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字數:5096   加入書籤

A+A-


    第二十四章

    金釵玉簪,額頭點著寶石的華盛。唐朝此時的美,李狗蛋是根本無法形容的。美的奪目,又美的讓人窒息。

    不同於時下的弱柳之症狀,微微有些胖的唐朝更擔得起這份華麗。

    他是個雜役,幾乎接觸不到正院帶著品級的大丫頭們。當這一次的婚約,砸到他身上的時候,他根本無法相信這是真的。

    一直到成親的這天,他仍然覺得是一場夢。

    一場永遠都不想醒來的夢。

    他記得第一次見麵時,她不讓他叫‘姐姐’時,自己心中的窘迫。還有一起吃飯時,發現自己沒有吃飽又給自己買吃食時,他心中的感動。還有知道弟弟沒有吃飯時,心軟的又為弟弟買下一份餐食時,他心中對這個人,對這份溫情的在意。

    她一直是那麽的遙不可及,今天卻成為了他的新娘。

    他想,他會對她好的。一定會的。

    穿越女的那些或高調或奢華的婚禮,都跟唐朝沒有半分的關係。小戶人家的婚禮並沒有那麽多的講究,更何況是家生奴才的婚禮了。

    唐李兩家都屬於人丁單薄的,在李狗蛋婚定唐朝後,那些李家的親戚好像突然間發現了李狗蛋兄弟一般突然地都從賈府各個耗子洞冒了出來。

    但唐朝是啥人,這種親戚怎麽可能會認?早就讓唐婆子提前打發走了。不但如此,唐朝是擺明了態度,要與這些人不相往來的。

    有錢了,有勢了,就想靠過來。人家兄弟倆有上頓沒下頓的時候,都耳聾眼瞎了不成。

    唐朝也不怕得罪人,她現在的針線活好著呢。以著師徒關係,死活讓唐朝懶上的賈敏在唐朝成親前,在林府給賈府送年禮的時候,還給她捎了南邊的蘇繡樣子和針法圖譜呢。

    史氏對賈敏是真心疼愛,對唐朝也是愛屋及烏,唐朝成親後,仍會留在史氏的院子裏。管著針線上的事情。

    所以在工作無憂,銀子無憂的情況下,唐朝心氣高著呢。得罪人算啥,那些人還得怕她會記在心裏呢。

    拜了堂,那些送嫁的小姐妹留下來吃酒的人並不多。唐朝便出來敬酒了。其實也就是兩桌酒席。

    一桌是衝著唐朝和唐婆子來的史氏院裏的掌事婆婆,還有張氏的陪房以及周瑞家的,和幾個跟唐婆子要好的婆子。

    另一桌便是李狗蛋在馬廄的上司及同僚了。

    又因倒底是男女有別,所以女眷這桌放在了唐婆子的屋裏。爺們那桌放在了堂屋。唐朝的家就四間屋子,正房有兩間臥室,中間一個堂屋連著,左右各一間臥室,分別住了唐朝和唐婆子。還有一間廂房,以後便住著李二小了。

    廂房對麵便是個小小的廚房。簡易的門和茅草屋頂。

    這個院子是沒有井的,要吃水,都是去胡同口的公用水井那裏挑回來。以前唐朝娘倆吃水就特別費勁,尤其是洗衣服時,就特別的麻煩。

    唐朝還好說,一般需要用水的,都在史氏院裏弄完在回來。更何況她是二等丫頭,除了貼身的衣服,都有專人給洗。就是苦了唐婆子。

    唐朝想到李狗蛋那滿身的肌肉,就對這門婚事更滿意了。

    鞋子舒不舒服,隻有腳知道。高跟鞋好看,確沒有千層底的布鞋養腳透氣。再說了,鮮花插在牛糞上,也不是什麽壞事,誰不知道牛糞肥料足,能讓花開的更好,更久呢。

    唐朝從西屋出來給兩桌客人敬了酒,便在女眷那桌略坐了坐。就著唐婆子遞過來的筷子吃了一些東西。然後便在那裏聽著這些過來人講著媳婦經。

    唐朝的這份選擇,表麵上看起來並不如何。但上無婆婆,下無小姑長嫂。雖男方窮了點,但日子卻是舒心的。

    而且有著唐朝的麵子,李狗蛋轉年就能坐上馬廄的小管事。這樣麵子裏子就都有了。

    反正周瑞家的是這樣認為的。當周瑞家的跟二房的奶奶王氏說起來的時候,王氏心中也是羨慕的。

    都說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當年刑氏被張氏和王氏比成了渣。現在的王氏就讓張氏比成了豆腐渣。

    說話做事,人情往來。管家應對,都穩穩地壓了自己一頭。王氏從最開始的不服氣,倒現在的沒有脾氣。整整用了十五.六年的時間。

    在生育上,張氏現在有兩個兒子,懷裏還有一個。而她卻隻有一個。雖然大年初一生了個姑娘,但姑娘和兒子能比嗎?

    此時王氏想到月初出月子時,太太想要抱養大姐的事情,心中既不舍又有些想法。張氏的兩個兒子差不多都是在太太院裏養大的。

    瑚哥兒也是七歲上才搬出了太太的院裏。璉哥兒現在還住在那裏的。太太原說想要將她的珠兒也抱過去養,是她自己舍不得,又怕二房不如大房,在讓人慢待了自己的心肝肉。

    可現在看來,太太心理明顯更疼顧一些養在身邊的瑚哥與璉哥。王氏想到這裏,又讓奶娘將大姐抱來。親自喂了些水後,心下便想著,如果太太再提起來,她便將大姐抱過去。若是不在提起,她就留在身邊親自教養。

    其實王氏自己也知道,超品國公夫人教養出來的五品官家的姑娘,和五品宜人教養出來的姑娘,身份又豈能是一樣的。

    便是為了女兒好,也應該送到太太身邊教養。可是做為親娘,她是真的有些舍不得。讓她自己提出來,她是真的張不了口。

    她不是張氏,她舍不得。

    但願婆婆慈悲!解她左右煩憂。

    王氏的想法,張氏也在想。相比於王氏對自己女兒的那份柔軟,婆家小叔家的侄女,卻無法撼動張氏的心弦。

    張氏剛嫁過來的時候,並不得婆婆史氏的歡心。倒是先老太太對她很滿意。處處抬舉她。

    張氏心裏有數,先老太太再對她好。也上了春秋。早晚她都是要跟著婆婆史氏過日子的。於是自嫁進來那天起,張氏便是兩頭使勁。哪個也不敢怠慢。

    可婆媳自古便是天敵,何況是祖孫三代的呢。兩頭都兼顧,總有些力歇。不過好在這種情況終於在太婆婆去後,得到了改變。

    婆婆疼惜小叔,張氏看在眼裏,也不是沒有想法。也正因為如此,張氏才能順利地將二房擠到梨香院去。

    那地方離榮慶堂很近。又是另有角門通向外麵。無論是二房一家出門進去,還是給婆婆請安,都是極為方便的。

    這些家長裏短的事情,每每想起便讓張氏頭疼心煩。也在此時,不得不羨慕遠嫁的賈敏和低嫁的唐朝了。

    想到婆婆要將二房的大姐養在身邊,張氏皺了皺眉。心中有些不耐。二弟有些迂腐,二弟妹木衲。被他們教養在身邊的珠哥兒,小小年紀便是一副書呆子的性格。這剛出生的大姐卻是再不能放在他們身邊教養。

    將來嫁出去,別說為府裏增添人脈了,不結成仇家,讓人小瞧了府裏就不錯了。看來確實是不能在養在二房了。

    張氏不是聖母,她有兩個兒子,肚子裏還有一個不知是男是女的孩子。這年頭結親結的是兩姓之好。她現在還沒有女兒,她的這一房也沒有生下女兒。但二房的姑娘卻可是弄到婆婆身邊教養。

    嫁女嫁高,娶媳娶低。以他們府上的人脈,嫡出姑娘的婚事想來是不會太低的。姑娘出嫁要靠著娘家站穩婆家。而娘家也要靠姑娘連接兩姓之好。

    如何在姑娘出嫁前,讓她對娘家,對娘家的兄弟更信任,更親密。就要靠在家這十幾年的教養了。

    榮國府的爵位,到了瑚兒這一代,也就是個三品的爵位了。這京城裏,三品的爵位不說遍地都是,那也差不多了。

    對於老一輩的四大家族之說,張氏是有些嗤之以鼻的。江山代有人才出。一朝天子一朝臣。老子想著那些老臣,兒子可不一定喜歡這些有資曆的老管事。

    而想著老臣的當今天子封了甄家的姑娘,可不代表下一個天子就會封個賈家的姑娘。以當今的年歲,她兒子還是好好的努力,成為下一任天子的新貴倒還有可能,至於四大家族的光,還是別沾了。

    也許,她兒子這一輩還可以通過努力建立一個新的關係網,新的四大家族也不說定。既然是這樣,做為親娘,她自然是要為兒子創造一切有利條件。

    所以,二房的姑娘便必須要接到正院來。

    張氏平時管家,講的便是無為而治。在她看來,若事事都要過問,要那些管事和管家做什麽。這一點倒是與二房的王氏有所區別。

    也因此,她平時的空閑時間倒比隻管著自己房裏事的王氏還要多一些。在史氏那裏呆的時間也要更長一些。

    在婆婆教養姑娘的時候,稍微影響一下,還是可以做到的。

    她也想清風明月一般,一身磊落。可她還是個母親。為了自己的孩子,為了自己的家。她知道她必須狠下心腸。

    對於二房,她隻能又拉又打,又抬又壓。(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