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德音莫違8
字數:3656 加入書籤
元鼎三年十一月,曾經顯貴的五大家族,頃刻間便倒了梁、鳳兩家,並管宣、朱禮、周栗三位大臣革職斬首,馬準、秦高、劉良、王清安、田承五位大臣革職抄家。
一時滿城風雨,人人噤若寒蟬。
自然前些天,那些氣勢洶洶彈劾鳳影將軍的折子再也不曾出現過,而先前遞過折子的無不人人自危,每日如履薄冰。
爾後幾日,天一直沉沉的難見陽光,顯得格外的陰冷而壓抑,也在如此的氣氛下,光陰寸寸的溜,一個轉身抬首間,便發現已到了冬至。
冬至,是一年的大祭之日。
十一月十四日,文武百官皆是半夜即趕至效外的圜丘,皇逖、寧靜遠、白意馬、華荊台、南片月自不應說,便是奉旨養病的豐極、閉門不出的風獨影亦都與百官一樣正裝朝服,靜候於圜丘。
圜丘之上,早已準備妥當。
三層圓台的北麵正中為皇天上帝神牌位,其下一層東西兩側分別是日月星辰*風雷牌位。各神位前皆供著玉、帛、牛、羊、豬、酒、果、菜肴等祭品及各禮器。圜丘的台階下,東西兩側設有編磐、編鍾、鎛鼓、箎、簫、塤、笛、琴、笙、瑟等樂器,此刻樂手整齊排列,顯得肅穆莊重。
拂曉時分,齋宮裏鳴太和鍾。
在恢宏悠揚的鍾聲裏,身著祭服的東始修跨步而來,步履之間自有一種仰吞天地的氣勢,在他身後,一人麻衣如雪,眉目清遠,蕭蕭肅肅,卓然若仙。
階下百官見之,有知曉那人身份的驀然驚心,有不知情的疑惑此人是誰。
圜丘上天燈高懸,照得壇內通明,卻又燔香繚繞,顯得縹緲朦朧。
東始修步上圜丘,樂手們奏起“始平之章”,然後在悠揚的樂聲裏,祭天大典開始。
祭天共有迎帝神、奠玉帛、進俎、行初獻禮、亞獻禮、終獻禮、撤饌、送帝神、望燎九道儀式。
樂聲裏,皇帝祭天地拜神明,階下百官亦跟隨跪拜行禮,一樣一樣隨著太常卿的唱誦步步做來,如此兩個時辰後才算是完成了儀式。
眼見著燔柴已畢,可東始修卻沒有洗手上香之意,而是轉身麵向階下百官,朗聲道:“今日祭天,朕有一事要昭告天地。”
階下百官聞言無不疑惑,怔愣間,便見階下那麻衣如雪的人步上圜丘,左右兩手,各捧一道詔書。
皇逖兄妹幾人也麵麵相覷,不明所以。
東始修自玉言天手中取過一道詔書,雙手平舉,然後轉身跪拜:“皇天在上,後土在下,天地為證,神明為鑒。予東始修,本為布衣,寒微之時與皇逖、寧靜遠、豐極、白意馬、華荊台、風獨影、南片月義結金蘭,誓同福禍共生死。自此十餘年征戰天下,一路浴血同行,得今日大東基業。今予為天子,當諾昔日誓言:封皇逖為皇王,封地冀州;封寧靜遠為寧王,封地閩州;封豐極為豐王,封地雍州;封白意馬為白王,封地北州;封華荊台為華王,封地幽州;封風獨影為風王,封地青州;封南片月為南王,封地商州。爾後七王佐朕,治理天下,願上蒼庇佑,大東昌盛,太平安康!”
東始修語畢,階下靜無人聲,群臣個個呆若木雞,皇逖、寧靜遠、豐極、白意馬、華荊台、風獨影、南片月亦是震驚失語。
可東始修起身,將手中詔書往燎壇上一放,頓時火舌一勾,片刻便化成灰燼。然後他轉身,再自玉言天手中取過另一道詔書,左手高舉,道:“此封王詔書存於淩霄殿內,凡東氏子孫不可違逆,天地神明共鑒!”
他言罷再將詔書轉回玉言天手中,玉言天雙手接過詔書,然後莊嚴的步下圜丘,交給等候一旁的內廷總管申曆。
群臣們慢慢回神,望向圜丘上矗立如山的皇帝,思及前幾日梁、鳳等臣子的下場,一時竟是鴉雀無聲。有幾名耿直的禦史想行勸諫,卻見嚴玄向他們微微搖頭。嚴玄目光望向圜丘之上侍立帝旁的那個麻衣如雪的人,“那是帝師玉言天,我等所慮他豈有不明的,可他在此卻依有今日之詔,可見陛下已心若磐石,你我便是死諫亦不可撼也。”
連鐵骨錚錚的嚴玄都如此,群臣還能說什麽,圜丘之前靜肅如淵。
而皇逖、寧靜遠、豐極、白意馬、華荊台、風獨影、南片月七人卻是心情複雜異常。封王授國,何等尊榮之事,可他們此刻杳無喜色,仰首望著圜丘之上的東始修,心底裏升起憂傷與苦澀。
至此,已無挽回。
他們八人終要四散分離!
《東書·本紀·威烈帝傳》載:元鼎三年十一月十二日,冬至。帝於祭天大典封七王七國,自此天下劃分九州。冀州皇王,閩州寧王,雍州豐王,北州白王,幽州華王,青州風王,商州南王。帝禦祈、雲二州。
在東始修封王之初,七王七州分以七個方位環立於祈、雲二州,七州麵積相加也還要稍遜於祈、雲兩州的麵積,隻是在後世變遷裏,七國的方位、麵積也有了變化。而祈、雲兩州日後又合稱為祈雲王域。
※※※
祭天大典結束後,東始修起駕回宮。
八荒塔前,淩霄殿裏,玉言天親自將封王詔書封存於大殿,自此淩霄殿成為皇宮禁地。
當殿中所有侍從退下,玉言天回首望著殿中矗立的東始修,“你今日封王分國,日後恐遺禍後世。”
“玉師,天下臣民拜朕時總呼‘萬歲’,可朕知道一百歲也活不到,世上沒有什麽千秋萬世,同樣也沒有永遠的一家天下,更沒有哪一個王朝能萬世不崩,自然也沒有萬世的太平。”東始修望著存著詔書的白玉盒,神情間有著一種超然的平靜,“若幾十年、幾百年後,東氏有不肖子孫荼毒天下,又或子孫無能駕馭七王,那他們也不配坐在玉座之上。那時,我寧願是我們八人中的後代來改朝換代,至少我們辛苦打下的天下依舊是在我們的子孫手中。”
玉言天靜靜看著他,半晌後他道:“這幾年閑暇,為師寫了兩本書《玉言仁世》、《玉言兵書》,謄寫了八套,便贈你們一人一套。”他緩步踱至殿前,“為師把師曠也帶來了,就讓他與你的皇子們一起讀書吧。”
東始修一震,然後驀然醒悟,誠摯的躬身行禮,“多謝玉師。”
他讓自己的兒子輔佐帝室,他以自己的著說教化七王之後,為的不過是讓這大東王朝能延續長久太平。
玉言天拉開殿門,殿外的冬陽與寒風同時湧入,明光裏伴著冷峻。他輕輕歎息一聲,“今日種因,他日結果。”
語畢即跨步離去,身後東始修依舊矗立殿中,靜靜的,許久後,他的輕語在殿中悠悠回響:“是善因還是惡果,千秋之後自有定論。然縱天下人詬之朕亦如是。”(WWW.101nove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