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看不見的硝煙
字數:4068 加入書籤
作為後世人,領先集團的人很清楚蘇國的曆史走向,也知道現階段是蘇國崩潰的前夜。
世界兩大霸主的對決很快就會見分曉,米國的戰略目的很快就會達到。
在米國人的眼裏,蘇國就是一個可怕的戰爭怪物,強大的蘇**力令米國人寢食難安。
二戰結束,歐洲分成兩大戰爭集團:華約組織和北約組織。
從經濟層麵看,北約是富裕集團,華沙條約國相對落後一些。
但是,論戰爭層麵蘇國有著製度上的速反應。
而北約組織,尤其是米國則受到製度上的約束。
發動戰爭並不是總統說了算的,這需要國會的批準。
試想,當戰爭已經爆發,等到米國議會討論通過戰爭法案,大概半個歐洲已經消失了。
尼瑪,黃瓜菜都涼了。
蘇國這個強大的戰爭機器令米國很頭疼,像懸在北約頭上的利劍,不知道什麽時候落下來。
長達數十年的冷戰,米國人絞盡腦汁對付蘇國,希望壓倒對手,甚至戰勝對手。
站在米國的立場,蘇國必須倒下。
當然,米國人也不想冒戰爭的風險,那樣對米國人很不劃算,他們要在另一個戰場上擊敗蘇國。
勃列涅夫時代之後,蘇國開始走下坡路了。
1985年3月戈巴喬夫出任蘇國總書記,他所麵對的是一個動蕩的世界和困難重重的國內環境。
而此時,米國人對付蘇國的最新戰略也差不多出爐了。
有人比喻此時的蘇國猶如一艘滿載軍火的航船,船體鏽蝕,方向不明,運轉緩慢,在茫茫大海中瀕臨下沉。
這就決定了戈巴喬夫受命之時,必須實行改革,以挽救這艘航船危亡的命運。
可是,這名“船長”很不稱職,缺乏一個大國領導人應有的膽略和能力。
麵對蘇國種種困難和壓力,戈巴喬夫倉促應對,在領導改革中出現種種失誤和錯誤的導向,致使整個國家迷失方向。
之後,蘇國危機驟增,秩序失控。
戈巴喬夫的前任,主要是勃列涅夫上台後,大量提拔親信,蘇國政壇形成了以勃列涅夫為核心的特權階層。
貪汙、盜竊和將國家財產據為己有的現象在蘇國非常普遍,行賄成風,生產效率低下。
勃列涅夫時代的後半部分,被稱為蘇國的“停滯期”和“僵化期”。
此時,蘇國的特權階層羽翼豐滿。
據後世俄羅斯專家估計,在勃列涅夫時期,蘇國的特權階層發展到50-70萬人。
若是加上他們的親屬,蘇國的特權階層共有300萬人之多,約占全國人口的%。
蘇國的特權階層早已將大量國家財富占為己有,此時,大概他們急切希望執政黨的垮台和國家製度的劇變。
一旦蘇國垮台,他們的財富便可通過國家製度的公開變更,在新製度下從法律上承認他們攫取的財富合法化,並能名正言順地將這些財富傳給子孫。
蘇國曾搞過許多民意測驗,民意測驗表明,讚成搞資本主義的隻占5-20%。
1991年5月進行的、由米國操作的最大的一次民意測驗,在蘇國的歐洲部分進行。
抽樣人口中,10%讚成改革前的社會主義;36%讚成更多民主的社會主義;23%讚成瑞典式的社會主義;隻有17%讚成自由市場的資本主義。
因此,在蘇國沒有任何證據證明,自由市場資本主義是蘇國人民的意願。
而上層精英對蘇國的前途也進行了討論,以決定其意識形態。
他們當中,%讚成**和民族主義;%讚成民主社會主義;%讚成資本主義的社會形態;取其他態度的僅占%。
這種結果與基層人民的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也就是說,高層的大部分人讚成資本主義。
蘇國的精英們與其他集團結盟,與黑社會、富翁、城市知識分子的一部分結盟並形成一股力量。
他們結成的聯盟最終奪取了政權,建立了資本主義。
經濟上,蘇國經濟結構嚴重失衡,片麵發展重工業特別是國防工業,收入分配長期搞平均主義,人民生活改善十分緩慢。
蘇國的工業發展不平衡,事關國防的軍事工業、重工業、化學工業和航空太空工業非常發達,其水平在世界上處於領先的地位。
但是,事關民生的輕工業和農業則相對落後。
這就是說,在冷戰時期,蘇國的重點側重戰爭,這也是米國人最擔心的。
單一經濟結構以及漠視人民對高質量生活需求,恐怕也是蘇國解體的原因之一。
除了國內原因,蘇國的崩潰也標誌著米國對蘇戰略的最終勝利。
美蘇兩國間的軍備競賽使國家財力過多地投入國防軍事預算,加劇了國民經濟的比例失調。
特別是勃列涅夫時期窮兵黷武,發動侵略阿富汗戰爭,使國防軍事開支猛增,國內各類矛盾積聚。
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裏蘇國擴軍備戰,與米國開展兩國間的軍備競賽,使國家財力過多地投入國防軍事預算,無疑加劇了國民經濟的比例失調。
蘇國在數十年的時間裏,與西方對抗花費了7000億美元,與北大陸對抗花費了2000億美元,其它軍費開支約100億美元,這嚴重消耗和削弱了蘇國國力,成為蘇國解體原因之一。
戈巴喬夫要改革蘇國,力求與西方世界緩和關係,並希望獲得西方的支持。
他的後任葉欽更是不遺餘力地求助於西方支援,西方世界也的確答應蘇國給予支持。
1992年,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決定援助俄240億美元。
1993年西方七國外長和財長會議又承諾援助俄億美元,提供資金時不僅附帶種種苛刻的條件,而且都未能兌現。
而當蘇國真正陷入泥潭之後,米國以前所承諾的一切援助也落了空。
因為米國采取了“對上鉤的魚不必多給食餌”的態度,雷聲大、雨點小,口惠而實不至。
米國堅持對俄的貿易限製,也使俄無法平等地加入國際經濟體係。
戰爭不一定非要表現在戰場上,也不一定硝煙彌漫,這一場由米國精英策劃的戰略完美收場,不得不說米國人戰略的高超。(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