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劉老太爺的故事!

字數:10131   加入書籤

A+A-




    “唉,冤孽啊…”

    見金羅盤問起,劉老爺子就是長歎一聲,看樣子,對自家這病的根源,也是心知肚明…

    長歎過後,才開口把自己的出身,生平,情感這些,向兩位師傅一一交代清楚。

    隨著病人的講訴,王平也是知悉了劉老爺子的身份,果然是不簡單。

    這劉老爺子,乃是功勳之後。

    其父劉老太爺,本是桂西右江府一貧困農民,靠著耕作祖上留下的幾畝薄田為生,雖出產不多,僅能裹腹。但勝在是自家的田地,收多收少,都是自家的事,不用受那地主大戶盤剝勞役。這日子雖清苦了點,倒也悠閑自在…

    不料天有不測風雲,一日耕地時,健牛突然崩斷韁繩發狂而跑…這一跑,就給主家帶來了彌天大禍。這畜生光是發狂倒也不打緊,可萬萬不該去踐踏青苗。踩到了別人家的也不打緊,大不了就是賠兩句小心的事,可萬萬不該去踩地主家的。

    話說這地主早已惦記劉家的田產多時了,隻是一時沒找到合適的由頭下手而已。這畜生這一踩,簡直就是喜從天降,立馬就派出打手把劉老太爺的父親請了去,用棍棒耐心的和劉老老太爺溝通,商洽賠償事宜。

    話說這幾畝薄田,雖然貧瘠了點,但卻是劉家的安身立命之基,這一家老小,都指著這個養活呢。這地賠給你了,我一家老小喝西北風去…老老太爺,又如何肯放手?

    任由地主百般說服教育,老老太爺都不肯屈服認賬,這地主羞惱之下,就讓手下加大了說服教育的力度,一個沒注意,就把老老太爺給教育成老大人了…

    去時是個活生生的一個爹,回來就變成故顯考了——殺父之仇,不同戴天!劉老太爺當時正值年少,正是血氣方剛的年紀,如何忍得?不顧悲痛欲絕的母親的百般勸阻,仗著平時裏操練了些莊稼把式,提了把殺豬刀,連夜就摸上地主家,要血刃仇人,以慰老父在天之靈。

    再說這地主家,早已防備,早安排保鏢護院,嚴陣以待,隻等著劉老太爺自投羅網。老太爺雖然英雄了得,但到底是孤身一人。有道是雙拳抵不住四手,猛虎架不住群狼。與一眾護院一番交戰中,雖也取得一些戰果,操刀砍傷了幾人,但最終還是筋疲力盡。未曾替父伸冤不說,反倒把自己也折了進去…

    這地主擒住老太爺之後,突然又改變、態度,想起奉公守法這等事來了,先把老太爺好生一頓折辱,然後才五花大綁送官法辦。

    話說這地主先弄死人家的父親在前。俗話說殺人償命,欠債還錢。人家報仇,天經地義。這地主又哪來的信心和勇氣將人送官法辦呢?他就不怕殺人的事情被衙門知道麽?

    這舊時衙門,與今時不同。這古時衙門,它就是一個做生意的地方,所謂“衙門八字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隻要你肯使錢,那些衙商就敢答應顧客的一切要求。

    古時衙門是買賣場,今時則不然。當今天子聖明,勵精圖治,施政走的是“以民為本,依法治國”方針路線。雖說,這古今官員都是一個尿性,黑眼睛仁見不得白銀子。但這聖天子在位,英明神武,愛民恤物,天高聽卑!再加上如今谘訊發達,民眾有了各種上達天聽的渠道,這下麵的宦商們就不敢做得太過出格,到底是有所收斂…

    閑話少扯,言歸正傳。話說這地主買通衙門,這宦商立馬就判劉老太爺一個“入室搶劫、行凶傷人”的罪名,把劉老太爺子打入大獄,隻等秋後處斬。話說劉老老太君,前後數日間,就夫死子判,簡直就是晴天霹靂,隻是無奈一介女流,申訴無門,萬念俱灰之下,隻得搭乘一根磨索,去到那閻王殿,找那鐵麵無私的包爺爺申冤去了…

    這轉眼間,劉家就家破人亡。地主回去之後,順理成章的,就把劉家的祖產占為己有。

    法理不彰,豺狼當道,錢權苟合,草民伸冤無門,就隻能任人魚肉宰割!——聽到這裏,王平就有些義憤難平,對老太爺的遭遇,深感同情。

    說到老太爺蒙冤入獄後,劉老爺子就停了下來,臉上就有些悲淒之色,顯然是在緬懷自己那未曾蒙麵的爺爺奶奶。

    雖然王平明知劉老太爺另有遇合,未被地主所害…不然,就不會有劉老爺子了。但心有感觸,關心劉老太爺的後續遭遇,忍不住問了一句:“老太爺後來怎麽樣了?”

    聞言,劉老爺子總算是從緬懷中清醒過來,臉上多了點陽光的色彩,略有些振奮的繼續講述他父親後來的遭遇。聽罷講訴,王平才知曉了劉老太爺的生平豐功偉績!

    話說這劉老太爺頗有些網絡仙俠話本中的主角的意思,都是早年困苦潦倒,被人陷害之後,就遇到貴人打救,從此就福源深厚,一路逆襲,最終功成名就,成為人生贏家…

    話說那地主買通官府,見這劉老太爺果然被判了個秋後處斬,又被打入大獄,就把這“螻蟻”拋在腦後,放心回去接受劉家祖產去了。

    民間有句古話說得好,人善人欺天不欺,木娘兒有天照顧。地主料定這“螻蟻”再不能翻盤,不料這“螻蟻”卻是命不該絕。

    話說這前朝的局勢,又與現在不一樣。前朝是軍閥割據,連年征戰。這中正帝名義上是四海共主,但實際上,也才剛在奪嫡之戰中擊敗生平第一政敵汪敬瑭,初登大寶不久。手上控製的,也才幾省之地。又忙著征討把兄弟,割據陝·甘寧一帶的“丘八公”。

    故而這偏遠的雲桂川黔等地,還是軍閥的地盤。所以,這桂地的一應軍政,人事,吏治這些,中正帝都插不上手,全由“桂國公”黎德齡和“小武侯”柏健生商量著說了算。

    話說黎柏二位公侯,都是行伍出身,這行軍打仗,那都是一把好手。這治理內政嘛,雖然也不算外行,但比起那些專業的儒生嘛,那就要差點了。

    再者來說,這軍閥,靠的就手下的槍杆子多,這手下沒兵,那你還當個屁的軍閥啊?所以,這二位公侯都一門心思撲在了軍隊建設上,對於內政,就委任治下的儒生、或者親厚的家人為官,讓這些人幫忙打理。

    話說這官員,其實就和現在那些國際大公司派駐到各地分公司的大區總、高級經理這些差不多,若公司製度嚴謹,管理得力,這些個經理、總監他就不管亂伸手。若你這公司製度鬆弛,管理不嚴嘛——嘿嘿!那就是…人不為己…天予不取…

    所以,這公爺和侯爺都放手不管,這些官員他就敢亂來。他們便趁著天高公侯遠,便巧立名目,相互勾結,上下其手,肆意侵吞公產;他們便官官相護,徇私舞弊,欺壓良善,肆意搜刮,魚肉百姓…

    總之,他們就會趁此良機難得,能撈一點是一點,抱著“有權不用,過期作廢”的心思,在此當職期間,用盡所有的聰明才智,挖空心思,天高三尺,大肆搜刮職權所管轄下的以及職權衍申輻射範圍內的…一切東西!

    所以這劉老太爺的冤獄,那些個宦商並未通報上級,也未曾依律用典,而是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就以權代法,就私下胡判…反正,大獄裏鋪位多的是,牢裏的夥食費也是公爺和侯爺撥下來的,又用不著本官掏錢…你就裏麵呆著去吧,想吃多久你就吃多久,養你一輩子都成!

    所以這宦商收了這地主的黑錢後,隨意找了個名目,把這劉老太爺往這黑牢裏一扔,就忙著去吃地主請客的花酒去了。和這地主一樣,也把這劉老太爺這“螻蟻”拋之腦後了…

    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這坐堂的宦商收錢了才辦事,這管監的牢頭他就不會打白工。話說這地主光記著給宦商塞錢了,卻是未曾打點牢頭。這牢頭沒收到好處,自然不會去為難劉老太爺,就任由著他在牢裏混粥喝…反正,這米錢也是衙門撥下來的,又不用老子掏錢!

    而這大獄裏,除了個別窮凶極惡,名聲在外,實在是無法通融的江洋大盜,和少許平素裏就愛肆意揮霍,花天酒地,身無餘財,沒錢打點上下通融的那些真正的罪犯之外,其餘的,就全是像劉老太爺這樣,被人構陷的平頭百姓。這同是天涯淪落人,了解情況之後,這些獄友們同病相憐,沒人作難,都照顧著當時還年少的劉老太爺。這劉老太爺,才在這黑獄裏,頑強的生存下來。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劉老太爺這冤獄,一坐,就坐了大半年,直到入秋,也沒人來提審他。轉眼,就到了九月底,劉老太爺才算是重見天日,與一幹貧苦獄友一道,從這黑獄裏脫身出來。

    原來,卻是時值壯年,還遠未主政的太宗爺,受上級派遣,來到右江,聯合一幹同道,舉行右江暴動,組織領導武裝起義,意圖建立“工農武裝割據”政權。

    話說這老百姓,平時深受一幹宦商和地主劣紳盤剝,對這些吃肉不吐骨頭的虎狼,早已是恨之入骨。故而,這太宗爺才一舉事,不堪盤剝的鄉民們就扔掉地主家的鋤頭,踴躍參軍。沒幾日,就讓太宗爺聚集了數萬大軍。義軍勢若破竹,沒幾日,就打到府城,一幹宦商,早已連夜就收拾細軟,棄城而逃。義軍進入府衙,打開黑牢,一一仔細甄別審判。

    少許平時裏打家劫舍,攔路剪徑,劫財害命,窮凶極惡、罪大惡極之輩,就擇日公審,明正典刑。諸如劉老太爺這等被人構陷,蒙冤入獄的貧苦百姓,就問明冤情,釋刑還家

    劉老太爺沉冤得雪,思及家中老母,早已是歸心似箭,遂拜謝過太宗爺手下的主持此事的刑官之後,又婉言謝絕宣傳人員的招攬,連太宗手下發送的路費都沒要,帶了點幹糧,急忙忙的就連夜跑回家去看望老母。

    這老太爺一片思母心切,日夜兼程,趕回家後,老母沒見著,隻見著一座空屋。驚慌失措過後,老太爺一打聽,才知道,原來自己被抓住後沒多久,老母就一根磨索,下那陰曹地府,和老父團聚去了。

    轉眼又是一條人命,這狗地主不管不問說,還不準鄉鄰幫忙著收拾後事。還揚言說,這就是和本老爺作對的下場,誰敢收屍,便要誰好看!

    狗地主氣焰囂張,又財雄勢大,手下狗腿子眾多。一眾鄉鄰,是敢怒不敢言,隻得任由老老太君的屍身掛著。掛了兩天之後,一個德高望重,曾考取過前清秀才的族老,實在是看不下去了,仗著以前曾經教過這地主蒙學,到地主家要了個人情…

    全靠老秀才這張老臉,老老太君,才得以入土為安…狗地主鬆口,一幹鄉鄰,方才敢上門,解下屍骨,湊錢買了口薄棺。一眾鄉鄰,怕狗地主反悔,就連超度法事都不敢做,收斂入棺之後,就抽出幾個勞力,匆匆抬到老老太爺墳頭挖了個坑,草草掩埋了事。

    轉眼間,就家破人亡,冤獄出來,未曾孝敬,老母卻已化成一推黃土…聞言,劉老太爺就是晴天霹靂,半響才回過神來,隨即,就是嚎啕大哭,哭了一回之後,隨手就操了把鋤頭,就要跑到狗地主家去拚命…

    在鄉鄰的勸解之下,才得知,仇人也化為了一堆黃土!

    原來,太宗爺的隊伍是一路懲惡鋤奸,專打那些為富不仁、魚肉百姓的地主大戶,為窮苦老百姓出頭。

    太宗的隊伍路過老太爺家鄉之時,訪得這狗地主平日裏就作惡多端、勾結官府、強取豪奪、欺男霸女、橫行鄉裏…就正是義軍第一要鏟除對象。太宗得知這一情況之後,便令大部隊繼續前進的同時,還派出一個小分隊,殺了過來。輕易的就擊潰了狗大戶重金收買的狗腿子,還鄉團。

    這支小分隊擒住狗地主之後,便抄家沒產,一把火,把狗地主多年強取豪奪來的地契付之一炬,把他家種種手段侵吞得來的那些田地,全分發給窮苦鄉民。然後就把此人和另外幾個惡名昭彰的典型押在一起,擇日公審,公布這些人的生平惡跡之後。就當著四鄉八裏的父老鄉親和一幹平素裏惡行不彰、口碑還算可以的仕紳的麵,把這些人一起敲了沙罐。

    一幹狗腿子,也視其罪行深淺,該打靶的打靶,該責罰的責罰,沒有一個遺漏…故而,這劉老太爺的冤仇,太宗爺的部下的天兵天將都已經替他報了,卻是用不著自家涉險了。

    聞言,劉老太爺就雙眼含淚,跪地給遠在府城的大恩人磕了九個響之後,就跑到地主家,翻出地主的祖宗牌位,拿到父母的墳前一把火燒了,又淋漓盡致的哭了一回,這一哭哭得天昏地暗,幾度暈厥…

    劉老爺子講訴到這裏,也是雙眼發紅,泣不成聲,幾度哽咽…王平和金羅盤也是心有戚戚焉,幾度好言勸慰,劉老爺子才從這悲痛中緩和過來。

    據劉老爺子講述,他父親好像要把這一輩子的淚水全在父母墳前哭完似的,任由旁人如何勸解,年輕的老太爺都是嚎啕大哭,一言不發。

    說到這裏,劉老爺子又回憶說,從記事起,就從來沒見父親哭過!

    無論受多大的傷害,多大的打擊,父親都始終堅強,未曾掉過一滴淚水!

    就連當年被關在牛棚裏,眼睜睜看著患病的孩子離去…就連太祖駕崩這等舉國同哀的日子裏,父親也未曾流淚!…就連父親收到生平第一欽佩的文正公,和生平第一大恩人太宗爺離世的訊息後,也隻是眉頭緊鎖,悶悶不樂,絕食數日,一言不發。也未曾流過淚水!

    說到這裏,劉老爺子又再三回憶,然後才肯定的說,收到太宗離世的訊息之日,他怕年邁的老父受不了打擊,就把這消息死死的瞞著,後來父親從其他渠道得知這一噩耗之後,他心憂老父,陪老父絕食期間,曾經仔細觀察過,老父當時雖然眼眶發紅,但確實是未曾掉過眼淚!

    劉老爺肯定的說,他父親確實是已經在當年爺爺奶奶墳前的那場痛哭中,把一輩子的眼淚全流完了…

    可能是又想起往日裏,和老父一起的那些點點滴滴。劉老爺子神情又是一陣悶悶不樂,接連幾番歎息,在金羅盤和王平的幾番勸慰之下,方才收拾心情,重新講述起老父的故事…

    話說這劉老太爺祭拜過父母之後,回到家裏,就一言不發,滴米未進,就眼睜睜的睡在板凳上,躺了一天。

    說到這裏,王平就有些好奇,就問劉老爺子,知不知道,他父親在這一天裏在想些什麽?

    劉老爺子回憶說,後來他也問過父親,父親始終未曾言明。後來長大成人後,從母親的一言片語中得到的提示,再結合父親逝世後,收拾遺物,從父親日記本上的記載的一些線索,再結合父親生平履曆,綜合分析,方才弄明白父親當時到底想的些什麽?

    王平按捺不住心頭的疑惑,連忙就開口追問。

    劉老爺子就說,他父親睡了一天之後,就把幫忙埋葬老母的鄉鄰們全部請來,聚在一起,然後就不顧眾人的勸阻,執意按照這些人的出力大小,挨個把自家的田地給一眾鄉鄰分了。然後又跑到老秀才家,重重的給老秀才磕了九個響頭。回到家中,就遣散眾人,一把火把房子燒了,然後就拿起包袱,追太宗爺爺的部隊去了…

    王平就說道,老太爺當時是肯定是在考慮未來的道路?

    劉老爺子就回道,確實是這樣。

    劉老太爺父母和他自己的悲慘遭遇,對他一生影響很大。老太爺的日記的線索顯示,他在這不吃不喝的一天時間裏,在仔細思考太宗爺的部下把他從監牢裏打救出來之後,宣傳隊給他講解的灌輸的那些道理…

    他在想宣傳隊教他的國際歌:從來就沒有什麽救世主,也不靠什麽神仙佛陀!要創造幸福,全靠我們自己!

    說到這裏之後,劉老爺子就頗有些感歎,說道,偉大導師,在研究高盧國大革命的過程中,以及研究人類所有的反抗史的過程中,就發現一個規律——麵對壓迫,反抗得最為堅決的,就是無產階級!越是富足的,就越容易接受統治!一無所有的人,反抗得最為徹底!

    因為,除了生命之外,他們已經別無長物,除了一條賤命之外,他們已經沒有什麽東西,可以失去了!

    一無所有的人,最有反抗精神的同時,也最容易被馴服!正是因為他們一無所有,所以隨便給點東西,就可以收買他們!驅使他們!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統治者們的責任,長治久安的訣竅,其實很簡單!那便是用盡一切辦法,讓老百姓變得富足起來!無論任何方針路線,無論製度,任何措施政策,都務必要注意這一點,控製好方向,控製好度量,千萬,千萬,千萬別讓老百姓一無所有!

    感歎後,劉老爺言歸正題,述說道,正因為他老父親苦大仇深,又家破人亡,除了一條爛命之後就一無所有,所以輕易的就加入到太宗爺的隊伍。入伍後,因為不怕死,所以作戰就十分勇猛,很快就在隊伍中嶄露頭角,累計戰功,從十夫長,百夫長,到把總,千總,平步青雲,一路晉升。

    俗話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因為劉老太爺自身作戰風格頑強,悍不畏死,每次衝烽,都是身先士卒,奮勇在前。所以,很得部下愛戴,無論職位如何調動,無論帶那支隊伍,都能很快上手。很快就能把手中的隊伍操練成一支,不畏戰,不懼戰,想戰,渴望戰鬥的虎狼之師。

    劉老太爺作戰勇猛,愛兵如子,又愛琢磨,時常請教那些老行伍,無論是上級還是部下,隻要讓他瞅見你有一技之長,他便會死皮賴臉,無賴一般的纏著你,非把你這絕活學到手之後,才肯罷休…

    故而,劉老太爺雖然識字不多,但勤勉好學,又愛虛心求教,那些老行伍都愛提點他,於是這老太爺就進步神速,一天變一個樣。沒用幾年,就從一個鬥大的字認不得幾籮筐的泥腿子,成長為一名精通兵法,能征善戰的大將。

    話說這劉老太爺從軍之後,一生南征北戰,職位多有變動,卻始終追隨太宗,一生未曾改變誌向,就算是在太宗落難的歲月,也是一片赤膽忠心不改,被人視為太宗手下死忠鐵杆,一起挨整,陪著太宗幾起幾落,時而總兵,時而草民,任那些聰明的同僚如何勸說,劉老太爺都如同那愚公一般,始終如一,無怨無悔!

    劉老太爺十年沉浮起落,期間妻亡子夭,都未曾動搖,一番忠誠,終於收到回報。太祖龍禦歸天之後,朝政大權,落入青後以及一幹黨羽手中,青後野心勃勃,不滿做個幕後推手,便欲謀朝篡位,學那武則天,行那牝雞司晨之事。

    青江後生出此念,就對太祖特意留下的牽製自己的太宗爺以及老帥等一幹老臣,視為眼中釘,肉中刺,便指使黨羽,打著太祖遺詔的旗子,對一幹老臣,羅織罪名,百般構陷,意圖除之而後快。

    可惜這青後雖有武則天之心,卻沒武則天的手段,一幹精心羅織構陷的罪名,還未及全部用出手,就被老帥聯絡一幹早已對青後打著太祖的旗號,肆意妄為,大肆誅殺功臣心生不滿的老兄弟,以雷霆不及掩耳之勢,輕易的粉碎了青後集團謀朝篡位的陰謀。

    話說老帥,乃是朝中所剩不多的開國元老之一,在軍隊中門生故舊眾多。按理說,老帥完全可以借助一舉粉碎青後篡位陰謀的功績,就振臂一呼,也學那宋太祖一般,就來個黃袍加身,自己上位。但老帥一身正氣,一心隻為國為民,粉碎青後陰謀,完全出於公心,絲毫不圖個人私利。老帥思及太宗爺大才,便力邀太宗入朝主政。

    再說太宗,也和老帥一樣,同樣是淡薄名利,一片公心,一心隻為國為民的一代偉人。出山後,數次機會,帝位都唾手可得,太宗爺卻都視若無睹,始終格守臣子本分,盡心盡責的做自己的輔政大臣,一生未曾稱帝。所謂的太宗,乃是民間的稱呼,民眾感其恩德,懷念其治政功績,認為其一生雖不為帝王,但其豐功偉業,卻勝過帝王,就心中敬仰,稱呼一聲太宗爺罷了。

    話說這太宗入朝輔政之後,思及劉老太爺一生忠肝義膽,赫赫戰功,便舉賢不避親,大力提拔,委以重任。

    太宗出山之後,劉老太爺又效力軍中十八年,應工作需要,又曆任粵東總兵,桂西總兵,兵部侍郎,兵部尚書,粵東總督,平虜大將軍等職,為朝廷屢立功勳。最後,在大將軍任上,因年老多病,數次上奏請求解甲歸田,太宗閔其年高體弱,據其一生功績,賜大將號,贈少師銜,準許其解甲榮歸,頤養天年。

    劉老太爺解甲之後,又活了三個年頭,直到太宗逝世後的第二年,方才響應太宗和一幹老帥“此去閻台招舊部”的召喚,追隨一幹老上司,繼續鬧革命去了!(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