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胚 後記

字數:9378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我餓故我在 !
    熟識我的人大概看出來了,我是個喜歡寫點後記的人。大概是我天生話嘮,並且一直都是個極端主義的人吧。讀者不願意發表意見,我就喜歡大放厥詞。下麵這些話剛寫完的時候覺得很爽,但是隔幾個小時後再想起來卻又覺得自己無比膚淺和自大,想著還是不要發出來為好。於是不由地開始不斷地反思自身,終於得到了一個半成品一樣的答案我本人大概就是個膚淺而又自大的人。我的狂妄和愚昧早就在我的小說之中畢露無疑。明明已經展示了七十萬字的卑劣自我,卻不願意將自己的真實觀點發出來,反倒顯得更加矯情。
    沉溺於低級趣味的我,那就盡情享受著低級趣味好了。
    有人說,我寫的小說是對讀者的某種“篩選”。或者更加直白的說,我的小說是“愛看看不看滾”的態度,是和主流相違逆的,我是個小眾的作者。我覺得這真是太對了。準確來講,我看來不僅僅是我,任何人的小說都是這樣。小說隻有一個,作者隻有一個,讀者卻又千千萬萬,讀者的口味卻又萬萬千千。聽取讀者的話也好,固執己見也有,最後寫出小說的還是作者本人,他也隻能講自己覺得適合的內容放到作品之中。從這個角度來講,任何小說都是片麵的。所以,任何小說也是具有篩選性的,不存在適合~f,≦所有人的小說。
    仔細想想,為什麽非要在小說和作者之中分處主流和非主流呢?排除商業性的區分,出版商和網文網站的定位,“作者”這個人群本身就是小眾的。若是將視線從作者群體移開,仔細看看使用中文的人群,小說作者所占的比例或許不到百分之一。每個人都在說中國話,都在用他交流,聊微信,發微博,水帖吧但是用它進行藝術創作的卻屈指可數。文學形式還有詩歌,散文,戲劇,雜文,隨筆,日記等等。從中偶然或非偶然地選了小說的人已經是少數,堅持用它的人卻也更加珍貴。
    懂中文的人,就可以讀小說。但是和龐大的讀者群體相比,小說作者一定是所謂的“小眾”群體吧。既然作者本身就已經是小眾了,再在這種小眾人群之中找出幾個標杆,拉出幾麵氣質,說這是主流,其他是非主流這件事情很有意思麽?所謂主流的網文,在我看來或許才是真的小眾。前幾年捧,後幾年黑,這幾年又擺出來說事的唐家三少大神在不關注網文的人看來,或許是小眾到不行的人物吧。或許有些人聽過《誅仙》的名字,但是他們一半會對蕭鼎這個名字感到陌生。雖然都說武俠是中國特有的文學風格,但是真的把金庸,古龍有名的那幾本看完的人倒也不多。這個時代不再流行小說了,多媒體的,數字化的娛樂形式不斷衝擊著人們的大腦。電影,動畫,遊戲,還有不斷成熟的vr技術小說又是那根蔥?你看到某某某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或許會買一本收藏,但是真的會認真地了解這個作者,去品讀它的文字嗎?現代人生活那麽緊張,讀小說多累啊。
    所以,在這一切信息傳遞的介質之中,小說是偏弱的。而小說之中的網文更是小眾的,而網文之中的二次元相關的,同人相關的部分,又是小眾之中的小眾。而這小眾之中的小眾取的出來的潮流,更是沒幾個月要變換一次。每一季有新番,自然有所謂的“霸權”,也自然有了同人的新題材。下一季度這些新題材又會很快過時,就像老話說“宅一年有四個老婆”一樣。幾年前變身文學都是描寫內心糾結衝突的,現在的變身文學?現在還有變身文學麽?原來不是嫁人就會被讀者質疑你寫變身的意義在哪,現在若不是變百就是不懂潮流。新的人不斷地進來,“高三狗”、“初中狗”、“大學狗”,頂著這些名號的人不斷投身“小說創造”這個泥潭。我是五六年前開始寫書的,我當時寫書時人們眼中的金色id現在又剩下來幾個呢?幻劍書盟,晉江,縱橫,起點,創世,sf輕小說,不可能的世界,這些平台我也看過很多,也在其中一些平台流連過,當然還有現在很火的歡樂書客。對於持續寫作的我來說,隻能感覺到滄海桑田。我或許不是寫得最好的人,但是我願意成為寫的最久的人。我願意讓寫作成為我的生活習慣,成為我人生的一部分。對於以年為單位寫小說的我來說,跟上現在三個月一變的潮流實在是太困難了。
    我還活在過去,我還覺得大劍的同人或許還有人看。我選擇大劍並僅僅是因為我喜歡它,更因為我覺得它適合寫同人,它給我的拘束不是那麽緊。這個標準是比價絕對的,不會因為時間而改變。現在有些人理解的潮流,在我看來是奇怪的,是逆潮流的。現代的小說本身就是逆潮流的,為什麽要在逆潮流裏找出一股逆潮流的典範呢?
    讀到這裏的讀者,大可不用看下麵的東西。你們現在走,現在刪掉我這本書還來得及。另外下麵含有劇透,未閱讀劍胚這部分的人需要謹慎。
    於是“劍胚”這個部分也寫完了。這四十章的內容揭露了一些“短棍”部分的伏筆。並且引入了舊版大劍之中出現的“多麗絲”、“賈思林”等人物。似乎有一些沒有看過大劍原著的讀者啊,那麽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誤解,我還是說明一下。本書目前出現的原作人物隻有魯魯和艾路米達(當然傳聞裏有幾個原作的覺醒者)。所以本書其實和大劍原作關係不大,隻是借用了一下世界觀。
    “劍胚”部分的主題是“變化”。這裏的變化包括人物自身的變化和人物關係的變化。硫娜自身融合不順利,並且隱隱有了第二人格產生的傾向。蒂法則選擇了離開大劍組織。蒂法和硫娜之間的友情也受到了一係列考驗,這一點主要是由於新加入的多麗絲作為引導產生的。不過讀者們似乎並不喜歡多麗絲這個角色。
    同時,這裏的變化也代表著變革。首先是蒂法認為大劍的製度有問題,所以決定推翻這個製度。同時,變革也發生在了鑄劍人這個群體之中。劍先生用技術的革新引發了製度的變革,這類似於一場小規模的工業革命。
    這一部分的主線實際上是依照多麗絲身上的謎團展開的。蒂法和硫娜之間的矛盾首先造成了多麗絲加入的可能,於是在劍胚的第二章硫娜就遇到了多麗絲。之後兩個人關係逐漸變好這一部分穿插了“綺麗”這個角色。“綺麗”也是舊版大劍之中的角色,我提前引出她來也是為了讓讀者更容易接受。在和多麗絲關係變好的同時,硫娜和蒂法的位置和相互認識也在發生改變。這兩者同步進行,並且多麗絲也稍微講了一些自己的過去作為伏筆(舍友的事情,父母的事情),直到賈思林的出現(劍胚六)破壞了這一切。
    硫娜因為多麗絲和賈思林發生衝突,並且相約決鬥。之後我差入了一些科普設定的情節(第八章)。深夜,蒂法給硫娜講了一下目前的國際形勢(兩個深淵,四個戰士大師),並且引出了維吉妮亞這個人(維吉妮亞的名字已經在短棍的尾聲之中提到過了,當然若是你們有心也能看出來no3的戰士是誰)。這比較方便我後麵的寫作。
    之後就是融合。融合這件事情要發生在硫娜和賈思林約戰和赴約之間,如果不然硫娜不會輸。在融合這部分,我又插入了劍老人這個角色,並且展望了一下未來(變革的風暴)。然後硫娜清醒了,這時候我順便加入了設定“盲感”。盲感實際上可以感知妖力,這裏算是一個伏筆。硫娜融合結束後決定和賈思林決鬥(第十二章),在路上我穿插了多麗絲的過去(關於父母,紫色頭發)。
    之後是硫娜輸給了賈思林,這裏麵我加入了綺麗監視這場決鬥的描寫(第十三章)。這裏運用了“敘述性詭計”。讀者需要在“綺麗監視硫娜”和“綺麗監視多麗絲”之間作出一個選擇。如果認為綺麗監視的是硫娜,那麽就會落入敘詭的全套之中。這個地方的揭露在三十四章的位置。決鬥完了之後,就進入虐主劇情(從第十三章開始)。這一段是為了讓硫娜和武力和智力進一步提升。與此同時,引起了硫娜和多麗絲關係的變化。高超基本在多麗絲做假證讓硫娜被關監獄那個地方(第十八章)。這一段我自己覺得或許寫的有些拖遝,應該再壓縮一下。不過人物情感變化劇烈,並且我需要在這裏寫出多麗絲對自己的父母的態度(在第十七章和第十八章)。這一點是本卷的關鍵。我水平有限,所以隻能多用些筆墨了。
    下麵是硫娜和多麗絲交戰的環節(第十九章),這裏多麗絲也開出了自己的掛。兩個人交戰之後,維吉妮亞借機將多麗絲和硫娜一起收到了自己門下,這當然是維吉妮亞私心。這裏也是一個伏筆(用是在三十三章,也是蒂法覺得疑惑的開始)。至於合理性解釋我在文中都有描述,因為略有牽強,所以所占篇幅較多。期間插入了一個關於戰士定義的討論(第二十二章),這裏主要是循序漸進地讓讀者了解蒂法決定革命的心路曆程,並且也點出了戰士的精神境界。戰士要有戰士的定義才能成為戰士,選擇修煉方向後(防禦或進攻,這一點在第三十一章對於通靈的解釋)才能得到自己的技能。在第二十三章的時候點出了維吉妮亞有個妹妹這個事情,這當然也是關鍵伏筆。
    緊接著,就是蒂法和硫娜在深夜交談(第二十四章)。蒂法實際上想要告訴硫娜關於她母親的事情,但是她又放棄了。這裏我讓蒂法講述了一下她準備改革的想法,為之後她叛逃做鋪墊。然後還穿插了一些設定的科普(黑函,妖力同調)。下麵就是維吉妮亞教授劍術的環節(第二十六章左右),這裏穿插了綺麗幹擾的環節。這是為了讓讀者有一個概念:維吉妮亞在教徒弟時先要把綺麗支開,這是個伏筆(用是在第三十三章)。後麵是對硫娜盲感的描述和維吉妮亞具體講述劍法的過程,這部分稍顯無聊,所以我也隻花了不到一章的篇幅帶過(第二十八章)。
    在第二十九章,硫娜遇到了劍先生。這個相遇過程穿插了一些硫娜被訓練生和多麗絲恥笑的環節。劍先生給硫娜說了一下自己的過去,這是對後麵部分很有意義的鋪墊。劍先生還解釋了劍印的含義(第二十九章),這對後麵的部分有用。同時還隱晦地提到了和蒂法的結識(第三十章)。這裏還提到劍先生必須要鑄造很多劍胚,這是個伏筆(用是在尾聲部分)。
    下麵就是蒂法和維吉妮亞的交手(第三十一章)。這之前我稍微寫了一下蒂法的瘋狂之舉,為她叛逃做鋪墊(第三十章)。蒂法出手時我順便將蒂法的劍法和能力科普了一下(第三十一章)。這裏兩人交戰,一人出招,對方說破這招式的弱點,算是武俠小說裏常用的敘述手法。維吉妮亞贏了以後,還科普了一些設定(通靈)。
    之後就是蒂法跳反,賈思林上前迎戰被蒂法一劍砍倒(第三十二章)。這裏讓賈思林受傷一是為了逼迫最後硫娜和蒂法交手,而是為了賈思林和多麗絲的合體做一個鋪墊。與此同時,維吉妮亞扔出來的秘藥也至關重要(第三十二章)。隻要維吉妮亞一吃秘藥,她紫色的頭發就會暴露身份。紫色頭發很少見,多麗絲小時候因為紫色的頭發被人欺負,這也是之間寫過的伏筆(大概在第十二章)。正是這個秘藥讓硫娜獲得了觀測妖力的能力,也導致了她第二人格的失控。我一直在糾結這個秘藥的來源。如果蒂法給出有些突兀也不太自然,所以我選擇讓維吉妮亞給出。
    之後就是解開多麗絲身上謎題的時間。為了讓讀者不太無聊,我將其中一個疑點(關於綺麗監視目標的敘述性詭計)展開成一個故事,然後借蒂法的口說出來(第三十三章和第三十四章)。例如在《天空八部》之中,揭露喬峰身世的時候也有類似的寫法,我就借來用用。同時我還順便刻畫了一下綺麗有些神經質的形象,賈思林和蒂法的性格。
    揭露完多麗絲的身世,維吉妮亞不敢麵對多麗絲,她更願意麵對實力深不可測的深淵。這一點主要是通過多麗絲和她之間幾句對話體現的(第三十五章)。對於維吉妮亞心態上的變化,我用維吉妮亞和蒂法演戲一樣的對話來反應。最後維吉妮亞離開,就是揭露硫娜過去的環節(第三十六章)。這裏主要穿插了一下蒂法的觀點(人類比妖魔更壞)等等。
    揭露完硫娜身世後,硫娜生出了一個黑暗的自我。這裏主要穿插著“窺妖術”的伏筆,還有賈思林後來承認硫娜的伏筆。硫娜和蒂法開始交戰,這裏硫娜兩個自我變得更加鮮明(第三十八章)。一個硫娜美麗,強大,但是暴虐。一個硫娜醜陋,弱小,但是溫柔向上。這是一個鮮明的對比,是一個寫作的手法。然後在使用劍印的伏筆,讓硫娜沒有繼續墮落下去。使用劍印的伏筆之後,還順便引出了劍先生在硫娜的大劍上做了手腳(第三十九章)。這方便後麵的尾聲直接寫劍先生的故事。之後是賈思林承認了硫娜,並且告訴硫娜,真正的大劍應該學會克製住自己心中的妖魔。硫娜到了這裏才領悟到什麽是大劍。
    所謂劍胚是鑄劍之中對應的一個環節。鑄成劍胚對應著預備戰士明白戰士的含義這個階段。所以寫到了這裏,劍胚部分就可以圓滿結束了。下一卷將會是長劍,寫的硫娜找到自己的道路(對應著通靈的階段)。不過對於硫娜,這一部分結束了,但是還有很多未能寫完的瑣碎信息,我將它聚合在了尾聲,寫成了劍先生的故事。劍先生的革命和蒂法準備要實施的革命兩麵一體,這也是寫作的一個手法。
    以上是我這一卷的寫作思路。當然其中有很多沒提到的,所以作為劇情概括大概不太合格。作者本人將自己的小說的結構和手法都一一列舉是很無聊的,我之所以這麽做,是要表明我從未故意拖遝劇情。我寫的每一個段落都有它的用意,它都需要為我這一部分要寫的主題服務。所有和主題無關的部分,我不會去寫。的確有些地方看起來進展緩慢,但是我又害怕加快速度讀者會忽視我鋪設的一些伏筆。如何讓讀者正確理解我的意思,一直是我所最關心的問題。
    我喜歡寫類似於推理小說的東西,我也喜歡穿插的寫作手法。很多東西需要過二十章,三十章才會被重新提到。這會導致讀者或許會覺得前麵很無聊……但是相信我,在後麵我會將你們所覺得無聊的東西都一一“重新定義”。對我來說,寫作是一個邏輯性的工作。我會把握幾條主線和一些關鍵性的要點,並且思考如何組織它們。我小說中所寫的觀點,並不代表我的想法,那隻是為了後麵的劇情需要。一切都是為了編製出最後一個完整的故事。我不會因為喜歡某個角色,或者是喜歡某種橋段就刪減某些戲份。那有悖於我的美學。
    說了這麽多,主要是回應一些書友對我提出的意見。網文的爽點也好,前麵無聊也好,這些事情我也知道。但是我這會在我訂好的原則之中做調整。我討厭將奇怪的噱頭加入我的小說(例如寫著寫著突然要打萬智牌,例如寫著寫著突然就出現了可愛的男孩子,例如寫著寫著突然就要開掛殺人,寫著寫著突然就要裝逼),因為我覺得那會影響我的小說的結構。什麽是有趣,什麽是好玩,不同人有著不同的定義。對我來說,這種充滿邏輯感的信息元素的組合讓我沉迷。其他的梗當然也好玩,但是若是破壞了小說的結構,我覺得就得不償失。看到了像是貼吧劇透貼一樣邏輯混亂帶點吐槽的文字,我很難將其當做是小說,不管它的吐槽有多,有趣。
    下一卷是長劍,講的是硫娜成為正式戰士之後的故事。這一卷之中,會有舊版大劍聖城之中的一些劇情,也有向原著大劍克蕾雅迪妮莎相遇致敬的情節。並且會和做過鋪墊的no2斬妖劍相遇。
    所以這一部分會寫多少章呢?
    以下是本人個人觀點,歡迎來噴我:
    我覺得很多人將一些不需要在小說之中追求的東西強加在小說上。小說不需要深刻的思想,小說不需要有“代入感”(這個詞的定義異常模糊,而且似乎更像是個商業化很強的概念),小說不需要有網絡流行的梗。這些東西有當然很好,沒有也未嚐不可。但是過分強調這些會導致一些更加基礎的東西被忽略。例如這個小說到底要講什麽樣的故事?這個人物需要有怎樣的性格?我看到了太多故事隨便講,主角性格隨便變的小說了。若是問起來,大概都會回答有趣。為什麽寫小說?為了有趣。這小說是什麽故事?一個有趣的故事。這個人物的性格是怎樣的?讀者覺得有趣就好。為什麽要加入這種情節?讀者看著會覺得有趣。
    有趣的確有趣,但是根本的東西是繞不開的。不管你是網文也好,宅文也好,同人也好,二次元也好,歸根到底都是文學,都是小說。基本的問題永遠存在。若是不明確“這個小說講了什麽故事”,作者總會覺得迷茫。或許會是在十萬字的時候,或許是在二十萬字的時候,或許是在五十萬字的時候。總而言之,就是突然不懂自己在幹什麽了了,不知道自己應該寫什麽了。怎麽辦?隻好重新開坑,隻好推倒從來,隻好太監。
    我平時寫小說,但是我也是和你們一樣的讀者。我在選擇我喜歡看的小說的時候,總之會看看這個作者有沒有對自己的故事有個明確的定位。
    讀者的心情我也大抵上理解,平時上學搬磚工作已經那麽疲憊了,為什麽不看些輕鬆有趣的東西呢?幾個美少女帶點百合色彩的日常啊,可愛的男孩子啊,奇妙的性轉啊,變成反派暴打主角啊,美麗神秘而又有些嚇人的病嬌啊,這些都是流行的噱頭,看起來當然也很新奇。更不要說傳統的瑪麗蘇龍傲天,它的毒性經久不衰農奴翻身把歌唱也不正是龍傲天的一個範例麽?再舉一些有點過時的例子言情小說或者是一部分韓劇之中男女主角難以傳達的戀情,陰差陽錯的誤會,遇到的重重阻隔不也是吸引人慣用的噱頭麽?
    但是,這些都是一部小說吸引人的部分,而不是一部小說構成的基本元素。前者可以讓讀者看得高興,後者可以讓作者寫的下去。對著電腦幾個小時卻一個字也打不下去的痛苦,若是不親自經曆怕是很難體會。若是把現在流行的噱頭拚湊起來就可以組成小說,那麽為什麽不直接讓機器批量生產小說呢?(事實上機器人寫的小說前段時間入圍了日本星新一文學獎,而且拚湊噱頭的方式寫個一兩萬字是毫無問題的)。讀小說的人有自己的快的人也大抵上應該有快樂的,我是這麽相信著的。
    所以作為一個經常對著電腦發呆的人,我總是想要說說我理解的“故事”是怎麽一回事。
    “如果反逆的魯路修之中的魯路修是個妹子,那不是很好麽?我要寫這樣的故事,因為我覺得妹控傲嬌的姐姐很有愛”。
    的確,這是個不錯的噱頭。但是我不認為這個對故事的定位。如果按照這個想法寫下去,我覺得根本寫不長遠。作者說不定就會因為一個新的噱頭而興奮,放棄這本小說。所謂故事的定位,不應該是那麽有趣的東西。我覺得更加無趣的,邏輯性的東西作者才不會“見異思遷”。所以我給別人推薦小說的時候,總是先問問自己,這個小說大概講了個什麽樣的故事。什麽“主角是神奇寶貝和人類的混血,可以使用神奇寶貝的技能”這種東西想想覺得有趣就好了,沒必要成為小說的主體,介紹給別人的時候我也不會將這個設定當做重點說出來。
    “我要寫一個斬赤紅之瞳版本的農民起義,大概是洪秀全那種感覺,開始順利,死後革命就失敗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可以當做口號。”
    這就是個不錯的故事定位。首先農民起義在曆史上有跡可循,算是曆史和斬赤紅之瞳的混合同人。這樣展開方便,寫作思路也會通順。但是這裏還需要另外一個問題為什麽要寫這本小說。農民起義的小說,各種風格的都已經有了很多了。斬赤紅之瞳本身就是一部作品,為什麽要寫同人呢?
    因為有趣。
    似乎又回到了開始,問什麽都回答有趣。這是對作品的愛啊,我喜歡這個角色啊,設定超讚啊這些的確是很強的動機,宅的熱情我也不質疑。但是最基本的東西還是繞不開,寫作需要知道自己為什麽寫。如若不然,作者會寫的很痛苦,會覺得自己在做沒有意義的事情。為什麽你寫的農民起義就和史書不一樣呢?為什麽斬赤紅之瞳的農民起義就有趣呢?如果是細問,就會有新的苦惱。
    藝術需要首創性,為什麽已經有了原著,還需要看你的同人呢?這個問題不解決,對於同人作者來說基本上是致命的。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想法,如果是我,我會回答我的同人和原著不一樣。還是舉斬赤紅之瞳的農民起義為例子。這裏的時間觀和農民起義這件事情會發生奇妙的反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和“帝具”這種特權階級的局限化產物有著最本質的衝突。所以我描寫的不是斬赤紅之瞳的劇情,也不是農民起義而是他們結合的哪個部分,所爆發出來跨越次元的矛盾。這種跨越次元的矛盾和“穿越”這個行為,和同人的作品是緊密相連的,我想這就是同人的魅力。
    這個矛盾,就是一個寫作的基本動機。
    如果按照這個基本動機,對於故事的定位又會發生微妙的變化。
    “我想寫一個斬赤紅之瞳版本的農民起義。其中特權的代表是帝具,而民眾的力量也可以聚合起來和帝具對抗(新設定)。通篇都是人民的力量和帝具使用者的抗爭,這樣的故事。”
    如此一來,不僅故事的定位解決了,連故事的原創設定也自然而然地想了出來。我覺得小說就是一個不斷地自我批評的過程,不斷思考自己的邏輯,自己小說之中的邏輯有哪些是不自洽的,然後一一補正。
    以上是我對小說的理解。又寫了些無聊的東西,感謝您看到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