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6章 大展宏圖

字數:4091   加入書籤

A+A-


    nbsp;   宋真宗手捧血書,心中一驚,含淚歎息。援軍早就派出,已經進軍三四個月了,王超帶著大軍到哪去了,怎麽還沒到靈州?連個使臣都沒遣回。難道……

    他不願往壞處想。那個楊瓊太可惡了,恇怯不前,貽誤戰機。氣得他傳詔楊瓊等人進京,交禦史台按律治罪。急令涇原路鈐轄張煦率軍馳援靈州。

    夏軍截斷沙漠中的要路,不斷襲擊宋軍。王超大軍被阻,不得進軍。

    張煦領兵從鎮戎軍出發,穿白豹鎮,抵柔遠川,遭遇夏軍多次阻截。張煦率軍拚命廝殺,多次殺退夏軍,繼續北進。戰戰進進,馬不停蹄,星夜赴援。沒到靈州,探馬飛來稟報:“靈州失陷,裴大人以身殉國。”

    “啊——”張煦一把拽住韁繩,戰馬在原地轉了幾個圈停住腳步。張煦覷著腥紅的雙眼,失望地瞪著靈州方向,憮然良久,憤恨不已地捶了一下馬鞍橋。

    宋真宗得到戰報,身子一抖。又捧起裴濟的血書,雙手不由得輕輕地抖動。

    老臣定不負聖恩,誓與靈州共存亡。陛下,這是老臣的絕命之章!

    一行行血字,如錐刺目。宋真宗心痛得閉上眼睛,再也抑製不住悲愴而痛惜的情緒,淚水如潰堤的洪水滾出眼眶。

    “裴愛卿,朕對不起你。”

    下詔特贈裴濟鎮江軍節度使,厚賜其家,三個兒子皆加官。

    裴濟在靈州頗有聲望,到任伊始,修建八鎮,護衛靈州。鼓勵百姓耕種,休養民力,百姓生活漸有起色。他為國捐軀,世人惋惜。

    李繼遷十分敬重裴濟,將其隆重安葬。

    靈州失陷,如同斬斷宋朝一臂,大宋朝廷一片哀聲。

    宋真宗無奈地接受了事實,不顧臣下的反對,遣使持詔書、衣帶、器幣前往夏州,與李繼遷議和,割河西銀、夏等五州之地與之,將原本屬於定難軍的綏、宥二州歸還。李繼遷乘機將邊界七鎮三十五寨占為己有,並將先祖之墓遷葬在紅石峽,鑿石為穴,引水其上,蹤跡全無。

    此時,李繼遷真正恢複了先祖的基業,雄霸一方。

    攻下靈州後,李繼遷愛其山川形勝,想要在此建都。

    李繼瑗對他道:“銀、夏經先祖幾代人的經營,已具相當規模,又有祖宗庇佑,以此為根據。現在恢複未久,突然遷徙而放棄,恐擾眾心。”

    李繼遷道:“古往今來成大事者,不計較暫時利益;立大功者,不順從庸民之意。靈州北控河、朔,南引慶、涼,據諸路上遊,扼西陲要害。如果修繕城池,開鑿護城河,練兵積糧,一旦四處出兵,關中將不知所備。而且,靈州之人久習華風,尚禮好學。我將借此為進取之資,成霸王之業,豈是銀夏偏隅之地所能達到的,而且銀夏離宋之環州延州很近,有眾多不利。”

    於是,李繼遷改靈州為西平府,令李繼瑗和牙將李知白負責督建。於宋鹹平六年(公元1003年)春,建都於此。建都靈州後,李繼遷名聲大振,周圍黨項蕃部紛紛來歸,夏軍實力越來越強。

    李繼遷采納張浦的建議,疏通黃河,修築河防。靈夏地區自每年八月不再降雨,穀物不再生長,旱情加劇。黃河自積石經河州,合洮河水東北流至蘭州,過鳴沙河、應裏州,北繞靈州,由懷遠縣向北,再南流,向東而去。在靈州地區有二條古渠:一條是漢源,長二百五十裏;一條是唐梁,長三百二十裏。李繼遷調集民夫,疏通兩條古渠,修築堤防,引河水灌田。從此,五穀多有豐登,農家歡樂,府庫漸豐。

    得到先祖的五州之地,李繼遷並不甘心,雄心勃勃,無視和約,繼續攻城拔寨。三月,率軍進攻麟州。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宋真宗下詔金明巡檢李繼周迎擊夏軍,未解麟州之圍。麟州部署曹璨上表請求援軍。宋真宗查閱地圖,道:“麟州依險,三麵孤絕,戮力可守,但城中缺水讓人擔憂。”於是下詔發並、代、石、隰等州增援。

    夏軍占據水源,圍城五日。李繼遷騎在馬上,望著麟州,心中暗喜,攻破麟州指日可待。

    知州衛居寶看到夏軍軍心懈怠,遂出奇兵突戰。選出一隊勇士,用繩子係在腰上,趁夜色從城上送到城下,城上擊鼓呐喊,勇士們衝入夏營中砍殺。夏軍沒有防備,死傷萬人。李繼遷倉皇退去。

    李繼遷再次陷入迷茫,黨項諸部都歸附了,夏軍實力已經很強大。但征戰卻勝敗不定,是何緣由?難道我李繼遷和子孫就困守這狹小的五州之地?難道我李氏子孫要永遠稱臣納貢?

    李繼遷將自己的疑問告訴了張浦。

    張浦說:“請問西平王,你心中是何想法?”

    李繼遷道:“我經過二十多年的奮鬥,奪回了先祖的基業。我不想困守五州之地,不想向宋朝稱臣,想有朝一日,西夏自立為國。”

    張浦看著他:“西平王的心意是,想要自立為國?”

    “正是此意。”李繼遷重重地點了一下頭,“我知道現在不是時候,地域狹小,實力不濟,還不足以擺脫宋朝的羈絆。我是想像先人一樣,為子孫打下堅實基礎,待條件成熟,後代子孫便可立國稱帝。”

    “好偉大的誌向,西平王無愧黨項的豪傑。”張浦十分讚賞李繼遷的作為,又道:“要想實現此誌向,在下以為有必要製定國策,以指導日後的行動。”

    李繼遷對張浦施以黨項之禮,“願聽軍師教誨。”

    “西平王不必客氣。”張浦回以黨項之禮,然後取出羊皮地圖掛在牆上。“西平王請看。”

    李繼遷順著張浦的手看著地圖。

    張浦指著地圖:“北方有強大的遼朝,東方有富庶的宋朝,西方有西州回鶻,南方有吐蕃諸部。西夏彈丸之地,正好處在東西南北之中,又處絲綢之路的要道。西夏想要擺脫宋朝獨立,在諸強之中站住腳,必須采取‘北為靠山,向西發展,抗拒東和南。’之國策。北為靠山就是聯合遼朝,以為依靠;向西發展就是要攻取涼州甘州和沙州等地,擴張疆土;隻有這樣,才能打下基礎,一心抗擊宋朝和吐蕃,宏業可成矣。”

    李繼遷激動地看著張浦,深施一禮:“軍師之國策,不亞於諸葛先師三分天下之策。繼遷雖無能,但有奮鬥不止的精神和不屈不撓的勇氣。”

    張浦微笑著還禮,讚賞地道:“在下就是看中了西平王的奮鬥不止精神和不屈不撓的勇氣。在下不才,願助西平王一臂之力。”

    “好,有軍師協助,霸業可成。”李繼遷指著地圖道:“那我就按著軍師你所定國策向西發展,先取涼州府,擴大疆土,奠定基業,再圖發展。不過,西征涼州必過大漠,行軍艱難。”

    張浦道:“可走古浪峽,就少走大漠了。”

    李繼遷道:“古浪峽可不好走,被稱為‘秦關’‘雁塞’的古浪峽正好擋住我軍的去路,又有宋軍把守峽口。我攻涼州時,就沒走古浪峽。”

    張浦點頭道:“是啊,年輕的時侯我去過涼州。涼州不可懼,可懼的是古浪峽。那是一條曲折狹長的走廊,像一條巨蟒盤踞在穀底,兩邊峭壁千仞,勢如蜂腰,最窄處隻有兩丈之寬。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李繼遷看著張浦:“如此艱險,軍師為何讓我軍走此路?”

    “萬夫莫開,數夫可開。”張浦微微一笑,“古浪峽不足偎。”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