭妃的父親王天瑞本來就是個錦衣衛百戶,到死還是錦衣衛百戶,後來才慢慢地追贈了一些官職。

    至於王恭妃的哥哥王道亨,此時還沒有官職,跟秦楓一樣,隻是個白身。

    即便是如此,眾人仍然不敢對王道亨怠慢,畢竟人家是皇親國戚,皇帝可以怠慢他們,別人不行,頻頻向王道亨致意。

    尤其是秦楓,他是知道後來的曆史走向的,知道朱常洛最後會當上皇帝,這個王道亨的身價肯定也會水漲船高,因此對他格外殷勤。

    這下子,將王道亨感動壞了,一把拉住秦楓的手,基情滿滿地說道:“秦賢弟不必如此。賢弟乃是忠良之後,愚兄還要向賢弟道謝呢。”

    秦楓被他如此親熱的舉動搞了一身雞皮疙瘩,起初對他的態度很納悶,不過轉念一想,這肯定是老爹的功勞。

    去年的時候,萬曆想要廢長立幼,大臣們紛紛上書抗爭,不過,大多數官員都不敢過於觸怒皇帝,因為他們舍不得自己寒窗苦讀十幾年再加上在朝廷裏摸爬滾打這麽長時間換來的官位,因此在奏疏裏寫的話都比較婉轉,屬於明朝時期典型的假大空,沒有任何實際意義,隻為給自己博取一個忠名。就連當時的首輔申時行也搞兩麵派,一邊上書請求立皇長子為太子,一邊跟萬曆偷偷地表示忠心。

    隻有老爹秦德在奏疏裏言辭激烈的指責鄭貴妃是後宮幹政,指責萬曆為了女人而違背祖製,是無道的表現,如果再不懸崖勒馬,就會變成昏君。(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