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李筠造反

字數:5273   加入書籤

A+A-




    五代群英!
    趙匡胤這幾天心情不錯,他派到各地的使者們大都回來了,基本上消息都不錯,最好的消息來自李重進。李重進接旨後,主動向趙匡胤請示,自己是否可以按照慣例以節度使身份到開封覲見新任皇帝,來個當麵謝恩?
    趙匡胤都有點受寵若驚了。李重進是誰?那是早就有資格當天子的人郭威外甥,雖然被柴榮搶了先。但是一但名分定下,李重進就絕對守信,再不反悔。不僅從來沒有背叛過柴榮,而且終柴榮一朝,他都東征西討盡心竭力……那麽,李重進也會這樣對我嗎?
    趙匡胤幸福地想了一小會兒。於是投桃報李,決定也給李重進一個天大的麵子——回旨,以正式公文的方式“君主元首,臣僚股肱,相隔雖遠,同為一體。君臣名份,恒久不變,朝覲之儀,豈在一時?”
    就這樣,至少在表麵上,剛剛篡位成功的大宋天子和當時最強的藩鎮力量暫時互致敬意相安無事。這讓趙匡胤著實鬆了一大口氣。
    不過誰也沒有料到,第一個公然跳出來不服趙匡胤的不是符彥卿也不是李重進,而是李筠。 李筠,並州人,幼年從軍,以勇力著稱,史稱能開百斤硬弓。在後唐時期已經名揚軍界。到了郭威的手下,更被任命為昭義軍節度使,駐守潞州,以其一部之力抵擋整個北漢。大家還記得他當年怎樣把劉崇拖住,給柴榮爭取時間的吧?真是既忠且勇,但是他為人卻有一個極大的毛病,就是特別注重資曆。
    當年的柴榮強不強?李筠就敢公然叫板!他擅自征用國家賦稅,招集天下亡命之徒,增強自己的實力。柴榮派來的監軍忍不住說了他幾句,他立即暴跳如雷,把監軍關進了大牢。
    柴榮大怒,滿心想暴打他一頓,可那時柴榮正以傾國之力與南唐爭奪江北,無論如何都不敢讓後院起火,於是僅寫了份公文送到潞州,臭罵了李筠幾句了事。
    這明明是柴榮顧全大局,沒跟李筠較真。可李筠卻認為自己極其強大、非常特殊,且無人強惹!連柴榮都要讓我三分,你趙匡胤一個提不起來的小不點,竟然想爬到我的頭上,憑什麽?
    所以在接待趙匡胤派到潞州傳旨的使者時,李筠一肚子邪火無處排泄,態度極其惡劣,但還是以臣子之禮跪接了趙匡胤的聖旨,據說這是在他的兒子李守節和眾將士的苦勸之下,才勉強為之的。可是宴請使者時,他的舉動就讓所有人瞠目結舌了。他居然突然間拿出了一幅畫掛了起來,並且對著畫像傷心痛哭,沒完沒了。
    當時沒有人不心驚肉跳,因為那幅畫上畫的居然是後周開國皇帝郭威!
    卻說大宋的使者走後 ,李筠突然接到北漢皇帝劉鈞的一封密信(蠟?書)。
    劉鈞對他說,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李筠,我們合作吧。
    關鍵時刻,李筠的兒子李守節站了出來,就算是為了他自己的命運,都得勸一勸他這位砍自家樹根的老爹了。問題其實多簡單,想想能和潞州結盟的人有幾個?都可靠嗎?北漢的劉鈞就算真心相助,他能敵得過趙匡胤嗎?而其他的人都在觀望,到頭來就隻有以潞州一州之力來和宋朝全國對抗,這樣能贏嗎? 道理淺顯易懂,相信稍微有點智力的人都會知道該怎麽辦。但是前提卻有一點,那就是理智還在。麵對兒子的苦苦勸說,李筠的反應真是讓人哭笑不得。他居然這樣下令——很好,你說得都對。這樣吧,我派你去開封,你親自去見一下趙匡胤,給我探個虛實明白,也順便給他謝個恩。
    李守節呆呆地看著自己的父親,他真的沒法相信,這命令竟然真的是他父親下的。父親想明白什麽呢?想看看趙匡胤是不是真的怕你,試試他會不會就此抓了你的兒子,殺了你的兒子嗎?
    父命難為, 可憐的李守節隻好告別家人,獨自進京去見一見新科皇帝趙匡胤。
    而趙匡胤也沒有讓他失望,第一句話就差點讓他昏過去。
    趙匡胤笑吟吟地問“太子,汝為何而來?”
    可憐的李守節被這迎頭一棒徹底打蒙了,他的解釋無非就是再表忠心,父親絕無二心,請您務必相信雲雲……這樣的話半點都打動不了趙匡胤,他笑了笑,說出了一句不像是出自天子之口的話“歸告汝父,吾未為天子時,任汝自為之;吾既為天子,汝獨不能小讓吾耶?”  像不像是小朋友之間爭個東西?這東西你原先不要,我拿了你又急,你就不能消消火,讓我一步?
    然後他就把送到嘴邊的肥肉李守節放了。是的,為什麽要殺他呢?這孩子一點危險都沒有,放他回去才最符合趙匡胤的利益。於是李守節平安回到潞州,給他的父親帶去了趙匡胤這些非常“溫柔貼心”的話。
    會說的不如會聽的,李筠馬上就明白了趙匡胤想幹什麽,他是絕對不會相信自己的!? 建隆元年4月,李筠正式造反。這時距離趙匡胤稱帝才剛剛過去一百多天。
    首先,他派人四處出擊,廣為收集、編輯了大量趙匡胤的反麵教材。比如說趙匡胤怎樣對柴榮忘恩負義,用卑鄙可恥的陰謀篡奪了後周的江山,怎樣欺負可憐的孤兒寡婦等等等等,從根兒上追究宋朝的不合法性;然後再大力深挖趙匡胤家族都是怎樣的出身渺小,根本就不配做皇帝,希望以此來喚醒民眾們沉睡的激情,來跟他一起造反。
    第二,他辦了件實際點的事。他把宋朝派來的監軍綁了,送給了太原的劉鈞,以此請劉鈞確信,這一次他是認真的,破釜沉舟,絕不回頭了;
    第三,李筠還要聯絡後蜀的孟昶,他派人秘密穿越陝西,前去結盟,但是很不幸,他的使者雖然沒有背叛他,但是卻被宋朝的邊防卡給逮到了……
    公元960年4月,打著為後周報仇複國旗號的李筠率先動手了,不管他之前做過哪些腦筋短路的事,隻要一回到戰場,他作為一個傑出統帥的本能就指引著他取得了一個重大的勝利。
    一戰即奪取了澤州城。
    澤州,在潞州之西,麵向太行山,這時李筠的局勢好得無以倫比——隻要衝上太行,趙匡胤就再也沒有辦法阻止他。李筠以太行之險,一衝而下,直接就可以占據黃河上遊,進而控製沿岸的永豐、河陽等重要糧倉,斷絕宋朝都城開封的漕運之路。
    國家無糧,那是最致命的、無可救藥的硬傷,別說趙匡胤剛剛得國,人心不附。就算是他已經根深蒂固都沒法維持統治!
    消息傳來,趙匡胤慌了,立即命令駐兵河北的侍衛馬步軍副都指揮使石守信與殿前副都點檢高懷德立即率軍火速進討。一定要快。“勿縱李筠下太行山,急進師扼其關隘,破之必矣!”
    而這時,又傳來了一個更壞的消息,北漢皇帝劉鈞已經親自率軍出太原,來援助李筠了。
    劉鈞聽到李筠反叛的消息,馬上就派人帶信過來。說是要以北漢精銳之師禦駕親征支持李筠。李筠大為高興,怎麽說劉鈞也是一國之君,這麽給麵子,那就等等他吧。
    可是一見麵,李筠大失所望。他可真的沒想到,幾年不見,北漢已經徹底貧困!堂堂的皇帝陛下隻帶來了幾千人馬,而且人疲馬瘦,軍容不整。別說軍隊了,連他的鑾駕都寒酸得要命。就這樣,劉鈞還大擺架子,要李筠以臣子之禮覲見!那天李筠的神經一定是在極度憤怒之後突然短路了,他真的以臣子之禮拜見了北漢皇帝劉鈞,而劉鈞投桃報李,封其為西平王。到底是劉鈞幫李筠,還是李筠幫劉鈞?
    還有一個問題是契丹,劉鈞這些年靠著契丹過日子,這時候自然而然地就想起了外國幹爹,想給李筠也介紹一下。沒想到李筠一口拒絕,李筠不服趙匡胤,不等於他就服契丹,劉鈞不知道怎麽想的!
    就這樣,雙方繼續合作,李筠從北漢那裏得到的全部好處就是幾千名賣相不佳的士兵、一個西平王頭銜,外加一個叫盧讚的監軍。
    真是悲哀!
    但悲哀的事情還在後邊,石守信和高懷德馬上就到了,在結盟地點太平驛不遠的長平附近,雙方第一次接戰,潞州的叛軍居然被打敗了,損失近三千人,還丟了外圍重要據點大會寨。
    這都沒什麽,一次小勝負而已,但接下來的就是重要軍情了,宋朝駐真定的二號軍事人物殿前都點檢慕容延釗以及彰德軍留後王全斌已經出動,正向潞州迅速靠攏,並且陝西、京西諸道兵馬也已經完成集結。
    形勢劇變,李筠壓力驟增,這時他有些慌了,他一邊命令潞州的長子李守節加強警戒,一定要守住老巢。一邊自己更加小心謹慎。他的應對辦法就是收縮兵力,時刻戒備。
    就這樣,太行山就在他的眼前,可是這座山的意義乃至形狀都與以前不一樣了,再不要提什麽捷足先登順勢而下奪取黃河掌控開封,眼前的這座高山,是上天恩賜與他,讓他守住眼前的戰果,保存實力的最佳天險。
    這時趙匡胤也打出了自己手裏所有的底牌。並且他本人也於5月21日率禁軍從開封出發,24日到達滎陽,急速渡過黃河,直撲巍峨險峻的太行山。
    出開封前,趙匡胤已經作了最壞的打算,他悄悄地把弟弟趙光義叫過來,小聲吩咐——“是行也,朕勝,自不待言;如不利,則使趙普分兵守河陽,別作一家計較。”
    請仔細分析這些話裏的內蘊,為什麽要說“如不利,則使趙普分兵守河陽……”?為什麽不是趙匡胤本人來下令如何應對?因為趙匡胤已經決心與李筠決一死戰,不勝即死,絕無二誌!而且他非常清楚,自己家裏的人都太嫩了,連最年長的二弟光義都挑不起大梁,真要到了那一步,都得倚仗趙普來支撐危局才行……就這樣,趙匡胤率領大軍,不顧一切衝上了太行山!
    史稱“山路險峻多石,帝先於馬上負數石,將士因爭負之,即日平為大道”,全軍迅速翻越巍巍太行,出乎潞州軍意料之外,突然出現在澤州城下。
    戰局至此,李筠已經徹底失敗了,他唯一的機會已經在他稍微猶豫的時候從他的指縫中迅速溜走。而且他沒有料到,趙匡胤敢在剛剛建國,人心未定的時候遠離國都,禦駕親征。這嚴重打擊了潞州軍的士氣,隨後在澤州城南爆發的第一場主力決戰中,李筠近三萬人的大軍被石守信、高懷德所部擊潰,李筠狼狽逃回澤州城,回城之後才知道,北漢派來的監軍盧讚,還有北漢的河陽節度使範守圖,連同那幾千個老弱病殘的北漢兵都被宋朝的軍隊給哢嚓了。直到這時,李筠才體會出劉鈞還有那些北漢的朋友對他是真心實意的,人家為了他,把命都搭上了,這樣的誠意還不夠嗎?
    就算是為了這些死去的朋友,他也得繼續戰鬥,絕不投降!
    就在這時,趙匡胤又收到一個讓他差點昏過去的消息——李重進反了。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