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字數:5041 加入書籤
第三十六章
家裏的大事小情,都是唐朝和她娘商量了以後,李狗蛋哥倆照辦的。在這個家裏,他們哥倆隻有旁聽權卻沒有參與權。一則李狗蛋生性憨厚,並不計較這些,而李漱年紀小,卻對長嫂如母還是知道的,二一則兄弟倆心裏對唐朝娘倆是真心敬重。
說句最現實的,至從成了一家人,他們就沒有挨過餓,受過凍。可見家裏的事情,還是女人比男人更會過日子。
話說回來,靠著府裏,待孩子長大再出府卻是唐朝想想到的最穩妥的辦法了。不然先不說唐朝或是唐婆子母女誰看孩子,誰找活計,就說李漱小小年紀,出了府又能幹什麽,全家的生計便都壓在了李狗蛋身上。
可李狗蛋自小在府裏長大,雖是經常跟著管事們出去,但那也不是真正的生活在外麵的人。對於外麵的人情世故,估計還沒有唐朝這個半路出家的知道的多呢。
而且李狗蛋的性格也不適合,出去被人賣了,都有可能。
大奶奶張氏估計也是想到這一點,才會將她們一家留下來的吧。
所以以後要像今天一樣,多多地往府裏去走動呢。
她們家也算是有點小錢了,可那些錢,一但出去了,柴米油鹽哪樣不花錢。首先,她們得有套房子吧。這京城居大不易,房子哪是那麽好買的。買不起,就得租,租金貴不貴是兩說,幾年下來,就趕上一套房子的錢了。太虧了。
再說幹點小買賣吧,她們家老的老,小的小,又能幹什麽。唐朝算計過,這年頭隻有幹吃食這一行,還不會積壓了貨物。但幹吃食的,大了幹不起,小了也不一定能掙到錢。
一天天死累死累的,還不一定比府裏拿的多。遇到個地痞什麽的,再收點保護費,得,一天都白幹了。
若是趕上年景不好,天災*輪流來一遭,她們這個家就徹底垮了。
所以,在李漱長大前,孩子能鬆手前,靠著榮國府是最穩當的事情了。
也因此,唐朝又在心中為善解人意的大奶奶張氏點了一排十二個讚。
一份穩定的工作,固定的收入,對一個家來說,是多麽重要呀!
歲月匆匆,幾年時間流水一般地過去。唐朝除了又生了個閨女外,日子倒也沒有什麽變化。日常閑了,就繡些個手帕荷包,或是帶點新奇的手包一類的東西送到繡坊去寄賣,雖然掙不了多少錢,但有點進項總比沒有強。
除了這些,唐朝還非常積極地進府給這些奶奶太太們請安,送一些便宜或是新奇的東西。她是知道這些富貴人家的喜好的。沒見原著中的劉姥姥弄了一些菜幹瓜幹的就能把這些人吃的眉開眼笑的。
這些東西非常的不值錢。唐朝家裏是有地的,雖然憑出去了,但人頭熟,讓他們三五不時地送上一些田裏的菜蔬或是菜幹野果子的過來,卻是非常方便的。再加上成親前後,唐朝用賈家各房給的添妝錢又托人買了些土地。
加上原來就有的,還有這幾年陸續買的。現在唐朝名下有了將近兩百畝的土地。這些地一年的進項,竟也有不少的銀子。
雖然不少,但若不是有著府裏可靠,月月家裏都有進項,估計也攢不下錢。
話說遠了,唐朝讓人弄來了這些野路子後,自家收拾一番再送進府裏當成孝敬,轉手得來的賞賜便是這些菜蔬的十好幾倍,更別提一些首飾和衣服尺頭了。
雖然二房的王氏幾十年如一日的喜歡賞人舊衣服,但唐朝卻並不嫌棄。那麽好的料子,就穿了那麽幾回,有的還沒有上身,或是過過水。跟新的差不多。
這些衣服,讓她娘改改樣子,她和她娘都不缺出門見客的大衣服了。這可省了不少的錢。
唐朝不是清高的人,穿王氏的舊衣服會有什麽被瞧不起的心理。她在現代,小的時候,還穿過表姐穿小的衣服呢,那時候表姐的衣服還沒有王氏的新呢。
大房的大奶奶張氏倒是個實惠的,會賞一些金銀錁子。而史氏就奢侈了一些,經常會賞一些釵呀,環呀的小首飾。
一來二去的,在唐朝小算盤的經營下,日子過得越發的紅火了。而賈家的日子也因為大房原配奶奶張氏的存在,走向了一個詭異的方向。
大爺賈赦仍舊有些不上進,但卻沒有躲起來,天天玩小老婆。二爺賈政卻不改酸腐本色,對著賈珠像是對著殺父仇人一般。橫眉豎眼,好不嚇人。
“弟妹,最近怎麽瞧著珠兒又清減了些,是不是二弟又給珠兒加了功課?”這一日張氏實在是看不下去了,於是在侍候史氏吃過早膳後提起了這一茬。
史氏聽了張氏的話,皺眉看向王氏,剛才仨孫子來請安,大孫子氣色不錯,精神足足的。三孫子有些個虛胖,人也壯實。就是這二孫子,臉色都帶著青白。身上的袍子看起來都在晃蕩,可見人都瘦了。
在史氏和張氏兩人如實質的目光下,王氏隻能咬牙回道,“...是。”她對這件事情,也有些不滿,可她卻不知道要如何反駁。
她也望子成龍,可她也隻是一個母親。兒子的樣子,她也心疼。可她嘴笨,人又木衲。根本不知道要怎麽反駁自家爺們的決定。
王氏的回答,史氏和張氏都聽到了。史氏看著王氏這個樣子,氣得將頭轉向另一邊,不去看她。
她當初是怎麽想的,竟然看上這麽一個兒媳婦。看到坐在一旁麵帶不讚同以及心疼神色的大兒媳婦。史氏不得不承認自已婆婆的眼光了。
這個張氏是個能生養,能持家的。三個孫子都被她教養的很好。瑚哥兒小小年紀就知道上進,去年跟著外祖家的表哥們竟然回了金陵考了童生,又考過了秀才。
雖然年次落在榜尾,但瑚哥兒今年才多大。才15歲。等上幾年再大一些,他們賈家也能出個探花。
而三孫子璉兒才十多歲,調皮搗蛋的,但自小就沒有生過病,身體好的很。雖然在功課上不足上麵的兩個哥哥,但他這個年紀,也不錯了。
史氏想到這裏,就不得不感歎一聲她的二孫子珠哥兒了。那孩子是個老實肯上進的,讀書也努力。可讀書的天份卻還沒有十歲的璉哥兒高。也不怪二兒子動不動就給他加功課了。
也許讀書真的是要看天賦的吧。才7歲的琮兒,看著竟然也是聰慧的。
“弟妹,珠哥兒還小,讀書的事情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張一馳方是長久。珠哥兒的身體可不能這麽苦熬下去了。這熬的可都是精血。這一夜夜的,我聽底下的人說,房裏竟是添了好幾回的燈油,他小小的人,哪能這般。”
“老大家的,你剛才說的是什麽?好幾回燈油?”史氏一聽,就是一怒。
他們家都是上好的燈油,一碟子燈油,都能使上一整個時辰了。珠哥房裏點的自然也是這個。這一個晚上添幾回燈油,天都要亮了。史氏能不急嗎?
王氏一聽,也是一怔,“...這事沒人告訴我。”自從珠兒過了七歲,就不住在梨香院了。
在張氏的安排下,瑚,珠,璉三兄弟都住到了賈母的前院。那裏前後排一共四套院子。三兄弟一人一個院子,占了三個院子,最外一套因著離賈母最遠卻是空著了。
至於今年剛滿七歲的賈琮,倒是還賴在史氏的院子裏呢。
張氏之所以不著急將小兒子移出來。一來便是大兒子今年十五了,這兩年正在給他相看人家,待到成了親,張氏便準備將瑚哥一家移到東邊那個小院去。這樣一來,靠近史氏的,屬於賈瑚的那個小院便給了賈琮居住。
雖然是四個大套院子,但最外邊的那個,在靠外了一些,張氏是無論如何都不會允許自己的小兒子住在那裏的。所以賈琮暫時便沒有移院子。
雖然第四個小院環境太靠外邊了,但是條件和之前的三個卻都是一樣的。隻是那畢竟是小兒子,一來年紀最小,二來淘起氣來,也是有的。一定沒注意再讓他跑了出去。可怎生是好?
說來在四個院子和賈母院子中間,便是被賈母親自命名的‘綺霞齋’。這是小哥兒幾個的書房。
至於元春,便留在了史氏的廂房中。估計這一留便要留到出嫁的日子了。
往常哥幾個先是到賈母那裏請安吃飯,然後再去書房讀書。待晚上晚膳後,賈珠穿過賈母後院的走廊回到梨香院,給自家父母請晚安。而賈瑚和賈璉剛是穿過賈母前院去正院榮禧堂給賈赦夫婦請安。
請了晚安後,再順著原來的路,回到賈母前院的套院裏休息。
但總的來說,賈珠住的地方卻是離賈政一房遠了。也因此賈珠的情況王氏知道的從來都是最晚的,或是幹脆不知道。
就好比張氏剛剛所說的換燈油一事,這樣的小事,王氏便是有心去問,估計侍候賈珠的人也會說,‘珠哥兒每每讀書到很晚’這樣籠統的話。
“啪”的一聲,史氏將手中的茶碗擲在地上,“你是死人嗎?沒人告訴你,你就不會多問問。你那嘴是幹什麽的。”史氏是真的生氣了,幸好發現的早,若是晚上一些時候,賈珠的身子估計都要熬壞了。
王氏一見史氏生氣,連忙自地上的小椅中滑跪在地上。口中卻說不出話來。(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