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趙匡胤親征北漢

字數:3640   加入書籤

A+A-




    五代群英!
    卻說北漢劉鈞在位期間,任命劉繼恩為太原尹,然而劉繼恩資質平庸,劉鈞常常對臣下郭無為抱怨劉繼恩無治國之才。
    劉繼恩本姓薛,父親薛釗因不受嶽父劉崇所用,又與妻子劉氏聚少離多,因而在一次酒醉之後,薛釗將妻子劉氏刺傷,然後畏罪自殺。
    劉氏先嫁薛釗,生子繼恩;薛釗死後,又嫁何氏,生繼元。繼恩、繼元同母異父,二人都做了舅父劉均的養子,都改姓劉。
    公元968年7月,劉鈞病逝,劉繼恩繼位,是為北漢少主。劉繼恩怨恨郭無為在立儲問題上不曾為其出力,而且對自己的地位有威脅,於是一步步剝奪他的權力,降低其職位。
    當年,周太祖郭威稱帝的時候,郭無為已經大名鼎鼎,郭威見他氣質非凡,決定一紙詔書聘請他當軍師,不過,衙門內的事情,有著很多不確定因素存在。郭無為當時沒錢賄賂行政部門的高官,又長得凶神惡煞,很有雷公的氣質。
    有一次,郭無為頂撞上級,不料被人讒言,失去了郭威的信任,郭無為一路北上,到太原闖蕩去了。劉鈞即位後,聽說此人自詡諸葛,一合計,北漢朝堂正是用人之際,於是三顧茅廬一樣把他請到了朝中,倍加寵信。
    劉鈞死後,宋太祖見有隙可乘,遂命昭化軍節度使李繼勳,督軍北征乘喪北伐,不得為義。繼勳至銅鍋河,連破漢兵,將攻太原。劉繼恩忙遣使向遼乞援。
    不料劉繼恩沒被宋軍除去卻被自己人殺害了,司空郭無為密囑供奉官霸榮刺死劉繼恩,另立劉繼元為帝。繼恩即位僅60日,享年三十四歲。
    劉繼元為人殘忍嗜殺,劉鈞妻郭皇後既是他的舅母又是繼母。繼元妻段氏嚐以小過為郭氏所責,後患疾而卒。繼元即位後,遣嬖者範超殺皇後,皇後正在劉鈞柩前啼哭,範超執而縊殺之。郭皇後死後,劉崇諸子皆被其所殺劉崇子都是劉繼元舅舅,於是劉氏子孫無遺。劉繼元動輒將忤逆他的臣屬滅族。
    王師北征,劉繼元閉城拒守,太祖皇帝以詔書招繼元出降,許以平盧軍節度使,郭無為安國軍節度使。無為捧詔色動,繼元不從。無為仰天慟哭,拔佩刀欲自裁,繼元自下執其手,延之上坐,無為曰“奈何以孤城拒百萬王師?”
    可巧遼主兀律發兵救漢。李繼勳恐孤軍輕進反蹈危機,乃收兵南歸。北漢兵結合遼兵,進寇晉、絳二州,大掠而去。太祖聞報大憤,下令親征,命弟光義為東京留守,自統兵進薄太原。
    至於必將出現的契丹,他反而一點都沒安排,這讓很多人不安。但麵對親政近十年的開國皇帝,每一個臣子都隻能默默地遵令執行。就連本來不讚同他出兵北漢的前宰相魏仁浦都一樣。
    魏仁浦是和範質、王浦一起退出政治中心的,但有所不同,他一直都是趙匡胤的顧問。就在這一年的春節前後,趙匡胤設宴款待老臣,席間突然向魏仁浦微笑致意“為何不勸我一杯酒?”
    於是魏仁浦離席上前,為天子上壽。兩人相隔極近時,趙匡胤突然發問“朕欲親征太原,如何?”
    久經大事的魏仁浦神色不變,仍舊提壺斟酒,小聲回答“欲速則不達,惟陛下慎之。”
    但趙匡胤決心已定,不僅一意孤行,而且還征發魏仁浦隨軍參讚。這一年魏仁浦已經五十九歲了,在古代已經是老齡了,但趙匡胤看中了他的經驗。魏仁浦是與眾不同的,雖然他的鼎盛時期也不過是後周三大宰相之末,但是郭威起兵反後漢、柴榮攻伐北漢,甚至最初的高平之戰,魏仁浦都在生死關頭站在皇帝的身邊,甚至有記載,當柴榮在巴公原上身陷絕境時,還是魏仁浦提醒他必須“出陣西殊死戰”,才挽回了已經崩潰的戰局……一切的一切,都顯示出趙匡胤對此次北伐必勝的決心。
    前麵李繼勳等人早已經輕車熟路,沒費什麽力氣就再次攻到太原城下。北漢第一名將劉繼業(請留意,他本姓楊)在團柏穀被他們輕易擊敗。
    而且,他們很快知道,一直跑在他們前邊,怎麽追也追不上的“無敵將軍”剛剛逃進了太原城。
    劉繼業,本姓楊,名重貴。祖居麟州,後來定居太原,宋代史書中一般稱他為並州太原人。他的父親叫楊袞,本是麟州的一方大豪,在五代亂世之中,拉起了一支人馬,就地占領故鄉,自稱刺史。但楊袞雖強,也隻是一方人物,無論是後漢、後周、北漢,哪一方興起,他就歸附哪裏。在後漢時,他被迫派自己的長子楊重貴,到後漢大將劉崇的太原城聽令。 實際上就是人質。
    楊重貴的一生就這樣開始了。縱觀他的一生,無論他走到哪裏,無論他怎樣盡心效忠,他的遭遇都充滿了坎坷和遺憾。他的一生之中,別說尊榮顯貴,就連起碼的尊嚴和生存都要奮力抗爭。
    就連他的名字,都要因為主人的名字而不斷避諱,他曾經叫楊重貴、楊重訓、楊重勳、楊崇貴,後來連自己的姓都沒法保留,被徹底改名叫劉繼業,成了劉崇的幹兒子。
    劉繼業逃回都城,劉繼元盛怒之中將他免職,但是等到宋軍真的兵臨城下時又馬上改變主意,要劉繼業再次帶兵出城,命令他一定要守住太原城外的汾河橋,那樣才不至於被宋軍再次死死地圍困。
    汾河橋就是當年出入太原的重要通道。這時宋朝的人馬熟門熟路,來了就直奔重點,滿心想著北漢人應該識相了,老實點在城裏等著攻城,一切都按去年臨走時重來。但是沒想到,他們剛到橋邊,太原城裏的北漢兵就衝了出來,領頭的還是那個手下敗將劉繼業。
    宋朝的大兵們愣了,真是沒想到,這個劉繼業是瘋了嗎?敵我雙方的實力對比已經非常清楚了,能不能在城外野戰,應該在去年就心知肚明了吧?那麽為什麽還要出城來找死?留下實力守城難道不好嗎?
    此時劉繼業的心情是悲涼的,他什麽都懂,但他隻能出兵決戰。其原因和遭遇與他十七年之後如出一轍。因為他忠,因為他無條件服從,就算明知道前麵有埋伏,一定會失敗,一定會敗到不可收拾、全軍覆沒,他都會服從命令,衝向數倍於已甚至數十倍於己的敵人!
    就這樣,汾河橋變成了血紅色的地獄,當不甘失敗的劉繼元不得不在城裏傳令退兵時,橋邊已經倒下了一千多具北漢士兵的屍體。而殺敵一千自傷八百,宋朝的損失也可想而知。
    作為北漢軍方的頭號人物,郭無為這時應該馬革裹屍,戰死沙場才對。但他覺得北漢戰勝大宋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於是決定投靠宋軍。
    他向劉繼元請求夜間突襲宋軍,實則是打算投降。毫無政治經驗的劉繼元非常感激,當下就撥了一千精銳給他,並派楊業和郭守斌兩人做副手,並親自率領百官送行到延夏門。郭無為接管帥印,開始召集軍隊準備出擊。誰知楊業被手下特務頭子陳廷山出賣,竟被宋軍活捉了。
    而另一位副手郭守斌領著大部分士兵被宋軍鐵騎一陣直衝亂撞,在自家的城池裏迷路了。郭無為非常生氣,大罵兩位副將無能,這樣狼狽地投靠宋軍,一定沒有什麽好的待遇。 郭無為索性稱病領著殘兵敗將回到太原城中,謀求更大的計劃。無功折返,這已經引起北漢統治階級的猜忌。
    宦官衛德貴早就懷疑郭無為,遂暗中四處打探。當得知郭無為企圖投降時,劉繼元氣得昏厥三次。對於郭無為扶持自己登上皇位,他的確很感激;但郭無為身在漢營心在宋,劉繼元震怒之下將他當眾絞死。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