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 龍盤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五十九章 夠嗎
字數:7595 加入書籤
A+A-
成武七年七月,朝廷旨意來到風陵鎮,宣晉國公趙石回京。←
旨意來的有點晚,但可以理解,因為六月間,朝廷新的一輪人事任免正進行的如火如荼。。。。。。。。。。
大秦中書,陸陸續續有四位參知政事上了辭呈,加上之前吏部尚書,戶部尚書之職的變動,中書在這幾個月間,差不多換了一半兒。
再有同門下平章事李圃去位,大秦最高行政機構的變動,簡直可以用天翻地覆來形容。
而到了成武七年六月,朝廷的這一次人事任免也來到了**,三位地方布政使進京述職,都順勢進了中書,補齊中書缺職。
還有兩位地方大員上了辭呈,但鑒於這次風波已經鬧的沸沸揚揚,也已經到了正在動搖大秦中書地位的地步。
大秦成武皇帝終於不情不願的鬆了下口,接納了新任同門下平章事周仿的進言,沒有找準這兩位地方大員的請辭。
隨後,關於朝廷官員任職期限的事情,也有了新的諭令。
新的諭令照發天下,讓地方上很是鬆了一口氣,因為新律推遲了兩年。
換句話說,給了那些超過任職年限的官員緩口氣的機會,同樣也算是朝廷的一次退讓,充滿了政治妥協的味道。
兩年,足夠有太多的變故發生,兩年,也足夠一些人到達他們的任期,這麽一來,不光是地方官員緩了一口氣。
便是朝廷上的許多人,也放鬆了心情。
由此。從大秦成武六年開始的動蕩。終於開始趨於緩和。
當然。這次文武相爭,文官集團損失慘重,武官集團同樣也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
於是,成武七年六月末,樞密使李承乾滿心苦澀的送上了辭呈。
到底受到怎樣的壓力,才會讓這位癡迷於宦途的老臣自請去職,也就不需要贅述了。。。。。。。
朝廷上的爭鬥,許多時候就是這樣。幾乎看不到真正的勝利者,身處局外之人,就是個霧裏看花,總是隱隱約約,隔著一層什麽。
誰能得到最大的利益,誰又在幕後翻雲覆雨,許多時候,最終都成為了外人無從知曉的朝廷隱秘。
這就是政治,波詭雲譎,變幻莫測。
李承乾這次請辭。要比他的上一任體麵的多。
宮內拒絕了一次,李承乾堅辭不受。於是,成武皇帝陛下大筆一揮,照準,發中書議定老臣恩遇。
最後賞賜尤為豐厚,並晉李承乾為成寧侯,因其家鄉在西北,又賜下榆林一塊不小的地方為封地。
這就有點不同尋常了,因為大秦爵位一般都分為三等,李承乾身在伯位,雖然是一等伯,但一般來說,按照朝廷的規矩,應該晉三等侯,是從原有爵位晉上一級,這也是為老臣身後之榮留出餘地。
當然,李承乾的爵位之所以如此之低,也是他晉升樞密使所要付出的必然代價。
這個不去說它,隻說現在,由一等伯,晉二等侯,享受的卻是一等侯的待遇,死後必定封公。
遍數朝廷上下,有這份尊榮的,屈指可數。
即便是外間那幾位功勳卓著的大將,想要死後封公,現在看來也不太容易,還要看他們之後的功勳而論。
至於文官這邊兒,也就是退下來的前同門下平章事李圃一人了,連前兵部尚書鄭老大人也不太可能在死後有這樣的恩典。
這麽一來,有些人也就覺得,李承乾這一退,退的太值了。
聰明的,也以為這是皇帝陛下對李承乾自動請辭的恩賞,明顯是朝著平息文官們的怨氣去的。
但消息傳到趙石這裏,趙石可不這麽想。
他可是知道,像李承乾這樣的景王府舊人,又在長安之變中沒起好作用的家夥,根本不會得到成武皇帝陛下的喜歡。
像前禮部尚書方謙,在成武皇帝登基之後,就被折騰的欲仙欲死。
李承乾憑什麽在請辭之後,得到這樣的恩遇?
隻為一個自動求去?
趙石想了想,總覺得不太可能,政治上的交換,在朝堂上太過常見了,但李承乾有什麽樣的底氣,跟皇帝陛下來上一次這樣的交換?
到了如今,隻要他和種燧兩人開口,李承乾這個樞密使的位置,隨時都可能換人,可以說,李承乾在晉升樞密使的那一刻起,就成了沒牙的老虎。
反而,若是他還呆在兵部尚書的位置上,到是會有些難辦。。。。。。
這事兒透著點不同尋常,但在趙石看來,對於他自己來說,未嚐不是好事。
像樞密使這樣的職位一旦有了變動,若他在京師,不可能不征求他的意思,這麽一來,他這裏就會有點難辦。
以他現在的身份地位,說什麽都有點不太合適,不像外間的將領任免,他可以有所進言,隻要把握好分寸,沒人會說什麽,畢竟,他是樞密副使。
但樞密使。。。。。。。。。那味道可不一樣,不管怎麽說,那都是武官之首。。。。。。。
這中間的區別,看似不大,卻有若雲泥,隻要稍微有著些政治嗅覺的人,便不會將兩件事等同來看。
而最重要的一點則是,李承乾任職樞密使,他是出了力的。
一語定之,一語罷之。。。。。。。。那是皇帝陛下的權威。。。。。。一旦越過這個底線,或者給人以朝廷樞密使之職,晉國公竟可任意任免的話柄,麻煩也就會隨之而來。
現在好了,他身在外間,算是隔岸觀火,少去了許多的糾結。
其實,他也不用想那麽多。之後他人還沒到長安。其實就已經知道了前因後果。
李承乾的侄兒出事兒了。當街殺人,最少最少,都是個流配千裏的罪過。
有人會說,一個樞密使,連侄兒殺人這點小事都擺弄不了?讓人頂罪也就完了唄。
那純屬胡扯,大秦的地方官吏,最喜歡這樣的案子,而且還在這樣一個時節。隻要揪住了,就別想讓人放手。
這可是一舉成名的大好機會,同樣也是最有力的籌碼。
多年之前,趙石的大舅哥可不就被個縣令給押在牢裏,為的還不過是幾畝荒田這樣的小事?
這個呢,一個是因為大秦吏治確實清明,二來呢,也是由於官員有著操守,他們注重的是治下或者鄉裏風評,一旦在任上有了剛正不阿的名望。那麽,對於他們的宦途會有著極大的助力。
不管得罪了什麽人。上官也隻會褒獎,不會打壓。
而這事,沒鬧到朝野盡知,由此,李承乾的政治價值確實也得到了體現,他將這事壓下來了。
這十分的不容易,趙石可以想象,老李到底被鬧得有多焦頭爛額。
李承乾無子,李氏一門也就這麽一個繼承人。
可以想象,在這個時節,一旦鬧的路人皆知,李承乾這個侄兒李清會落得怎樣一個下場。
於是,也就有了李承乾的自動請辭之舉,這同樣是一種妥協,咱和李圃一樣,自動請去,殺人不過頭點地,若再折騰,這個位子咱還就厚著臉皮坐下去了。
侄兒犯法,最多他也隻是個上書請罪,陛下申飭兩句也就完了,還動搖不了他樞密使這個寶座。
正好,皇帝陛下也需要平息文官們的怨氣。
趙石覺得,老李這是趕上了,實在是倒黴催的,怨不得旁人。
其實也正是因他無子,在請辭之後,才會得到這樣的恩遇,李清流放榆林,而李承乾的封地,正好在榆林。
前因後果也就很清楚了,旁人的霧裏看花,在趙石這裏卻輕鬆做到了洞若觀火,這就是權勢的好處。
知道了來龍去脈,也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也就能屹立不倒,這都是相輔相成的因果。
而成武七年六月,不但李承乾收拾收拾,幹幹脆脆的離開了長安,長安豪門鄭氏家主,鄭老爺子也咽下了最後一口氣兒。
這位老大人的身後之榮,自然非是李承乾之流可比。
賜爵,恩蔭,追號等等一概不缺,禮部辦喪,文武百官皆至,皇長子觀禮,前同門下平章事李圃親自撰寫的祭文,尊榮之處,猶勝於當年同門下平章事楊感死後。
甚至加上去年時去世的兩位大將軍,都不如這位來的榮寵兼備。
鄭家辦喪辦的非常盛大,可以用轟動成安來形容,這就是鄭家的底氣。
但在趙石看來,這也是鄭氏一族最後的輝煌了。
鄭家鬧分家已經鬧了些時候了,鄭老爺子一死,所謂的長安鄭氏也進入了倒計時,到時候,長安估計會多出許多姓鄭的大小門戶,長安鄭氏也再不能以一個整體出現在人們麵前了。。。。。。。
這樣的鄭氏,不用旁人去對付他們,自己就能鬧的烏煙瘴氣,將這個綿延百年的大秦豪族弄的四分五裂,一點點的耗光祖上傳下來的榮光。
不過比長安王氏要強上不少,至少沒弄個吵架滅門。
像如今孤零零立於長安的長安李氏,就有點危險了,沒有了奧援,它還能堅持多久呢?
趙石想起當年自己大婚時,長安五姓具至,雖然來的人沒有多少重要人物,但人全啊。。。。。。。。。
那時候,好像這些人都曾到自己麵前恭賀新婚之喜。
還有人在旁邊給自己介紹,這是哪家哪家的子弟。
那一個個的豪門後裔,衣衫錦繡,舉止雍容,帶著淡淡的矜持,待人接物卻又溫和有禮,可謂是盡顯長安大族風範。
而今,長安五姓。。。。。。。。。嘿嘿,風流雲散,就算是幸存的長安李氏,也已光芒暗淡,多少看不在他的眼中了。
世事變幻,莫過於此。。。。。。。。
二十多間,大秦風雲迭起,這些長安大族,其實正是見證了這二十多年間大秦的變遷。。。。。。。。。
想到此處,趙石不由覺得,國武監那邊,可以寫一部豪族野史嘛,說不定,便像不知會不會出現的紅樓夢一樣,能成就一部千載流芳的輝煌巨著呢。
他這點惡趣味,正像是成武皇帝陛下,在鄭老爺子死後,又在賞賜中給長安鄭氏發下了一大片在京兆的肥田一般,拿別人家的糟心事來給自己逗樂,都有些太不厚道了。
當然,趙石要比成武皇帝陛下好些,不管怎麽說,都是為這些大秦豪族揚名不是,而成武皇帝陛下,在發下田地之後,便有點後悔了。
因為當日,一直安居在家的前同門下平章事李圃突然入宮覲見。
在乾元殿跟皇帝陛下說了一大堆的廢話,等人走了,皇帝陛下琢磨了一下,才明白,人家來了其實就想說一句話。
等我死了,求您別再添惡心了行嗎?
皇帝陛下大窘,這事兒不禁說,尤其是皇帝之尊,這麽做確實有些過火兒。
但明眼人可不止一個,其實說起來,就算是鄭氏那邊,許多人也是心知肚明,隻是此時鄭氏能進宮跟皇帝陛下閑聊的人,都忙著處理喪事呢,顧不上這個而已。
於是,又一位老臣進了宮,皇帝陛下頭大之餘,終於在後續的旨意當中,給了鄭氏一些補償。。。。。。。。。
皇帝陛下一時戲謔,便吃了個悶虧。
這在成武皇帝身上,並不鮮見,這位皇帝陛下偶爾總有突發奇想之舉,給臣下們造成許多苦惱。
事情都不大,卻讓人每每覺得,這位皇帝陛下實在有些不著調。
就像隨著旨意到達風陵鎮,還有皇帝陛下的口諭,隻一句,晉國公,你的家產夠了嗎?
要是旁人,說不定就得嚇的魂飛魄散,但趙石仔細琢磨了一圈,覺得自己最近沒得罪這位陛下才對,那這話是什麽意思?
打問一下傳旨的太監,也不得要領。
直到他入了潼關,才差不多想明白,一時之間,趙石大惱。
李全壽那小子估摸是在說,他在長安呆了不長時日,這血脈一個接一個的出生,等他百年之後,他那點家業夠分嗎?
就像賞賜鄭氏田產一樣,同樣是皇帝陛下的惡趣味作祟,不過這回被惡心到的是卻是他趙石了。。。。。。。。。。。(未完待續請搜索飄天文學,小說更好更新更快!(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