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開花研究

字數:2335   加入書籤

A+A-




    竹子什麽時候開花、為什麽開花一直是困擾竹子研究領域的世界性難題,竹子開花周期長達60年-120年,“一個專家從小開始研究竹子,一輩子都未必能看到竹子開花,”浙江林學院竹類研究所湯定欽教授說。更為嚴重的是,對於大多數竹子來說,開花就等於宣告死亡。然而,竹子開花的時間卻像謎一樣難以捉摸。開花後,霎時的美麗,隨之而來的卻是成片的枯萎、衰敗。一場無妄之災能讓竹農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

    要解開竹子開花之謎,關鍵就是要找到竹子的成花基因。近日,記者了解到:經過十餘年的研究,浙江林學院已經成功克隆到了竹子的部分成花基因。更加令人振奮的是,當研究人員將竹子成花基因通過轉基因技術運用到水稻上後,發現部分基因不僅可以促進水稻的分蘖(意味著每一叢水稻的稻穗數增加),還可以使水稻秸稈更加壯實。這項成果如果走出實驗室,將大大提高水稻的產量,並且增強水稻的抗災害能力。

    那麽,浙江林學院的研究人員是怎樣找到這隻打開潘多拉盒子的金鑰匙的呢?

    兩岸攜手共找“金鑰匙”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浙江林學院就開始對雷竹開花開展相關基礎性研究。2002年,世界上第一個完成竹子組培研究的台灣“中央研究院”黃麗春教授加盟浙江林學院。浙江林學院則由森林培育學科的林新春副教授負責這一課題的研究工作。

    過去的五年裏,林新春副教授和他的研究團隊,先後針對雷竹、綠竹、孝順竹等幾種常見竹子種類進行研究,並成功利用黃麗春教授組培的試管苗,克隆到了部分成花基因。隨後,他們將這些克隆到的成花基因,利用轉基因技術運用到水稻上。初步研究結果表明:克隆到的這些成花基因中,有一種基因可以使水稻推遲開花、結果,同時還使水稻的秸稈更加粗壯,提高水稻的分蘖能力。水稻是中國重要的糧食作物,這一成果如果應用到水稻上、使所有的水稻分蘖能力增強,那麽每一叢水稻的稻穗數就會增加,單位麵積的水稻產量自然也就提高了;與此同時,水稻秸稈強度的提高,也可以在稻穗顆粒更加飽滿的情況下,不至於折斷秸稈影響產量。

    解開“密碼”竹稻雙豐收

    林新春副教授還說,“浙江是水稻大省,也是竹子大省,如果基因轉化同樣適用於竹子,將有可能提高竹筍產量,提高竹竿強度。我們期待著研究成果早日走出實驗室,走入水稻、竹子產區,幫助農民增產創收。”

    浙江林學院副校長、博士生導師方偉教授補充說:“目前,我們正采取各種技術手段,在竹子的開花機理、竹子生物技術育種等方麵進行研究,希望有朝一日能真正揭開竹子開花的秘密,從而更好地對竹子的性狀進行人為調控,促進竹林培育、竹加工以及相關產業的發展。”

    浙江林學院的這項研究成果已在近期舉行的第八屆全國森林培育學術研討會和第三屆中國竹業學術大會暨2007國際竹子學術研討會上發表。

    今後的筍又大又好吃

    “我們長期攻關後已初步掌握利用生物技術對竹類進行遺傳改良。不久的將來可以培育出更多符合大眾需求的竹品種。”11月15日浙江林學院舉行的國際竹子研討會上,浙江省竹產業創新服務平台竹子育種研發中心主任、浙江林學院竹類研究所湯定欽教授對外宣布。

    “打個比方,有種竹的筍很大卻不好吃,有種竹的筍很好吃卻長得太小,利用生物技術改良,就能產出新的竹品種,它的筍既大又好吃。”湯定欽說,良種選育是實現大幅提高竹產量和效益的基礎。

    竹子遺傳改良實驗,湯定欽和夥伴們持續了7年時間。經過長期研究後專家認為,采用生物技術可以在改良品種上實現突破。他們先後采用dna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構建組培體係、重要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等轉基因關聯技術,改良竹子遺傳品質,已經取得初步成果。目前,這一研究課題還在繼續深入,如果這一研究項目獲得成功,不僅可以為浙江竹農增收開辟新渠道,而且對竹類遺傳改良具有劃時代意義。

    大熊貓有望不再餓肚子

    竹子開花的秘密一旦完全解開,對大熊貓來說也是一大福音。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四川曾出現過箭竹大麵積開花枯死,造成多隻大熊貓病餓死亡的情況。記者日前在四川北川縣片口自然保護區發現,今年當地又出現了竹子的大麵積開花枯死。竹鞭已經呈黑褐色,有的還殘留一些麥穗狀的花,這樣的竹子大熊貓是無法食用的。

    浙江林學院的這項研究如果能投入實際運用,人們就有望調控箭竹的開花周期,促進竹林培育。那麽,我們的大熊貓就再也不用擔心餓肚子啦。(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