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三大工程
字數:3538 加入書籤
要增加腦力就需要提升計算機的運算能力,華夏現在的計算機核心是基於單個原子為最小單元製造的,也就是以單個原子來儲存一個比特的信息。當寄存器輸入一個信號時,受激發的原子內的繞核運動的電子會躍遷到高能態,把這種狀態定義為1,而把未激發的原子定義為0,也就是說用原子不同的能級來代表0或者1。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原子相當於一個二相晶體管。
很容易理解,以原子為運算單位的立體芯片,單位體積裏的晶體管數量不可能再增加了,這個極限也是“摩爾定律”的極限,華夏要想再次提高電腦計算力,就必須打破這個極限。
如何打破這個極限?答案是利用量子疊加態。一個原子能級的高或者低,這其實是電腦檢測係統反饋的宏觀狀態,這個檢測係統其實相當於一個觀察者,而寄存器中的量子狀態(電子高低能級間的躍遷已經是量子行為了)相當於“薛定諤的貓”,在檢測之前其實是寄存器大量可能狀態的疊加。
在蟲形人的芯片中,疊加態是作為一種電路幹擾來處理的,為了消除這種幹擾,蟲形人設置了一個校驗回路,對寄存器的每次輸出進行校驗,對了放行,錯了重來,這無疑降低了運算速度。
華夏是計算機工程博士,當然知道這樣做會降低速度,但是還是采用了這個方法。華夏不是不知道,而是沒辦法。在基礎科學停滯的情況下,這已經是最合理的技術了,所以華夏在當初的“解密報告”裏說蟲形人在基礎科學方麵並不比人類具有優越性,從他們的芯片技術就可以看出這點,蟲形人在原子核內部止步在了疊加態。
如果能夠把量子疊加態解調出來,一個經典的寄存器就可以當做大量的寄存器用,這個數量是由寄存器的位數決定的。假設是64位寄存器,由於每個位都有兩種狀態,那麽原先的一個經典意義上的寄存器,在量子計算機中就相當於2的64次方個寄存器,這個數字是非常巨大的。
除了腦力的問題,還有通信延遲的問題也深深困擾著華夏。要解決這個問題,據華夏所掌握的知識,目前也隻有利用量子糾纏態的超距通信還有點頭緒,至於什麽“空間膜波動”通訊等東東,那是連門縫都摸不著的東西,也許陌生者口中的七階文明已經掌握了這種技術。
所謂的量子糾纏態是指一對處於行為關聯的量子狀態。處於這種狀態中的量子,當其中的一個量子發生坍縮行為,另一個也會同時發生坍縮,就像一個量子是另一個量子的鏡像一樣。雖然坍縮的結果不完全一樣,但卻有著對應關係,信號接收方隻要用已知的關係把目標量子坍縮後的結果翻譯過來就可以得到傳送者的信息,這就是所謂的量子超距通信。
但是,不管是量子疊加態還是量子糾纏態,都涉及到原子核內部的各種粒子,要利用這些粒子就首先要了解它們,要了解就得把它們打開來看看,裏麵到底有哪些東西。怎麽打開?答案是粒子對撞機。
為了突破技術壁壘,華夏決定向基礎科學的源頭——量子力學,發起挑戰。所以華夏決定建造一台大型粒子對撞機。
和地球上相比,華夏現在建造粒子對撞機要相對容易得多。這裏有無窮無盡的空間,有大量的物質資源(華夏可以調用整個星係的資源,這起碼是地球資源的100000倍),大量的高效勞動力,並且這些勞動力會飛翔(高端勞動型機器人可是配置了聚變發動機的,這是為某些特殊作業準備的)。
華夏打算把大型對撞機建在恒星和灰色行星形成的拉格朗日點上。因為這裏處於引力平衡狀態,粒子在管道中加速將不受任何阻力,並且遠離恒星和氣態行星,可以免受電磁輻射的幹擾。
華夏是窮苦人家出生,做事情喜歡精打細算,華夏覺得粒子對撞機將耗費巨大的資源和勞力,隻是用來做幾個質子的對撞實驗實在太浪費了,如果能形成一機多用該多好啊!華夏是機電工程碩士,馬上想到了一個用途——高斯動能炮。對,就是這種利用磁場力代替火藥推力的動能攻擊武器。
一般的高斯炮之所以威力不大,是因為炮管太短了,而利用大型加速器管道對彈頭進行加速將變不利為有力。華夏設計的粒子對撞機加速管道總長270公裏,比地球上最大的加速器lhc大一個數量級。這些環狀管道將被設計成活動型,也就是說環狀管道的任何一個位置可以通過主控電腦實現自動脫開,然後拉直,這時候,對撞機將成為一門孔徑3米,長度270公裏的炮管,而且當用作高斯動能炮時,可以讓子彈在加速管裏不停地循環加速,這樣可以把彈頭加速到恐怖的地步,理論上可以把彈頭加速到接近光速。
由於相對論效應,那時候一顆靜止質量1千克的彈頭將重達幾億噸。當需要發射時把束管斷開,彈頭將沿著管道切線方向射出去,以這樣的速度飛行的彈頭,其打撞擊目標所產生的能量爆發將超過小行星撞地球時的能量。
為了增加彈頭的硬度和減輕彈頭的質量(這樣可以縮短加速時間),華夏打算用碳納米管編織子彈。碳納米管力學強度是鋼的100倍,密度卻隻有鋼的六分之一,所以目前隻有這種材料能湊乎著用,而且納米材料技術也在華夏的能力範圍之內。
華夏使用碳蒸汽凝結法製造碳管的,這種方法效率很低,但是沒辦法,華夏目前隻知道這種方法,不過這種子彈不到關鍵時刻不會使用(比如攻擊敵方旗艦或者母船),所以並不需要很多數量。這種子彈成型後將是一個直徑1厘米的空心球,壁厚3毫米,由數千萬層的碳納米管交織而成,其強度可想而知,但質量卻不到10克。
華夏在納米球心裝進衰變物質,這些衰變物質很不穩定,會發出帶點離子,這些被球殼屏蔽的離子將在磁場中產生洛倫茲力,驅動碳球環管高速運動。
除了大型對撞機的建設,華夏還需要一架大型望遠鏡。這時候距離“替身”出發已經過去460年了,華夏想看一看他們到哪了,還在不在?到時候轟炸星門的計劃成功與否也要通過這架望遠鏡確認,所以這架望遠鏡的分辨率至少要達到能在6.3光年(4.5+1.8)外觀察到一個33米長的物體,這樣級別的望遠鏡口徑要多大?華夏經過計算得到的數字是:4300米,這個口徑是哈勃望遠鏡的1000倍。
華夏將用拚接法來製造這架望遠鏡,不但鏡片被拆分成46225塊,連鏡筒也可以拆掉裝進飛船帶走。
現在華夏有三項大工程在建設中,一是灰衛戰鬥堡壘,二是大型粒子對撞機,三是巨型太空望遠鏡。至於紅色星球那邊的機器生產,現在已經走上正軌,隻需設計好程序,就可以按部就班的重複操作,就像無人作業汽車生產車間一樣,這倒為華夏節省掉了不少腦力,因此接下來的數百年,華夏會常年待在工程現場的回歸一號裏,這樣可以避免指令延遲。
望遠鏡是最早完工的,隻花費了40年,這個時候距離“替身”出發剛好過去了500年,如果那11個機器人還在的話,應該隻走了0.9光年,也就是說距離華夏5.4光年。
可是當華夏通過望眼鏡觀察西天球時,除了那幾顆星星卻空無一物。華夏調到紅外線模式,結果還是一樣,不過有一個細微的差別被華夏覺察到了:有一顆星星似乎有點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