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龍盤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五百一十六章篇章
字數:5608 加入書籤
A+A-
結果差點沒把周仿的鼻子給氣歪了,三位從千萬人當中殺出來的才子,沒一個爭氣的。︽,……
在他看來很簡單的案子,以常理,依人情,按秦律,三個飽讀詩書的“泱泱大才”,判定的結果竟然是三個模樣,這還不算,結案時給的判詞,讓周仿很想吐血三升,更想問問幾位讀書人,聖賢書都讀到狗肚子裏去了?有你們這樣製造冤假錯案的?
實際上,中書對於皇帝想要改革科舉之製,雖有抵觸,但總體來說,還是支持居多。
因為此時中書太需要政績了,而朝廷也確實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
自大秦按照後周南唐之製,製定了自己的科舉製度以來,弊端早已漸漸顯現。
那就是從科考晉身而來的人才,用的越來越不順手,翰林院漸漸開始臃腫了起來,有名望,有才幹的地方官吏,反而見少。
尤其是景興年間,隨著疆域的擴展,得用之人卻是捉襟見肘,連開科舉之下,又讓地方官吏的素質顯得過於良莠不齊。
這也是一直困擾著大秦君臣的頑疾。
因為培養一個合格的官吏,太過緩慢了,科舉上來的讀書人,少則四五年,多則十多年,才能真正融入到大秦官場之中。
這個過程不但緩慢,而且痛苦,什麽都要學,什麽都要練,完全無法跟得上大秦領土擴張的速度。
這無疑也限製了大秦的步伐,在景興末年,這個跡象有所緩解。但到了成武年間。卻越發的凸顯了出來。
在科舉還沒有走進死胡同的今天。大秦的君臣們,開始漸漸思索起如今科舉製度的利弊,並打算為之改變了。
怎麽變,才能合乎大秦的利益,怎麽變,才能減少阻力,怎麽變,才能讓科舉製度更加完美。
這個問題藏在大秦君臣的心裏麵。並沒有集思廣益,隻是定出了大概的方向。
而這很簡單,恢複唐製而已。
這無疑會減少朝廷的權威,讓讀書人目光更加開闊,這對朝廷而言,並不算一件好事。
作為統治者,大秦的君臣都能意識到這一點,因為這也有例子可循,後周和南唐雖然日漸衰落,朝爭不止。但兩國的統治基礎,卻極為牢固。根源上,正是在科舉之製上。
進士科,在唐時之位諸科之一,而今一家獨大,弊端是有,而且非常之重,但好處也顯而易見,讀書人對朝廷的忠心,非是唐時可比。
什麽是教化,其實這就是教化。
但在大秦諸般軍政大事日新月異的今天,科舉製度的好處,在大秦君臣眼中,便也不再那麽有吸引力了。
無論是成武皇帝陛下,還是以周仿為首的中書重臣,在這件事上雖有分歧,但卻都有誌一同的認為,改革科舉之製勢在必行。
人才這個東西,本來也不是幾篇文采飛揚的文章可以決定的……
周仿失望的退下,沒有開口嗬責,其實已經算是他這人厚道了,其實在他心裏,眼前這些讀書種子,真的是丟盡了天下讀書人的臉麵。
拉出個鄉間老農了,可能都比他們有用的多,人家至少在田畝之事上,能精打細算不是?
就眼前這些人,給他們快田地,沒人幫手的話,十有八九都得餓死。
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罕見的在周仿腦海中掠過。
已經被考的焦糊的進士們,盡都傻眼,幾個今科的考官,也都麵如土色。
朝廷大變在即,風雨欲來的感覺,是如此的清晰。
他們的感覺也確實沒錯,皇帝陛下的不滿,幾乎就掛在了臉上,而皇帝陛下最終的評語,也證實了這一點。
“不知世事,不通庶務,五穀不分,四體不勤……百姓何辜,將在爾等治下為生?文章做的再好,朕要爾等何用,難道朕之身邊,還少了詞臣不成?”
一語之加,這些讀書人的前程便也毀的分外徹底了。
之後,趙石等人,很快也離開了文瑞殿。
不久,長安滿城風雨。
科舉乃國家論才大典,所有大秦的讀書人,都盯著呢,它也毫無疑問,乃大秦統治中最基本,也最核心的那個支撐點。
要想改之,做再多也不嫌過。
很快,長安之中流言四起,士子們在酒樓茶肆中出沒,文會也多了起來,談論的都是今科大考的前前後後。
群議洶洶之勢漸起,但焦點之處,還在為今科考中之士子鳴不平,還沒到兔死狐悲,物傷其類的地步。
朝廷對今科士子的處置,也還沒下來。
但風波已在醞釀,世家大族,皆在約束子弟,戰戰兢兢,等待風浪的到來。
這個時候其實還算平靜,但京軍各部,以及長安府衙等,都已嚴陣以待。
七月初九,皇帝陛下下詔中書,命令中書眾臣,議科舉之製。
最先倒黴的不用問了,正是今科幾位考官,官兒不算大,卻首當其衝,以瀆職之罪罷官奪職,貶為庶民。
接著,翰林院受到了申飭,國子監也被牽及,之後就是各級府學縣學的主官,大多受到朝廷斥責,降級的降級,罰俸的罰俸。
也就是說,大秦的學官兒們,差不多都受到了牽連。
到了七月末,對西遼的戰事正在收尾的時候,這場大秦自鼎革以來,最大的一場變革,終於擴散到了大秦各個角落。
此時,這場變革再想收手,已經是完全不可能了。
到了八月間,各地奏疏,如雪片般送入京師,這還要得益於成武七年那場動蕩,那些守舊之老臣,紛紛退下去的結果。
不過大秦中樞還是受到了有史以來,最為沉重的壓力。
一些自詡為正統,受益於科舉舊製的各色人等,尤為活躍。
這些年積累下來的不滿,也呈爆發之勢,形勢並不樂觀……
這樣的結果,連皇帝陛下也有些始料未及。
實際上,還是太急了些,雖然經過了數載準備,但此時以周仿等為首的朝廷重臣大多立足未穩,地方上其實也在新舊交替之時。
若再晚上兩年,這場變革會進行的更加順利。
七月末,周仿入長安李府,與前同門下平章事李圃密探多時,隨後,趙石等樞密院,兵部重臣被招入宮。
八月間,朝廷招各地有名望之大儒進京,共商國事。
諭令下到地方的時候,各地雖然大多已經進入冬季,但群情振奮之下,又覺朝廷終於聽到了“民聲”的讀書人,被招之人紛紛啟程入京。
實際上,從古至今,甚至是後世,當權者已經玩弄了無數次這樣的把戲,但是上當的人,還是那麽的多。
當這些滿懷幻想的人們正行走在路上的時候,朝廷的使者紛紛出現在各地布政使,宣撫使,按察使等地方衙門之中。
文書,私信,密詔等等,不一而足。
九月間,長安諸賢畢集,讀書人以為盛事,來往間,已不避於人,大有挾勢以迫朝廷就範之勢。
長安城很熱鬧,但各路屬衙漸呈聯合之勢,軍政大權,皆緊緊握在有心之人手中,各地騷動,在各式各樣的手段之下,逐漸平息了下來。
各個地方的聲音,也在逐步統一。
這個時候,鼎革一派,已然勝券在握。
此時,成武皇帝表現出了自己的寬容和仁慈,將表麵功夫做的很好,任由各地賢良出言議政,並沒有做出過激的舉動。
不過,這一次的風波,也讓成武皇帝陛下真正的成熟了起來,他真正的意識到,所謂民心民意到底若何,這卻是很多君王,難以理解的東西。
頭一次操縱民心民意的感覺,讓皇帝陛下十分高興,而通向他心目中的千秋大業的道路,好像也頭一次如此清晰的出現在了他的麵前。
大秦成武八年臘月,大雪飄飛之際,中書終於議決,改科舉之製,複唐時舊觀,榮耀了百多年的進士科,就此成為諸多科考科目中的一科,不再獨享尊榮。
細節之處的改動,在所難免,但總體而言,從大秦成武八年開始,大秦科舉取士,取中的將不再是純粹的舞文弄墨之輩了。
此次鼎革,也被稱之為“成武改製”,也是大秦霸業的一個非常關鍵的節點,說起成武鼎革來,都繞不過它。
它確實也掀開了華夏文明一個新的篇章,賦予其再重要的曆史意義,也不為過,雖然,成武改製的餘波,一直貫穿於成武一朝……
成武八年年末,大秦朝堂上下的人們,終於疲憊的準備過上一個年關。
就在此時,好消息終於來了,大將軍木華黎率大軍征伐西遼,幾乎“不費吹灰之力”,覆滅西遼,契丹人餘孽,倉皇西逃。
大秦的人們,已經習慣了軍事上的諸多勝利,但在成武八年年末,剛剛經曆了一番驚心動魄的動蕩之後,人們憋在心裏的鬱鬱之情,終於被這個消息所點燃,整個大秦,都好像提前過上了年關一般……(未完待續……)(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