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字數:6086 加入書籤
太皇太後乃當今之祖母,先朝武威大將軍之嫡長女。十六歲時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被父親許給他的得意心腹徒轅——便是後來的太、祖皇帝了。
彼時正值先朝末年,因末帝昏憒殘暴,倒行逆施,隻顧淫、樂,不理朝政。朝中黨派林立,宦官專權,皆以傾軋弄權為要事,而棄社稷萬民於不顧。致使民間百姓苦不堪言,官逼民反之事此起彼伏,各地藩王豪強趁勢割據,渾水摸魚招兵買馬,以期顛覆朝廷,改天換日。天下形勢愈發混亂。
威武大將軍便在此時奉皇命率領朝廷兩萬大軍奔赴各地剿滅叛軍。耗費多年幾近功成之時,最後卻因朝廷奸宦與藩王相勾結,慘死在自己人的算計中。
威武大將軍死後,太、祖皇帝便打著替老丈人報仇的名義收攬了威武大將軍麾下的泰半兵馬。其後打著老丈人的名號起兵靖難,清君側。最後清著清著,不知怎麽竟把前朝給清沒了,他自己黃袍加身換了天地。
太皇太後亦因此水漲船高,被封為後。因跟隨太、祖皇帝起事的兵馬至少有三分之一為威武大將軍麾下,太皇太後又是威武大將軍的嫡長女,且跟隨太、祖皇帝秣兵厲馬,征戰多年,在軍中威信頗高。縱使太、祖皇帝登基後不斷寵幸新晉妃嬪,後宮亦無人敢掠皇後鋒芒。
太皇太後自幼受父親耳濡目染,雖為婦人,然其文韜武略,聰明睿智,心性果毅,品格端方,種種言辭舉止皆不遜色男兒。亦從不行拈酸吃醋之事,每日隻顧教養親子,管理後宮。
其後太、祖皇帝駕崩,彼時尚為皇後的太皇太後輔佐親子繼位,史稱太宗皇帝。太宗皇帝登基後的第一件事,便是加封自己的母親為皇太後。其後勵精圖治,休養生息,任用賢能,勸課農桑,種種舉措盡皆明主所為。怎能天妒英才,太宗皇帝登基不過數載,便英年早逝。隻留下尚在繈褓之中的幼兒。
太皇太後壯年喪夫,中年喪子,曆經白發人送黑發人之錐心痛楚,大受打擊。卻又不得不強忍悲痛輔佐親孫——便是當今繼位,又效仿曆代幼主登基之事跡,從朝中挑選六名忠心耿耿、能力出眾之老臣擔任顧命大臣,輔佐幼主治理天下。史稱“內閣”。
其後幼主漸漸長成,加冠成婚,那些個手握重權的內閣大臣們卻不願就此放下手中的權力,明裏暗裏的阻攔當今親政。彼時君臣之間明爭暗鬥,朝堂氣氛劍拔弩張。
當今乃少年天子,正是羽翼漸豐,意氣風發之時。眼見自己貴為帝王卻處處受人掣肘,登時龍顏大怒,怒不可遏。幾次三番同內閣大臣們衝突爭執,最終卻因勢單力薄,屢屢處於下風。
太皇太後一麵教導當今聖上帝王之道製衡之術隱忍之法,一麵在朝中不斷斡旋爭取四王八公十六侯等功勳老臣們的支持。曆時幾年,終久鏟除了內閣勢力,輔佐當今親政收權。
眼看當今勝券在握,太皇太後又急流勇退,每日閑居壽康宮,隻知拾花弄草,含飴弄孫,教導曾太孫,並不主動過問朝政之事。然太皇太後越是如此淡漠權勢,當今越是信服太皇太後的教導。每欲重大舉措或重要任命,莫不事先征求太皇太後的建議。即便是朝政繁忙抽不出空閑入後宮。仍不忘每隔三日擺駕壽康宮和壽寧宮給皇祖母和母後請安。
當今事親至孝,且又重情重義,如今太皇太後已薨,縱使是年事已高壽終正寢,是喜喪。然當今悲慟之情,仍不能稍減。雖礙於宮規祖製,又有百官苦苦諫勸“國不可一日無君,為江山社稷計,懇請聖人稍減哀戚”,因而不能如尋常百姓之家,替祖母守孝三年。然當今亦未遵循“凡帝王守喪一日代期年,故守靈二十七日”之舊例,力排眾議為太皇太後茹素吃齋,守製三個月。
除此之外,仍舊敕諭天下:凡王公誥命等,皆入朝隨班按爵守製。凡有爵之家,一年內不得筵宴音樂,庶民皆三月不得婚嫁.
太子身為國之儲君,因幼年喪母,且被當今接到身邊親自教導。然當今聖人心懸天下,日理萬機,即便是疼愛太子幼年喪母,卻也沒有過多精力照顧太子。因而太子小時便在壽康宮由太皇太後親自撫育。即便是後來長大了住進東宮,太子亦時常至壽康宮探望太皇太後。並且養成了或與父皇有爭執,或心下有存疑,第一時間去壽康宮尋求太皇太後開解勸道的習慣。
這一點同他的父皇如出一轍。
太皇太後曆經三朝,先後輔佐兩位帝王登基,其遠見卓識自然不遑多讓。她既悉心撫育太子,又有當今聖人言傳身教,太子耳濡目染之下,其心性品格,手段學識自然深得太皇太後的真傳。
況且太皇太後身為當今的嫡親祖母,平素最為支持正統,有她在太子身後坐鎮輔佐,哪怕是後來的兄弟們盡皆長成,各個出色,並且對儲君之位虎視眈眈,太子亦不曾太過擔憂。隻因他身後還鎮著太皇太後這一座大山。
如今太皇太後駕薨,太子就如同被人抽去了一根脊梁骨一般。悲慟之餘,心下竟隱隱升起一絲六神無主的淒清彷徨。看著身後兄弟們身著孝服滿麵悲戚的模樣兒,怎麽瞧都覺著對方是在幸災樂禍;怎麽想都覺著對方此刻正包藏禍心。
這樣疑神疑鬼的情緒很不對!太子深吸了一口氣,有些頹然的搖了搖頭。對於他而言,太皇太後的身份並不僅僅意味著是他和藹可親的曾祖母,那也是他能安安穩穩的坐在太子的位置,並且在將來父皇大行之後,順利繼位的最有利保證。
如今這個最大的靠山卻沒了,太子瞬覺若有所失。眼見父皇為江山社稷計,不能周全後輩之禮為曾祖母守孝三年,因而滿麵遺憾,落落寡歡。太子亦想起這些年太皇太後對自己的教導撫育,一時衝動之餘,待反應過來時,太子殿下已經跪在文武百官皇室宗親麵前,懇請陛下允許他為太皇太後守孝三年。
太子的請求不但出乎陛下的預料,便是文武百官亦大為詫異。待回過神來,紛紛稱讚太子的仁厚至孝。當今聖上亦麵露讚許之色,頷首向太子點了點頭,金口玉言稱讚太子至純至孝。卻又以太子殿下乃為國之儲君,亦身兼重任為由,並不許太子殿下守三年的孝。
實則卻是體恤太子自幼嬌生慣養,隻怕經不住守製的辛苦。
太子殿下見狀,雖頗為感念父皇體恤之情,心下卻是愈發的警醒。何況他對太皇太後的駕薨亦是真心悲慟。聞聽此言,忙開口辯白,隻說父皇貴為帝王,所以一言一行身係天下,不可太過悲慟懈怠朝政。然他為太子,上有父皇掌控天下,下有諸多兄弟們輔佐朝政,他一人一心終歸無礙大局。因此願意茹素服孝,為太皇太後守製三年。
又怕當今憐惜嫡子不肯應允,遂開口勸解陛下道:“兒臣為曾祖母守孝,縱使衣食清苦一些,左不過是叫東宮在吃穿用度上符合禮製罷,倘或認真論起來,終久比不得那些在親長墓前結廬守孝之舉至純至孝。兒臣自幼被曾祖母教養長大,還未來得及侍奉曾祖母。如今卻已是‘子欲養而親不在’。兒臣著實羞愧難當,還請父皇允許兒子為曾祖母盡一盡孝心才是。”
當今本就是重情重義的秉性,聽了太子這一番話,不覺想起太皇太後對自己的撫育教導之恩,霎時勾起了一段孺慕心腸。再看向太子時,已然是虎目含淚,滿口應下太子的請求。再顧不得甚麽宮規祖製。
滿朝文武功勳仕宦們見了,也都深感太子仁孝之義,口內隻有讚譽稱頌的,更不會出言反對。
唯有那些個皇子皇孫們,眼見太子竟然趁著父皇為太皇太後的駕薨傷心悲慟之際,假仁假義大出風頭,不覺暗自盤算起來。有些心思簡單忠肝赤膽的,便以此推舉太子之品德高尚秉性醇厚,有些心思鬼蜮另作盤算的,便對此事不以為然。更有些冷眼旁觀隻待嬌生慣養的太子自己熬不住辛苦再落井下石的,亦有打著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盤算,準備坐山觀虎鬥的……種種言談行止,莫衷一是。
目今且說不著宮中局勢的暗潮湧動。隻說太皇太後駕薨,舉國盡哀。朝中勳爵官宦之家按諭守製,期年之內不得筵晏音樂,更不得婚姻嫁娶。
尤老安人乃六品誥命,按朝中律例須得入朝隨祭,每日盡哀守靈,皆未正以後方能出宮家來。其後請陵送葬,尤老安人亦少不得跟隨往複。尤老安人年事已高,哪裏經得起這般折騰,陳氏看著婆婆辛苦,夜間歇息時,忍不住勸說尤子玉向朝中報個病假,隻不要折騰老人家了。
尤子玉聞言苦笑,他何嚐不心疼母親,怎奈此番太皇太後駕薨,聖人極為哀慟,眼見聖人如此,即便是尊貴如皇後、四妃等人,亦不曾借口病事,不去守靈送喪的。皇太後也是為著權理後宮,才沒有親自送靈。
上頭貴人都是如此謹慎,他不過是小小一介六品官宦,哪裏有顏麵去朝中討情兒,替他母親周旋回轉的。屆時叫眾人知道了,少不得要在背後非議他。
說到此處,尤子玉忍不住又歎道:“何況內兄已然替嶽母大人報了舊疾,還是以母子之情打動了太子,且走了太子的門路,如今方騰挪出來,不必跟著去奔波勞苦。我又是哪個台麵兒上的人物?這會子去部裏告假,人家理我是誰?說不得還要搶白我一頓,參我一個心思不純,侍上不忠罷了。”
陳氏眼見尤子玉如此為難,隻得開口勸道:“你也別太焦躁了。明兒我去問問哥哥,有沒有法子也給老太太報個舊疾,暫且騰挪出來——”
一句話未盡,卻被尤子玉打斷了,隻聽他擺手搖頭的道:“你還是別動這個心思了。你當我沒想過這個主意麽?隻是內兄才報了嶽母的舊疾,還是托了太子的情兒,如今就有人敢當麵背後言三語四的了。他如今正當紅,且處在風口浪尖兒上,朝上朝下少說也有一萬隻眼睛盯著他。隻等著尋他的錯處——最好因此能粘連太子的。咱們不能多幫襯些個,也不要給他添麻煩。何況舉喪之事已經過了大半,下剩的不過是送靈而已。咬咬牙挺過去也就完了。你這會子去尋內兄幫忙,隻怕他在太子跟前兒也沒這麽大的顏麵了。何必白說出來,讓他跟著作惱。”
陳氏聞言,少不得長歎一聲,跟著唏噓一回,亦無可如何了。心下倒是慶幸自己因是再嫁之身,沒能承了誥命之澤。否則這會子跟著來來回回地一番折騰,也不知道這一胎還能否安穩。
夫妻兩個各自沉吟一回,陳氏少不得又提起大姑娘的親事——因著這一回的國孝,少不得又要耽擱了。
陳氏躺在尤子玉懷中,閉著眼睛盤算道:“大姑娘今年已經十八歲了,尋常人家這個年歲的姑娘們,別說是備嫁出閣,便是膝下的兒女們隻怕也能滿地亂爬了。可是大姑娘如今卻……”
陳氏說著,長歎了一聲,因又說道:“議親的那戶人家我看都好,性情模樣兒,門第根基也都配得上。那家對咱們大姑娘也是十分的滿意。本來都到了提親換庚帖的檔口兒了,陡然聽聞太皇太後駕薨之時,那家人竟是王八脖子一縮,再沒個消息了。想也是覺著除了孝咱們家大姑娘竟成個二十歲的老姑娘了。就不願意了。”
尤子玉聽著嬌妻嘮嘮叨叨,也覺著頭疼。因說道:“都是我的錯。這些年因著外頭事兒,也沒放多少心思在她身上。竟把她誤了。實在沒法子,也隻能出了孝慢慢相看了。”
隻是到了那會子,門當戶對的人家兒哪裏還有適齡的公子,隻怕不是續弦就是繼室,少不得要委屈她了。
陳氏一想到這些,心裏便有種說不出的憋屈。縱然大姑娘並非她親生的,好歹相處了這麽長時間,且又是替她張羅嫁妝又是替她相看人家的,陳氏也著實耗費了心思。最後卻落得那麽個結果,即便是歎一聲“天意弄人”,亦難掩寥落惆悵之意。
素來心大的陳氏都有如此情懷,何況是身為當事人的大姑娘。隻因她素來安分隨時,溫柔沉默,深受女戒女訓之教導。哪怕心下落寞,也不肯當麵表露的。隻是平日裏言談舉止,愈發沉默了。
二姐兒與三姐兒看在眼中,隻能想盡辦法的開導解勸。效果都不甚明顯。最後還是三姐兒給出了個主意,叫陳氏帶著大姑娘管家理事,學著看賬做吃食。陳氏也不大懂得庖丁之道,唯一會的便是糟鵝掌鴨信,深得尤子玉的喜歡。陳氏便將這一道菜悉數教給大姑娘。
三姐兒又搜腸刮肚的尋了好些“女子該自立自強”的故事改頭換麵假借先朝事跡的告訴大姑娘。最後尤不過癮,竟自己蘸筆研墨,學著昔年舅舅好友徐子川的喜好,寫了好些的話本兒戲折子出來。
而在陳氏母女都忙著開解大姑娘的同時,舅舅陳珪也遇見了其“職業生涯”中的又一次轉折。(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