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人能造出滑翔機和喀秋莎?
字數:1341 加入書籤
激烈的“思旺決戰”馬上就要打響了,這一仗說是“太平天國”運動的“開山立國”之戰都不為過,尤其是經過本書的渲染加工,各條情節線、矛盾糾葛及人物到此處交集在了一起,本書將達到第一個情節**,管保你們看了覺得精彩過癮!
有讀者質疑:你在書裏寫李秀成他們明滑翔機、製造“喀秋莎”,未免太誇張太前太yy了吧?其實你是不了解當時的世界科技展水平與晚清時期的武器鑄造現狀,按那時的客觀條件,如果有先進的意識,完全可能實現作者的這一虛構。盡在
眾所周知,晚清的科技、工業、製造技藝都遠遠落後於西方,軍事工業水平更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滿清在入關前不會製造使用火炮,攻克沈陽遼陽後繳獲了大批明軍熱武器,但並未加以重視,隻把大炮當成信炮使用;清朝真正使火炮製造應用技術突進,是在平定三藩時期——偉大的康熙大帝重用洋教士南懷仁研製大炮,康熙在位時共生產各類火炮987尊(《中國全史》第十七卷《中國清代軍事史》)……
可其後製炮技術停滯不前,到嘉慶時期一共才造炮55尊;直到鴉片戰爭爆,大清軍隊配備的仍是清初的過時火炮!大家都知道炮兵被喻為戰爭之神,進入熱兵器時代火炮等武器的展運用,直接關係到軍隊的戰鬥力,拿破侖就是一個很鮮明的例子。
我覺得晚清這種武器鑄造水平的落後,最主要還是軍事理念方麵的落伍——當西方國家軍隊全部采用火器時,清庭政權仍固執堅持“槍劍並用,不可偏廢”的迂腐思想,這就讓清軍的裝備配置和整體戰力遠落後於西方列強!
那是不是說晚清時期製造工藝技術就一定無法支撐先進武器生產呢?也不盡然。我國煉鐵技術早於西方17oo多年,漢代已經開始在冶煉時使用水利鼓風機;明朝明了活塞式風箱,風壓高達3oo毫米水銀柱,廣東佛山的大鐵爐每天能夠煉鐵2o次,每次產鐵3oo斤,每隻鐵爐日產生鐵斤。(參見郝俠君主編《中西5oo年比較》)
至於科技製造業工藝水平,也不像我們相像得那麽落後。早在清朝初年,西方機械製造和應用技術傳至中國,就曾引起當時知識階層、手工匠人的仿製熱情。江蘇一名青年科學家黃履莊,便曾成功研製、仿製了許多自動機械與儀器,諸如自行車、望遠鏡、溫度計、多級螺旋水車等。尤其是他明的瑞光燈,口徑達五六尺,夜裏一燈光照可射數裏之外。可惜由於當權者將這些先進技術統統視為奇技淫巧,未能給予重視扶持,導致這些東西不能揚光大……
可見晚清科技製造水平特別是軍工業的落後,並非單單隻是生產與科學的落伍,而同當權者的政策及精英階層的普遍觀念有很大關係。倘若當時真有李秀成這樣一個意識前的人物出現,製造滑翔機、改抬杆為集群式火力裝置,也不是完全天方夜譚。(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