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落枕
字數:3061 加入書籤
早上,葉歡醒來,發現自己在沙發上擺出了一個高難度的睡姿,脖子和腰兩處折疊。這兩處像是被大象踩過一樣,酸痛難忍,葉歡爬起來後脖子扭扭,屁股扭扭還是無法緩解酸痛。這使得葉歡對佳藝電視台的教育節目元年深重,在小本本上給他們記上了一筆,他決定銷假後一定要在何左芝麵前給教育節目負責人上眼藥,他們的節目太無趣了,把人都看的都睡著了。於是感覺內心受了1萬點暴擊傷害的葉歡就準備在家宅一天,洗漱之後他放棄了堅持了很久的日常鍛煉,在吃過早飯後,就去臥室床上挺屍了。
脖子和腰稍微一動就痛,隻能像木乃伊一樣在床上挺著也是很無聊的,於是葉歡就叫管家李享去找個按摩師來幫忙按一按,同時順道把今天的報紙和雜誌都買一份帶回來。還好葉歡當時招管家的時候找的是香江本地人,如果是英國管家的話,葉歡說不定會被送去醫院,接受一係列的檢查,然後被開上一些有的沒的的藥。李享雖然接受了英式管家培訓,但還是中國人的內置,他能夠接受中醫治療落枕等肌肉方麵的問題,作為土著的李享自然知道香江誰的針灸按摩手藝最好,葉歡就讓他看著辦了。
半個小時左右,李享帶著中醫回來了,葉歡迫不及待的讓醫生幫忙解決脖子和腰部的酸痛。別說,在解決這種問題方麵,中醫還是很有一套的,在醫生的按摩下,葉歡感覺酸痛減輕了許多。治療過後,葉歡安排李享送醫生回去。葉歡整個人懶洋洋的,什麽事情也不想做,待到實在無聊後,葉歡開始翻看李享帶回來的報紙雜誌。
現在已經是1975年年末了,沒有什麽大事情發生,歲末盤點的時間還沒到,所以這時的香江報紙上全部是老生常談的話題,葉歡看著沒什麽意思,就翻看雜誌了。在雜誌中葉歡偶然發現了一本叫做《大特寫》的雜誌,看這名字,葉歡以為它和《花花公子》是本家,翻開一看,是關於電影的,葉歡很生氣,我褲子都脫了,你竟然就給我看這個!
葉歡雖然喜歡看電影,但他的前世畢竟不是香江人,對香江的報紙雜誌了解不是很全麵,他一直以為《電影雙周刊》是香江第一份電影雜誌的。葉歡以為《大特寫》是他帶來的蝴蝶效應,可是葉歡明明記得穿越以來,他還沒有來得及在電影界做什麽呀,剛剛動念頭就能帶來這麽大的影響?葉歡迷惘了。
帶著探究的目的,葉歡仔細翻看了整本《大特寫》,並要求李享找來全部已發行的《大特寫》,葉歡要看看這個和自己到底有什麽關係。不過《大特寫》畢竟是小眾雜誌,發行量並不高,在傳媒發達的香江也不會有人特意收藏這種雜誌,所以李享最終還是徒勞無功,不過他還是看出來葉歡對這本叫做《大特寫》的雜誌很感興趣,於是他機智的打聽到關於這本雜誌的消息帶回去。
在李享的匯報中,葉歡了解到1975年,唐書璿導演創辦了影視評論雜誌《大特寫》。《大特寫》有點類似網絡時代的專業論壇,不以訂購盈利為目的,隻是為了同好交流,以推動電影文化為己任。唐書璿,女導演。yn人,自幼定居香港。美國南加州大學電影係畢業。1969年返香港,同年導演影片《董夫人》,該片1971年獲台灣第9屆金馬獎最富創意特別獎等多項獎。1972年導演影片《再見中國》。1975年執導《十三不搭》並創辦電影雙周刊《大特寫》。也就是說《大特寫》的創刊與葉歡沒有一毛錢的關係,得知這個情況後,他鬆了口氣,現在的自己對那個葉歡已知的世界造成了影響,但是並不大,也沒有擴散開來,自己還是可以利用前世的記憶來牟利的。
唐書璿電影作品不是很多,《董夫人》《再見中國》《十三不搭》寥寥數部,但是和她本人一樣,幾部作品都給香港影壇以深遠的影響。唐書璿作為留學海外的電影專業出身的導演有別於以往各大公司師傅帶徒弟式方法培養出來的導演,眼界更為開闊,風格更為明顯,手段更為多樣,以她為始香港影壇陸續出現了方育平、譚家明、徐克、許鞍華、唐基明、蔡繼光、陳安琪等一大堆學院派導演,給商業氣息濃重的香港影壇帶來一股清新的空氣,而且許多後來成名的人物也多少和她的影響不無關係。張叔平,香港最優秀的美術指導,剪輯師,給王家衛和關錦鵬剪了幾部很有分量的片子,但是他的剪輯能力卻是在給唐書璿做副導的時候學的,而他本人也承認過他的美術理念在形成的過程中多少受到唐的影響。王家衛,人人都知道他亦師亦友的譚家明,殊不知最開始出道的王家衛受唐書璿的影響最大。
《董夫人》,1969年唐書璿美國學成回港拍的第一部作品,由那時還不是很有名後來在好來塢還算有名氣的盧燕出演,這個片子不僅在1971年獲得了台灣第9屆金馬獎最富創意特別獎等多個獎項,還為盧燕拿下第一座金馬,並且代表台灣參加了戛納電影節。《董夫人》可以說是第一部被歐洲電影節另眼相看的華語電影,進入了當年的競賽單元。
大陸還是一片紅色江山的時候,越界題材就已經被唐書璿搬上了銀幕--《再見,中國》。名字起得很有意思,初次看到以為是外國友人遊玩結束回國的時候來這麽一句,可是看了電影才知道原來是一群不堪忍受文革所帶來的痛苦和對文革本身的懷疑的年輕人偷渡到香港的故事。影片從1971年籌備開拍,1973年左右完成,當時“文革“正進行得如火如荼,香港電影界無人敢接觸這一炙手的議題,隻有唐書璿敢於站出來,拍了首部描繪、批評“文革“的華語劇情片。影片在有限的條件下拍攝,全部采用非職業性演員,粗糙的攝影卻帶有紀錄片的風格。正因為題材的敏感,1974年誕生的該片被港英當局以“可能損害鄰近地區友好關係〔及〕妨礙治安“為名禁映,《再見,中國》的政治剖析事過境遷之後來看不算很激進,然而唐書璿的逆流而上,從人道及存在主義出發去透視文革,以及形式上的求工,使這部影片成為華語電影的異數。
《十三不搭》講述“十三不搭“是麻將術語,即手上的十三張牌完全不成對子或搭子,但“食糊“即“爆棚“,不容小覷。該片借麻將大加發揮,刻劃出20世紀70年代的香港人和香港社會。影片由多個風格迥異的小段落組成,粵語光棍喜劇、寫實文藝,甚至警匪恐怖、希區柯克懸疑及體育旁述,跳越不拘,不避俚俗,組成任性真率的整體風格,雖順應20世紀70年代時興的雜錦片潮流,但自由實驗的精神則屬。唐書璿拍香港人百態,敏感而不刻薄,洋化而不傲慢。她懷念過去的人事和電影,也享受現代香港的美感和,最可貴是因為對人生基本悲觀,諷刺裏總透著關懷,令人動容。
得知這些,葉歡發現唐書璿在日後香江電影界的影響力不容小視,雖然葉歡對她拍攝的一些題材並不讚同,但是還是很支持她的新浪潮的思想的。前世的現實也證明了香江影壇最終是新浪潮導演的天下,而且日後的金像獎首創陳柏生也在《大特寫》雜誌中做義務編輯呢。葉歡發現他對唐書璿甚是感興趣,於是就在備忘錄上麵著重標注了結識這位唐大導演。(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