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楊溥禪位徐知誥【 李昪】
字數:5889 加入書籤
五代群英!
提起後唐、南唐,人們自然而然地想起大唐,其實後唐、南唐跟大唐一毛錢關係都沒有!後唐李克用父子都是沙陀人,賜姓李,李嗣源是李克用養子,李從珂又是李嗣源養子,他們與唐高祖唐太宗早就沒有關係了!為了當皇帝,石敬塘認德光為父都行,李存勖、李嗣源拜李淵、李世民為祖宗也未嚐不可!至於真正的祖宗,無名無姓,不管他了!不少人為皇上賜姓而受寵若驚,他父、祖如果地下有知,不知道是高興還是生氣。
後唐已亡,李從珂一家葬身火海!李世民陰魂不散,又有人拜他為祖宗,稱自己為十世孫八世孫!其實隻要你有能力,是不是太宗的子孫都不重要啊!如劉備稱自己是劉邦後代,就覺得應該比曹操優先,不知道根據在哪?
南唐,是在吳國基礎上建立的一個江南政權。這個政權,傲視五代,縱橫十國,攻滅閩國,一度滅楚,熬掉了北方的後晉、後漢、後周三代,到北宋初年依然頑強地存活著。這一切,無不歸功於開國皇帝李昪打下的堅實基礎。
相傳李昪家門前有顆梨樹,結一個果子,大如升,於是與鄰裏一起剖開食之,有赤蛇在果實中,眾人大驚。蛇遊進李昪母親的床榻下,李昪母親不久懷孕,生下了他。
說起李昪,不能不提到他的傳奇經曆。李昪原姓潘,小字彭奴,是徐州人一說浙江湖州吉安人,其父曾為吉安的一名低級官吏,在烽火連天的戰亂中,彭奴淪落為孤兒。後來吳國大將李神福攻打杭州,路經湖州時擄獲了一些人口,彭奴也在其中。見彭奴清秀乖巧,李神福便將其帶回家中,收作家奴,彭奴改姓李。
李神通是吳國創始人楊行密的愛將,楊行密經常到他家中,一次無意中見到彭奴,喜歡得不得了,便奪人所愛,收彭奴為養子,改姓楊。然而,彭奴太優秀了,楊行密的幾個兒子不能容他,便一個勁地排擠他。楊行密沒辦法,又不好意思找李神福退貨,便找到了心腹徐溫。彭奴又轉手認了徐溫為父,改姓徐。
徐溫有六個親子,依次為徐知訓、徐知詢、徐知誨、徐知諫、徐知證、徐知諤,彭奴加入徐家後,便隨著“知”字輩,取名徐知誥。
徐知誥天資聰穎,侍奉徐溫如父,徐溫妻李氏因為同姓的緣故,也對徐知誥照顧有加。徐知誥曾經跟隨徐溫出行,徐溫因心情不佳而亂杖驅趕徐知誥,等到到家的時候,徐知誥拜迎於門口。徐溫驚訝說“你怎麽還在這個地方?”徐知誥回答“為人子,怎麽能舍棄父母呢?父怒而歸母,這是作為兒子的常情啊。”徐溫因此更加喜愛他了。
徐知誥長大後,身長七尺,方額隆準,修上短下,聲如洪鍾,喜好讀書,善於騎射,楊行密常稱讚道“徐知誥是個俊傑,眾將的兒子中沒有人比得上他。”
徐溫是吳國有名的權臣,楊行密在世時,他信誓旦旦,楊行密一死,他就不怎麽安分了,沒過幾年便夥同另一權臣張顥殺死楊行密的繼承人楊渥,另立楊渥之弟楊隆演為國君祥見前文。
楊隆演在位前期,徐溫與張顥為了爭權奪利打得火熱,最終徐溫除掉張顥,成為吳國實際主宰者。掌握軍政大權後,徐溫劃出六個州建立齊國,封齊國公,在金陵今江蘇南京建立了新的根據地。同時,徐溫提拔長子徐知訓為執政,在廣陵今江蘇揚州控製楊隆演,自己則遷至金陵,遙控吳國朝政。
作為養子,徐知誥也因德才兼備,被提拔為潤州今江蘇鎮江團練使,手中握有重兵。吳天祐十五年918年六月,徐知訓因在朝中為非作歹,被副都統朱瑾殺掉。聞訊後,徐知誥帶兵從潤州殺入廣陵,接管了朝政。此後,徐知誥與養父徐溫一個在廣陵主持政務,一個在金陵營建新都,為篡位做準備。
徐知誥認為,吳國自楊行密創建以來,根深蒂固,貿然改朝換代,必定會引起軒然大波,成為眾矢之的。為此,徐知誥一反徐知訓的作為,恭恭敬敬地事奉吳王楊隆演,並且非常謙卑對待士大夫,宋齊丘、駱知祥、王令謀等人都成了他的重要謀士,其他凡有流落在其境內的士人他都加以任用,還經常派人到民間了解疾苦,遇有婚喪匱乏的,便設法予以周濟,因此贏得了人們的好感。盡管徐溫身居金陵遙秉大政,但人心已大多歸向徐知誥。
楊隆演死後,徐溫父子又立楊行密的第四子楊溥為吳王。在徐溫、徐知誥的再三勸進下,楊溥稱帝,這無疑是徐氏取代楊氏的一個陰招。隻有楊溥當了皇帝,徐氏父子才能封王,地位才能進一步提升也隻有楊溥當了皇帝,徐氏父子才能逼迫其禪讓,通過和平手段堂而皇之地謀朝篡位,曆代奸雄皆如此。
927年(順義七年),徐溫在行軍司馬徐玠的勸說下,派次子徐知詢到廣陵,準備讓他接任金陵節度使、諸道副都統。徐知誥宴請徐知詢,以金鍾盛酒,向徐知詢勸酒,道“希望弟弟你能活一千歲。”徐知詢懷疑酒中有毒,便倒出一半給李昪,道“我願意和哥哥各享五百歲。”李昪當即變色,不肯飲酒,而徐知詢也捧酒不退,左右都不知所措。這時,伶人申漸高搶過兩杯酒喝下,又拿著酒杯離開。李昪暗中命人送解藥給申漸高,但為時已晚,申漸高中毒身亡,徐知詢心知肚明,對徐知誥加倍提防。
徐溫沒等到楊溥禪讓就死了,徐知詢被徐知誥控製起來,自此吳國大權落在了徐知誥手中。
吳王楊溥,尚無失德,知誥苦無隙可乘,乃陽請歸老金陵,留子景通為相,暗中卻囑使右仆射宋齊邱,勸吳王溥徙都金陵。不懷好意。吳人多不願遷都,溥亦無心移徙,仍遣齊邱往諭知誥,罷遷都議。
知誥計不得逞,再令屬吏周宗馳詣廣陵,諷吳王傳禪。節度副使李建勳,及司馬徐玠等,屢陳知誥功業,吳王於是加封徐知誥為尚父、太師、大丞相、大元帥、齊王,並將升州、潤州等十州之地劃為齊國。徐知誥推掉尚父、丞相之職,並在次年開設大元帥府,設置官員。這時,閩國、南漢等國都遣使前來,勸徐知誥稱帝。
吳王楊溥已成贅瘤,樂得推位讓國。把乃父傳下的土地人民,悉數交給。即遣江夏王璘奉冊寶至金陵,禪位齊王。知誥建太廟社稷,改金陵為江寧府,即皇帝位,改吳天祚三年為升元元年,國號大齊。尊吳王溥為高尚思玄弘古讓皇帝,上冊自稱受禪老臣。用宋齊邱、徐玠為左右丞相,周宗、周廷玉為內樞密使,
知誥立宋氏為皇後,子景通為吳王,改名為璟。徐氏子知證、知諤,請徐知誥複姓,因當時有“東海鯉魚飛上天”的讖語,天下百姓思唐,希望李唐複興,徐知誥決定冒姓李氏以應讖,故恢複李神福時的李姓,更名李昪。為了迷惑世人,李昪自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後人,在當時的形勢下,李昪以李姓假托自己是唐宗室後裔,無疑更有利於自己的統治。
這一年,徐知誥五十歲,頭發胡子都白了。由彭姓改楊姓,由楊姓改李姓,由李姓改徐姓。徐知誥早年被三次轉手,寄人籬下,忍辱負重,經過幾十年的鑽營,從一個孤兒,一個家奴,最終熬成了皇帝,而且是開國皇帝。這份傳奇,在曆代帝王中是罕見的。徐知誥稱帝後,國號初為齊,隨即改唐,史稱南唐。立唐高祖太宗廟,追尊四代祖李恪為定宗,曾祖李超為成宗,祖李誌為惠宗,父李榮為慶宗。
吃水不忘掘井人。雖然冒姓李,但李昪沒有忘記撫育和提攜自己的養父徐溫,沒有徐溫,就沒有當年的徐知誥,就沒有今日的李昪。稱帝後,李昪追尊徐溫為太祖武皇帝。徐溫子知詢,與知誥未洽,已被褫官。獨知詢弟知證、知諤,素與知誥親睦,因封知證為江王,知諤為饒王。且以知字應該避嫌,不如自將知字除去,單名為誥。吳太子璉,嚐娶誥女為妃,宋齊邱請與絕婚,且遷楊溥居他州。徐誥遂徙讓皇帝楊溥至潤州丹陽宮,派兵防守,陽稱護衛,陰實管束。降吳太子璉為弘農郡公,封璉妃即知誥女為永興公主。可憐楊溥父子,抑鬱成疾,父死丹陽宮,子死池州康化軍。就是這位皇女永興公主,也朝夕悲切,聞宮人呼公主名,越多涕淚,漸漸的形瘵骨瘦,也致病終。
唐主李昪自命為江南強國,與晉廷不相聘問,獨向遼通使,彼此互有往來。每當遼使至唐,輒給厚賄。及送至淮北,已入晉境,暗使人刺殺遼使,嫁禍晉廷,令他南北失和,自己稱帝一方。
李昪稱帝後,誌在固守吳國舊地,無意開拓,被大臣馮延巳譏為“田舍翁”。942年(升元六年),吳越國遭受自然災害,南唐群臣都勸李昪趁機出兵攻滅吳越,李昪卻堅決拒絕,認為國內百姓需要休養生息,不應開戰,並派使者去慰問吳越,送去許多禮物。
稱帝後的李昪,依然保持著勤儉節約、勤勉愛民的作風,對內與民休息,興利除弊,發展經濟,輕徭薄賦對外和平共處,弭兵休戰。短短數年,南唐國力大增,成為江南經濟和文化最先進政權,徐知誥堪稱十國中最傑出的政治家。
自李昪改國號為唐,史家恐與唐朝相混,特標明為南唐。先是江南童謠雲“東海鯉魚飛上天”。至是南唐大臣,趁勢附會,謂鯉李音通,東海係徐氏祖籍,李昪過養徐氏,乃得為帝,這便是童謠的應驗。又江西有楊花一株,變成李花,臨川有李樹生連理枝,相傳為李昪還宗預兆。江州陳氏,宗族多至七百口,仍不分家,每食必設廣席,長幼依次坐食。又畜犬百餘,也共食一牢,一犬不至,諸犬不食。當時稱為德政所及,因有此瑞。州縣有司,采風問俗,報明孝子悌弟,不下百數,五代同居,共計七家,由李昪頒下製敕,旌表門閭,蠲免役賦。這也無非是鋪張揚厲,粉飾承平罷了。
好容易做了七年皇帝,年已五十六歲,未免精力衰頹。方士史守衝,獻入丹方,照方合藥,服將下去,起初似覺一振,後來漸致躁急。近臣謂不宜再服,昪卻不從。忽然間背中奇痛,突發一疽,他尚不令人知,密召醫官診治,每晨仍強起視朝。無如疽患愈劇,醫治無功,乃召長子齊王李璟入侍,未幾已近彌留,執璟手與語道“德昌宮積儲兵器金帛,約七百餘萬,汝守成業,應善交鄰國,保全社稷。我試服金石,欲求延年,不意反自速死,汝宜視此為戒!”
說至此,牽李璟手入口,齧指出血,才行放下,涕泣囑咐道“他日北方當有事,勿忘我言!”
李璟唯唯聽命。
當晚李昪去世,李璟秘不發喪,先下製命齊王監國,大赦中外。越數日不聞異議,方宣遺詔,即皇帝位,改元保大。
李昪在青年時代就“以文藝自好”,崇文重教,當政後非常重視征集文獻圖集。他將從各地征集的三千多卷圖書,收藏在他治理升州時設置的“建業書房”,為南唐日後成為“文獻之地”開了先河。
此外,李昪對教育的重視也為後世所稱道。他除了在秦淮河畔設國子監,興辦太學、小學,培養國子博士和四門博士外,還在廬山五老峰下白鹿洞建置學館,號曰廬山國學。 著名詩人江為、伍喬、劉洞等人都曾在此求學。
李昪本人也喜歡寫詩填詞,不過存世極少。如
《詠燈》
一點分明值萬金,
開時惟怕冷風侵。
主人若也勤挑撥,
敢向尊前不盡心。
《遊後湖賞蓮花》
蓼花蘸水火不滅,
水鳥驚魚銀梭投。
滿目荷花千萬頃,
紅碧相雜敷清流。
孫武已斬吳宮女,
琉璃池上佳人頭。
按照中國古代禮製,凡皇帝死後,都必須給其擬定一個廟號。南唐以唐朝皇室的後裔自居,於是有人認為李昪在唐昭宗之後,其廟號應稱“宗”,韓熙載與司門郎中蕭儼、給事中江文蔚等,均認為李昪乃是中興之君,應當稱為“祖”,於是遂確定李昪廟號為“烈祖”。在這件事上韓熙載的作為甚得中主李璟的歡心。但是韓熙載並不是善於逢迎的人,所以不可能事事都使李璟滿意。
李璟即位之初,便改升元年號為保大。韓熙載認為按照禮製,新帝即位的次年,才可以改元,還說什麽“逾年改元,古之製也,事不師古,何以訓人?”李璟以詔書已頒,不便改動為由,拒絕了韓熙載的建議。雖然韓熙載此舉沒有得到李璟的讚同,但由於李璟是一個寬厚的人,並不影響他對韓熙載的信任。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