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宋英宗與高滔滔

字數:8563   加入書籤

A+A-




    五代群英!
    宋仁宗曾有過三個兒子長子楊王趙昉,次子雍王趙昕,三子荊王趙曦,皆早亡。他之所以遲遲不立太子,沒有兒子應該是一個主要原因。不難想象,作為一個萬民臣服、擁有四海的皇帝,啥都不缺,缺的就是兒子——若大的家業沒人繼承,放在誰身上誰不著急?宋仁宗肯定著急。
    從至和三年開始,仁宗就時常犯病,一時人心恐慌議論紛紛。丞相韓琦、龍圖閣直學士包拯等人接連上疏,極力勸說仁宗早立皇嗣以固根本,仁宗說後宮又有懷孕的,此事等等再說。結果沒多久,後宮確實生產,但是個女孩。當時趙宗實的生父趙允讓剛好去世了。
    趙宗實是趙允讓的第十三個兒子,明道元年正月三日在宣平坊第宅出生。據說趙允讓夢見兩條龍與太陽一起墜落,就用衣服接著。到宗實出生的時候紅光照遍居室,有人看見黃龍在紅光中遊動。
    張文節是趙禎的監察使,在趙禎跟前直言快語百無禁忌。一天君臣閑話,趙禎對老張說“你好孤單啊,我以後要好好照顧你”。老張並不領這個情“我不孤單,回家老婆孩子熱炕頭,親戚摯友朋友圈。你才孤單呢。”
    趙禎不解。張文節說你後宮雖有佳麗三千,可是又生不出兒子,難道不孤單嗎?老張講話直奔主題,把天聊得死翹翹的。想到自己的身世和膝下無子的淒清,趙禎怏怏不樂無精打采地回到後宮。曹皇後見他不開心不快樂還皺眉頭,問他為什麽呢?趙禎轉述老張的話,曹皇後低頭垂淚道“我們也抱一個孩子吧”!於是趙禎就把四歲的宗實養於宮內,由曹皇後培養。曹皇後把自己四歲的外甥女高滔滔也接入宮中。
    趙宗實在濮王的孩子中排行13,所以長輩喚他十三,宋仁宗讓他做團練使,因此也有人叫他十三團練。
    這曹丹姝雖是皇後,日子過得卻並不舒心,趙禎是個美女控,曹丹姝卻相貌平平,不是趙禎的菜,所以大部分時候都獨守空閨,有了高滔滔,生活中才多了幾分亮色。
    一個是皇帝的養子,一個是皇後的養女,兩個小孩又都在宮裏,就有很多接觸的機會。而且曹丹姝是正宮娘娘,趙曙在宮中的飲食起居都由她照管,這無形中讓趙曙和高滔滔更為親近。
    因此,趙宗實在宮中被稱為“官家兒”,高滔滔被稱為“皇後女”,
    可以說在不知道什麽是愛情的時候,他們心裏已經有了對方的一席之地,是真正的兩小無猜、青梅竹馬。在普遍盲婚啞嫁的古代,這是多麽幸運的事情!
    有幾個人能像他們那樣,不但婚前就認識,還見證了彼此的成長?又有幾個人能像他們那樣,恰好門當戶對、年紀相當,不需要對抗世俗禮教就能光明正大的在一起?
    仁宗有次逗宗實說,“皇後女可以為婦否?”(把滔滔嫁給你好不好)小宗實“謝之”,也就是表明自己很願意並且謝恩。
    當趙禎有了自己的兒子,他對趙宗實的態度就很難不有所改變,1039年,趙宗實又被送回到親生父親那邊。
    這個時候,趙宗實內心的失落可想而知。他對高滔滔說“你做什麽都好,可是我卻不如別人。”
    可是真正愛你的人,她並不在意你是不是比別人好,她隻在意你是否快樂。這就是高滔滔對趙宗實的感情。
    宗實極為孝順,喜好讀書,不做嬉遊玩樂的事情,穿的用的樸素得像一個儒者。常穿著禮服朝拜他的老師說“你是我的老師,不敢不以禮相見。”
    趙允讓逝世後,把所佩帶過的玩物分給各位兒子,趙宗實把得到的全部分給那些就要離開這裏的舊人。宗室中有人借了金帶拿銅帶還,主管的人把這事告訴他,趙宗實說“這就是我的帶!”。趙宗實曾讓殿前侍者把他的犀帶賣掉,結果弄丟了,那犀帶值錢三十萬,趙宗實也不追問。
    後來宋仁宗的親兒子趙昕又死了,宋仁宗又把趙宗實立為皇子,賜名趙曙。高滔滔次年生下長子。
    後世有一種解讀,認為曹皇後收養高滔滔是為了將她獻給宋仁宗,這也是後宮妃嬪常用的手段。
    官家不喜歡自己,就培養讓他喜歡的女子,以此鞏固自己的地位,這步棋曹皇後走得很正確。
    用“養女”的名頭,則是因為趙家皇帝擔心有礙名聲,從不大肆選妃,曹皇後就照著宋仁宗的品味,從外引進或在內提拔一批“人才”,以養女的身份留在自己身邊,再巧妙地進獻給宋仁宗。
    這樣一來,宋仁宗不必給世人留下好色的印象,這些“養女”如果沒有被看中,也可以自行婚嫁,大臣們也說不出什麽。
    至於輩份問題,姑娘們隻是曹皇後的養女,並不是宋仁宗的養女。而且皇家向來不怎麽在乎輩份。比如宋仁宗硬是把愛女趙徽柔嫁給表弟,就沒把輩份放在眼裏。但是,高滔滔並不是這種角色。
    一來,她本身就出自高門大戶。母係這邊的曹家就不用說了,和曹皇後是一個家族,乃是北宋的一流門第。
    父係這邊也不弱,曾祖父高瓊早早就投奔趙光義,曆任龍直指揮使、保大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忠武軍節度使等職,曾參與過澶州之戰,立下大功;祖父高繼勳有“神將”之稱,曾任建雄軍節度使;父親高遵甫官職比較低,是北作坊副使。
    但就算父親隻是小官,家門擺在那裏,怎會容許曹皇後將她當做棋子?想讓她的婚姻利益最大化,就不能嫁給宋仁宗,那屬於資源的浪費,嫁給下一任繼承人才最符合曹、高兩個家族對她的期許。
    二來,曹皇後是真把高滔滔當做自己的女兒。
    曹皇後比高滔滔大16歲,如果她有兒女的話,和高滔滔差不多一樣大。兩人又有很近的血緣關係,某種程度上,她是真把高滔滔當做自己的女兒看待,又怎會將其獻給宋仁宗?那太喪心病狂了。
    何況,以高滔滔的出身,要是進了宮絕對是高位,這對於曹皇後來說未必是好事。為了便於控製,她的其他養女身份都很低微。
    所以無論於公還是於私,高滔滔的養女身份都很純粹,她絕不是給宋仁宗預備的。要是有一絲一毫的跡象,她和趙曙的婚姻也不會這麽順利,別人不說,趙曙的父親也會反對。
    然而,雖然曹皇後理論上是趙曙的母親,也是愛妻的姨母兼養母,他登基後還是和曹皇後有了芥蒂。
    宋仁宗對趙曙挺不厚道的,沒兒子的時候迫於群臣的壓力,不情不願地將趙曙接到宮中,一生下兒子就急急忙忙的把人送回家去,過上幾年兒子夭折了,韓琦、包拯等大臣強烈建議他立趙曙為繼承人,他百般推辭,說自己還年輕,還能生兒子,讓大家再等等。
    等來等去,等了位公主。大臣們舊事重提,宋仁宗硬是扛住了,繼續在後宮努力,同時對趙曙有了意見,認為他串連朝臣,趙曙為證清白,以守孝為名不接受朝廷讓他當秦州防禦使、知宗正寺的任命。
    其實自打被選為皇嗣之後,趙曙的處境就比較艱難。宋仁宗心心念念要生自己的兒子,對趙曙沒有父子之情,大臣們越欣賞趙曙,他就越覺得趙曙居心叵測,對他怎麽看都不順眼。
    趙曙也是個有氣性的小夥子。你不想認我當兒子?我還不想認你當爹呢!也不稀罕那皇子之位。
    慶曆七年三月,高滔滔嫁給趙宗實,當時稱“天子娶婦,皇後嫁女”。這對小夫妻婚後生活美滿,他們在濮王府一起生活了15年。
    又過了幾年,宋仁宗生了重病,確定自己不行了,才依群臣所奏,立趙曙為皇子。趙曙心裏是憋著股火的,這樣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算什麽呢?爺不伺候了,不想當備胎!連上十多遍奏疏推辭。
    後來在大臣們的勸告下才入了宮,臨行前還對家人說“你們好好的守著家,官家有了子嗣我就回來。”他這是有經驗了,知道皇帝一有兒子就沒自己什麽事兒了。
    不過這次宋仁宗沒生兒子,自己反而駕崩了。
    趙曙順理成章地當上了皇帝,但他對宋仁宗還是有怨,便遷怒於家卷。
    把宋仁宗的女兒們全都趕出宮去,騰出來的宮殿給自己的女兒住,宋仁宗的妃嬪們安置到偏遠的居所,待遇也不怎麽樣。
    曹皇後升級為皇太後,自是不能像普通妃嬪那樣處置,但在趙曙心裏,她和宋仁宗是一夥的,都造成了自己的痛苦。
    從上一位太後劉娥開始,北宋有了太後臨朝聽政的習慣,趙曙繼位後也不得不請曹太後和自己一起處理軍政事務。這無疑是對皇權的一種限製,趙曙當然不樂意。
    趙曙即位之初舉措乖常,左右有所陳請輒遭暴怒,甚至杖撻相加。一些宦官便不斷在曹太後麵前說趙曙的壞話,曹太後不由動疑起來。由疑生怨,由怨成隙,好好的繼母繼子,幾乎變成仇讎。
    曹太後委屈地說“老身殆無所容,須相公作主!”意為我無兒無女,沒有什麽可以依靠的,隻能請你們幫我做主壓製那小子。
    為了調解兩宮矛盾,韓琦和歐陽修先對曹太後說“您侍候先帝仁宗這麽多年,天下誰不知道您是一個又賢德、又寬厚、又仁慈、又通達的人,為什麽現在會和兒子過不去呢?他是個病人,您不至於和他一般見識吧。難道您希望別人象議論其他繼母那樣去議論您嗎?”
    一日韓琦獨入內廷,趙曙氣憤地說“太後待我無恩。”意為以前他們夫妻就欺負我,現在還想欺負我,沒那種好事兒!”
    韓琦道“陛下是仁宗的侄子,仁宗的侄子有很多,為什麽你能當皇帝?還不是因為你謙虛謹慎不想當皇帝,越是不想當皇帝越能當皇帝,這就是你當皇帝的原因。自古以來,天下賢明的君主不計其數,人們為什麽唯獨稱頌舜為大孝子?難道其他人都不孝順?當然不是。父母慈愛而子女孝順是很平常的事情。如果父母作的不好而子女依然孝敬有加,那才值得稱道啊。過去太後是個什麽樣的人難道您不清楚嗎?您隻管盡您作人子的孝心,相信太後一定不會虧待您。”
    英宗悚然道“朕知道了。”遂進問太後起居,自陳病時昏亂得罪慈躬,伏望矜宥等語。太後欣慰道“病時小過,不足為罪,此後能善自調護,母致違和,我已喜慰無窮,還有甚麽計較?況皇兒四歲入宮,我旦夕顧複,撫養成人,難道反有異心麽?”英宗泣拜道“聖母隆恩,如天罔極,兒若再忤慈命,是無以為人,怎能治國?”太後亦不禁下淚,親扶帝起,且道“國事有大臣輔弼,我一婦人,不得已暫時聽政,所有目前要務,仍憑宰相取決,我始終未敢臆斷,待皇兒身體複原,我即歸政,莫謂我喜歡稱製呢。”英宗道“母後多一日訓政,兒得多一日受教,請母後不要撤簾!”自是母子歡好如初。
    高滔滔也總算是鬆了口氣。趙曙和曹太後鬧起來,最為難的就是她,好在兩邊終於消停了。
    越年改元治平。韓琦想太後撤簾還政,入朝奏事時請英宗裁決十餘件。裁決既畢,琦琦叩首道“皇上親斷萬幾,又兼太後訓政,此後宮廷規畫無不完善,臣年老力衰恐不勝任,就此乞休幸祈賜準!”太後道“朝廷大事全仗相公,相公如何可去!我卻不妨退居深宮呢。”韓琦複道“太後歸政誠屬盛德,但不知於何日撤簾?”太後道“要撤簾現在就撤,何必另定日子呢?”言罷匆匆趨入後宮。鑾儀司把簾除下,禦屏後尚見後衣。曹後賢明,內外都驚為異事。
    宋英宗與高滔滔是我國曆史上難得的帝後情深,英宗的四子四女皆為高滔滔所生。宋英宗身為一個帝王,對後宮佳麗完全沒有想法,他眼裏隻有高皇後,而在高滔滔的眼裏,趙曙就是趙曙,是自己的愛人,不是什麽九五之尊。
    很多人說宋英宗懼內,真是笑話,一個九五至尊的皇帝要是真的想娶妃,還怕她皇後嗎?所以他不是懼內,而是一個男人深愛他的女人,願意給她尊重和幸福。
    曹太後見宋英宗遲遲不肯納妃,讓人帶話給兒媳兼外甥女的高皇後說“官家即位已久,今聖躬又痊平,左右豈無一兩個侍禦者耶?”高皇後聽了婆婆兼姨媽的話很不高興,直接頂回去說,“奏知娘娘,新婦嫁十三團練耳,即不曾嫁他官家。“(意思我嫁的人是十三團練趙宗實,不是當今皇帝)。
    曹太後親自將她撫養長大,而且以半副公主的儀仗把她嫁給趙宗實,卻還是管不了她。
    不過治平三年底趙曙生病,大概是為了衝喜,曹太後還是給英宗選了三位嬪妃,趙曙也隻能笑納。
    其實這三個嬪妃才是最可憐的皇上不喜歡,但是又不好改嫁。
    很顯然,這個世界上根本不會存在沒有缺點的人,這個世界上也沒有真正的舉世無雙。如果你把才華和能力甚至身份地位作為衡量一個人值不值得你愛的標準,那可能你永遠找不到你滿意的愛情。
    一個人的人生路上,也不可能做到永遠一帆風順,每個人都難免有遇到挫折和失落的時候。那些隻看到當下繁花似錦,不願意承受將來落葉紛飛的人,也是得不到美滿的愛情的。
    愛情當如涓涓細流,任世間花開花落,任周圍花鳥蟲魚,我自隻沿著和你約定的方向靜靜流淌。
    在高滔滔和趙宗實的愛情中,他們真的做到了不受世間諸多誘惑和幹擾,隻把彼此當成最好的。
    高滔滔說,她沒有曹丹姝的大度寬容,也不像苗娘子那樣溫柔忍讓,更不像張娘子那樣張牙舞爪討人厭。
    他們譜寫的,是一曲愛情的傳奇,以至於流傳千古。
    這樣的愛情,也不枉高滔滔看盡趙宗實的尷尬和憋屈,依然把他當成最好的了吧。
    英宗入嗣仁宗,但於本生父母也斷然不能恝置。首相韓琦奏稱“禮不忘本,濮王德盛位隆,理合尊禮,請有司議定名稱!”知諫院司馬光援史評駁“漢宣帝為孝昭後,終不追尊衛太子史皇孫,光武帝上繼元帝,亦不追尊巨鹿南頓君,這是萬世常法,可為今鑒。且為人後者為之子,不得顧私親,秦、漢以來帝王有自旁支入承大統者,或推尊其父母以為帝後,皆見非當時,取議後世,仁宗皇帝年齡未衰,深惟宗廟之重,祇承天地之意,於宗室眾多之中簡推聖明,授以大業。陛下繼體承祧光有天下。濮王於陛下有天性之親顧複之恩,然陛下富有四海萬世相承,皆先帝德也。臣以為濮王宜尊以高官大國,不宜追尊為帝。”
    歐陽修獨加駁斥“身為人後,應為父母降服,三年為期,惟不沒父母原稱,這便是服可降,名不可沒的意思。即如漢宣帝及光武帝,亦稱父為皇考。至進封大國一層,尤覺與禮未合,請尚書省集三省禦史台議!”
    於是廷臣又彼此斟酌,互相辯難,英宗一時未便下詔。越年,曹太後手敕中寫道
    吾聞群臣議請皇帝封崇濮王,至今未見施行,可令濮安懿王稱皇,王氏、韓氏、任氏並稱後,特此手諭!
    韓琦等轉遞英宗。英宗即日頒詔,略雲
    稱親之禮謹遵慈訓,令內外臣民知之!此詔。
    曹太後一直與英宗麵和心不和,這一次竟不顧群臣的反對尊英宗的生父為皇考,確實令人費解。有人說,太後手詔是歐陽修寫的,曹太後酒後誤簽,次日太後酒醒方知詔書內容,但後悔已經晚了。白紙黑字,太後是不能抵賴的。
    其實“濮議”並非單純的禮法之爭。司馬光等臣僚堅持濮王隻能稱皇伯,是希望英宗能以此收拾天下人心,維護統治集團內部的團結。而韓琦、歐陽修等掌握實權的宰執們考慮的問題則更現實,深知仁宗已死,太後已無能為力,他們要一心一意地擁戴英宗,因為畢竟英宗是皇權的現實代表。
    幾百年之後,明朝也發生過類似的大禮議之爭。
    正德十六年(1521年)4月20日,明武宗駕崩。由於明武宗沒有子嗣,在其彌留之際,首輔楊廷和預料到之後的繼承人問題,他援引《皇明祖訓》中“兄終弟及”的原則,在武宗逝世前五天以皇帝的名義頒布敕令,令朱厚熜縮短為其父服喪時間,並承襲興王爵位。武宗駕崩後的當天,楊廷和讓司禮監請太後懿旨,正式宣布朱厚熜為皇帝繼承人。
    正德十六年(1521年)4月22日,一個由司禮監、皇室和朝廷代表組成的使團前往安陸,朱厚熜以興王的身份接見了使團並接受了太後的詔書,在王府接受諸臣行禮,隨後同使團前往北京。在朱厚熜及使團到達北京城外的良鄉時,雙方發生了第一輪衝突。根據楊廷和的安排,要禮部用太子的禮儀迎接朱厚熜,即由東華門入,居文華殿。但朱厚熜並不接受這種方桉,他對其右長史袁宗皋說“遺詔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雙方互不妥協,最後由皇太後令群臣上箋勸進,朱厚熜在郊外受箋,從大明門入,隨即在奉天殿即位。
    正德十六年(1521年)5月27日,朱厚熜正式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嘉靖。即位不久,嘉靖帝與楊廷和、毛澄為首的武宗舊臣們之間關於以誰為嘉靖帝皇考(即宗法意義上的父親),以及嘉靖帝生父尊號的皇統問題發生了長達三年半的大禮議之爭。嘉靖帝不顧朝臣反對,追尊生父為興獻帝後又加封為獻皇帝、生母為興國皇太後,改稱明孝宗敬皇帝曰“皇伯考”。
    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興獻帝被追尊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聖恭簡敬文獻皇帝”,並將興獻帝的牌位升袝太廟,排序在明武宗之上,改興獻王墓為顯陵,大禮議事件至此以嘉靖帝的勝利最終結束。當然那是後話。
    依小子看來生父沒有養父大。若養父傳位於養子,似乎不應該追封生?父,而且追封的皇帝也沒什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