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字數:8463 加入書籤
第一百章
史氏讓唐朝提要求,唐朝想了想,還真的提了一個出來。她說,“老太太,還真的有一件事情,求您成全呢。”
“噢,是什麽事?”史氏很好奇唐朝究竟能提出什麽要求來。
“還不是鴛鴦。這丫頭也老大不小了,我想著等娘娘省親結束後,便給她定門親事。”鴛鴦的婚事,親生的老子娘早沒了。血緣最近的哥哥嫂嫂都在前幾年弄到金陵老宅看宅子去了。
其實能給鴛鴦的婚事作主的,並不包括唐朝的這個幹娘,而是隻有老太太這個主子了。當然若是老太太不管鴛鴦的事情,等到了年紀,就會被水氏按著府裏的規矩拉出去配個小廝,做個院裏的媳婦,繼續在府裏當家生子。
可有唐朝的麵子在那裏擺著,無論是水氏,還是張氏,都不會越過了她去。而老太太那裏,就算是有個什麽想法也會和唐朝說一聲。
唐朝是個心眼不大,小心思賊多的,她以前總是怕會有什麽變動,所以在一言一行中就帶出來了自己給鴛鴦找個好婆家的事情。
今天來一句,明來來兩句,明麵上是拿著自己的幹閨女打趣,其實也是用一種現代人常說的既定效果來讓大家看待這件事情。
長年累月的這麽說,包括老太太,張氏等人在內的一些賈家人都會下意識的認為唐朝是有資格全權決定鴛鴦的親事的。
這就好比,一句假話,一句口號說多了,聽多了。會被人當成真的一樣。很多不合常理的事情,做的多了,人就會覺得是理所當然的。
所以隻要時間長了,再不和情理的事情也會變成理所當然。
因此,此時聽到唐朝提起鴛鴦的婚事,史氏是一點也沒有反應過來鴛鴦是家生子這一事實真相。
鴛鴦聽到自家幹娘和老太太說話,先是說起了園子時,鴛鴦都震驚呆了,她是真的沒有想到自家幹娘還留了這麽一手。
怪不得剛才在房裏的時候,幹娘那麽有信心說是省親一定沒問題呢,原來她幹娘連省親的園子都提前蓋好了。這可真是不知道讓她說什麽好了。
等到鴛鴦在聽到幹娘請求老太太的內容時,眼睛都睜大了。她幹娘沒病糊塗吧。這麽一件小事,哪裏還需要用園子來換。
這麽大的一件事情,便是拿來給她爹疏通一下官路,估計都能夠升上六品的了。
唐朝是故意這麽做的和要求的,隻要她不傻,在在這件事上,這個時候她就不會提出實質的要求來。而且,她做的這一切,當初就沒想過要什麽。至於鴛鴦的賣身契,唐朝從來沒有放在心上。
“老太太快看,說到嫁人。這丫頭一點都不害臊。”不等史氏回答,唐朝便拿手指著史氏身後的鴛鴦笑。
鴛鴦一見幹娘又取笑她,紅了紅臉,一躲腳跑了。
史氏笑著搖了搖頭,還是個小丫頭呢。
“這個不算數。鴛鴦侍候了我這麽多年,樣樣妥帖。她的婚事,我自然不能虧待了她。”
“可是除了她,我們家也沒有什麽可求的呢。您老就幫到底,等到娘娘回來省親的時候,請求娘娘多多的誇她兩句,怎麽將她誇成花,怎麽來。有了這一回,就夠她受用一輩子的了呢。”被當今皇妃誇獎過的姑娘,那教養品德,一般人家也不敢輕易小瞧了去。等到將來,出門兒應酬,誰也不敢說鴛鴦出身不好,或者教養不好。
兩人又好說歹說,這此才算先這樣辦。隻是史氏心中卻是記下了欠唐朝一份人情。
“鴛鴦的婚事,你是有了打算?”長月累月的聽唐朝提起鴛鴦的婚事,到了今天,史氏終於想著問一問是不是以經有了眉目。
唐朝點頭,“說來也巧,我們家她二嬸,前些日子出門做客,到是尋摸到了個人家。回來跟我說了,我覺得也不錯。這陣子正讓我們家二叔和我們家老大觀察著呢。”
那戶人家也是京城的小官人家,姓韓。家裏與唐朝的家,隻有小半個時辰的馬車路程。又是家中獨子,隻有一個老父親。其母兩年前沒了。這會正守孝呢。
說親的是那位公子的親姑姑,當然了,那位太太隻知道是她們家有個閨女待字閨中,但並不知道是在榮國府裏當差的。所以這件事情,還有的磨呢。
好在唐朝提前做了準備。人家問起就直接說是在榮國府裏老太太的院子裏教養長大,跟她一樣久居榮國府。因著那府裏老太太舍不得,就暫時留在身邊了。雖然這話有些個不真不實,但至少也能幫著抬抬身價。
等到元春省親後,再讓人放出話來說是皇妃娘娘也稱讚好教養。想來身價上就不差什麽了。至於嫁妝,且不說唐朝給她準備的。就是鴛鴦自己的小金庫那也是滿滿當當的。等到成親的時候,府中各人及一些親近之人的添妝,想來也是不怕人說嘴嫌少的了。
唐朝本人是非常看好這門親事的。最重要的是上麵沒有婆婆,下麵沒有妯娌小姑。那家的哥兒現在也是個舉人了,等到守完孝就可以下考場試試金。而且公公還是個京城的小官。這樣的門第,其實是真的非常不錯的。
呃,唐朝想隻要看住了鴛鴦的親哥哥嫂嫂,就再也不怕什麽了。
兩人就此話題又說了兩句,剛剛跑出去的鴛鴦端著托盤又進來了。鴛鴦提醒了一下兩人時辰不早了,便催著兩人各自休息不提。
第二日,剛用過早膳,史氏便招集了家中老小。將園子的事情道了出來之後,便接過了賈珍這個賈氏宗族族長遞上來的五萬兩銀子,又讓賈政出了兩萬,賈珠兩口子一萬,寶玉和黛玉一萬外,又讓大房總共出兩萬。然後,她自己在從私房裏出了四萬兩白銀。足足湊夠了十五萬兩。
“不是說大太太最是疼愛娘娘的嗎?到了關鍵時候,竟然隻出了兩萬兩。以後誰在說這話,哼哼。”邢氏不滿她們二房出四萬,大房隻出兩萬的說法。雖然她也知道這是老太太偏心的決定。但她不能衝著老太太來表達心中的不滿,隻能朝著一直不怎麽搭理自己的張氏去了。
“把娘娘過繼給大房,你們出兩萬,大房出四萬。同意的話,正好珍哥兒也在。就一起辦了。”史氏現在一看到邢氏心裏就有氣,聽到邢氏這話,也沒好氣的回了一句。
老太太如此安排,也不過是想讓娘娘看在省親的份上照顧一下二房吧。算是心裏的疙瘩一時半會兒的結不開,也要盡力的去扭轉一番。可惜了她這份心塞,二房沒有一個人能理解。
賈政聽到史氏這麽說,連忙瞪了邢氏一眼,低頭不言語。
有個當宮妃的女兒,賈政一下子便感覺到了從前幾十年和現在個把月的區別。此時若是因為一點子銀錢將女兒過繼出去,那才是真的大腦進水了呢。
糊塗了幾十年的賈政,終於在這一刻及時的清醒了。
“這李嬤嬤怎麽不把園子都弄好了再送人。”被賈政瞪了一眼的邢氏,有些不高興的嘟囔了一句。恰好被張氏聽到。
人家好心好意解了府裏燃眉之急,竟然還有人不知足,也真是喂不飽的白眼狼了。
張氏似笑非笑地看了一眼賈政兩口子,這對夫妻的直白,也算是有始有終了。“老太太,現在園子有了,圖紙也看過了,其他的就隻是一些家具,布幔,古董擺件以及采買戲子和調.教下人了。”
其實,那園子還是有些地方需要改動的。隻是張氏等人都沒有提出來。一來現在已經入冬,本不是動土的好時間。二一來,若是要改動,那便要又多出一筆花銷。
現在的園子,其實也是能看的了。很不必再過多的投入。
史氏點頭,這話很是。“古董擺設,家俱這些挑那些好的買來。要精致一些的。娘娘自小便喜歡那些精致的小東西。布幔,就讓府裏的人現在就開始弄起來。府中各處的針線房,都可以把人手調出來。若是不夠,也可以去外麵或買或雇。下人嘛,倒無妨,咱們家正經有從宮裏出來的嬤嬤,讓她們幫忙調.教一番也使得。隻是這采買戲子的事?讓誰去比較好呢?”
園子是現成的,倒是省下老多的事情了。當下幾人便分了工,賈珠監工家俱的打造,賈璉南下采買小戲子,布幔等由水氏管著,而眾人的服裝首飾便都歸了鳳姐。
至於古董類的,張氏舉賢不避親的推舉了自家男人賈赦。
她相信自家男人的本事,那是一定不會買到假貨的。
史氏和眾人的想法,便是在年前將這些都辦完,然後在來年的正月十五上旨請元春回家省親。
李凝的嫁妝早就打好了,當初的家裏供的那木匠也讓唐朝舉薦給了榮國府。因為這會各家的娘娘都在選址,建園子。所以木匠及各項技人,都是閑著的。
所以,賈家很容易便找齊了人手,加班加點的幹了起來。
而這一切,元春在宮裏接見史氏和張氏的時候,便一一知道了。心中更加感激唐朝的用心。
“前陣子,族裏拿了五萬兩,老太太便讓家裏各處再籌集一些,她老人家拿了四萬,二房四萬,我們大房隻拿了兩萬。籌集了十五萬采購園子和省親的各項花費。臣婦細算了一下,十五萬是綽綽有餘的,便也沒再往裏麵添。
今天進宮來,你大伯和你兄弟又讓我拿了三萬兩銀票來。娘娘在宮裏,也是需要花銷的。總比把錢都扔進園子裏要強一些。您大伯也說了,您從小精貴著養大,宮裏花銷大,萬不可委屈了自己個兒。身子骨比什麽都重要。您好好的在宮裏,我們全家都能安心的在外麵。”張氏說完,便從袖兜裏拿出了一個小布袋子,打了開來,竟然都是小額的銀票。
“知道娘娘在宮裏事事都不那麽方便,臣婦便都換了散的帶進來。用起來也便宜。這是四萬七千兩銀票。那多出來的銀票是李凝她娘給您的,說是您莊子這些年的收益。她說原來不止這些,不過今年開春的時候,她又在南邊買了個大莊子,這才隻有這些了。她還說以後娘娘在宮外的收益,每年年底的時候,換了銀子給娘娘送進來。萬不會委屈了娘娘。”
唐朝一直記得原著中,動不動就會有個夏太監出宮來要錢。不管這錢是不是元春讓人來要的,唐朝相信,現在的榮國府也不是那麽好伸手的。更別提吝嗇成性的邢氏,以及燕過拔毛的鳳姐了。
求人不如求已,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因此,唐朝才會很是用心的經營元春留在外麵的嫁妝。將每年得來的銀錢,要麽收起來存著,要麽買地買鋪子,讓錢生錢。幾年下來,別的唐朝不敢說,但是加上今年她買的那個莊子,以後每年一萬兩的收入,卻是能夠保證的。
隻是也不知道元春明不明白自己的這一份用心。在唐朝的心裏,她不認為如果元春真的伸手了,時間一長,次數一多,會不會成為元春和張氏之間的矛盾,誰也不知道。
唐朝懂的不多,但她也知道宮妃是少不了娘家的支持的。而元春也離不開榮國府這幾個有出息的堂兄弟。兩者之間是相輔相乘的。
而她能做的,也隻有處理好這些小事了。
說來唐朝是張氏的親家,她閨女又是自己的兒媳婦。所以在這個時候,自然而然是會替唐朝說話的。
元春聽了張氏轉達的話,微微一笑,“那有什麽打緊的。我已經跟太後娘娘與皇上說過了,皇上同意本宮新年元宵節那天出宮省親。”
史氏和張氏一聽,便笑了。“娘娘,皇後娘娘那裏?”
元春麵上稍冷,眼中一抹不泄一閃而過,但張口說出來的話,卻仍是溫溫柔柔的,“進宮的這些日子,皇後娘娘與幾位娘娘都有些個水土不服。因此一直在靜養,宮中大小事情,依舊是太後娘娘與甄太貴妃在操持。”
史氏和張氏麵上一怔,立馬回過神,看著元春都有些擔心。
元春點了點頭,“老太太和伯母不必擔心。我自來本份,那些個事情卻是從來不沾的。”她一直知道她想要的是什麽,若不是真的出不了宮了,她也不會做這個淑妃。
說起淑妃這個名份,還是元春自己向當今天的太後求來的呢。她十幾歲便入宮侍候當今的太後娘娘,感覺自然是不一般的。
當初甄太貴妃為了咯應新皇和榮國府,便故意表現出與元春很是相投,然後建議太上皇將這位榮國府的嫡長女賜給新皇。
甄氏隻以為賈家與甄家是老親,卻不願意踏進皇位之爭幫她一把的中立派,卻不知道早在很多年前,張氏便悄悄地向越王殿下投了誠。
也因此,雖然出發點不是很好,但是元春得封妃位卻是並不如甄氏想的那麽不如人意。
隻是在封號上,有了一些爭議。
“奴婢姓賈,再好的封號加上姓,也都變成了反義。嗯,奴婢覺得,這些封號裏,也就隻有這個‘淑’字,前麵加上姓,還能說的過去。”元春這麽說的時候,太後和皇帝也是一陣好笑。
宮裏已經有一個‘真’太貴妃了,那再多個‘假’的又有什麽關係呢。
不過娘倆個想到現在還不是時機,等到徹底掌握了實權再好好地刺激一下太上皇和甄氏好了。
所以這個時候,包托元春在內的所有人,都不知道元春將來的貴妃之位是這麽來的。
話回當下,元春多年沒有見過家人了,所以這一次會麵,問了好多家裏人的事情,再聽說李凝定給了賈琮時,便搖頭笑道,“我還記得琮兒第一次見到凝姐時的樣子呢,琮兒張嘴便問我,‘大姐姐,哪裏來的大兔子’。”
史氏和張氏,連著元春宮裏的幾個心腹都笑了。
“怪不得,琮兒動不動的就說兔子不吃草,還專門往肉上盯,當時我還想著這孩子又是哪個筋不對了。原來是應在了這裏。”張氏想到她兒子這些年送給了李凝多少兔毛製品,就有些好笑。
“是呢,那時候凝姐退乳牙,琮兒還特意讓廚房蒸了一盤子胡蘿卜,非要喂凝姐,非說是嬤嬤說的,兔子就應該吃這個。最後還把凝姐弄哭了。那之後好久,凝姐看到蘿卜就一臉的委屈。”雖然已經過去了好久,但在元春的記憶裏,那些少女時代的回憶,還是那麽清晰。
“...這對小冤家,年紀大一些,也能讓人放些心。我的那兩個玉兒呦,年紀就是太小了。”史氏想到婚禮定在明年的賈琮和李凝,心裏倒是不擔心。但是想到寶玉和黛玉這對,就有些個無力。
“老太太不必如此憂心,他們還小呢。而且論是無寶玉和林妹妹都是個懂事的孩子。等過幾年大一些了,便會好了。”對於弟弟定下的這門親事,而且還早早就成了親的事情,元春心裏是有些個不是滋味的。但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她都是隻能看著的。不過聽到老太太這樣說,元春也非常懂事的說了些寬慰人心的話。
“我也是這樣想的。好在還有你大伯母在。平裏的教養,我也能放些心。而且林丫頭自小長在咱們家,脾氣秉性都是熟知的。連教養都是咱們家精心教養的。這一點,我倒也放心了。將來去了,也不用擔心這兩個玉兒了。”史氏有些感慨。
“瞧老太太說的什麽話,現在的日子越過越好。將來的好日子還長著呢。快別說這些了。”元春聽到老祖母如此言語,心下感傷,但也知道這皇宮不是能夠隨便的地方,連忙勸解,並又讓抱琴換了新茶來。
半晌,三人用過新茶及點心後,張氏才又提起了件事。
“...娘娘,每月二.六日便可以進宮。若不下次讓二太太也進宮見一見吧。不然於娘娘的名聲也有礙。”
張氏並不是多好心,隻是覺得這些事情她這個身份,總是要提一提的。之前宣旨的時候,便說家人女眷可以在二六日進宮相見。誰知隨後,元春宮裏的太監便傳話說,二太太操持家務,不克前來,隻請老太太和她進宮來。
元春嘟了下嘴,看著張氏有些撒嬌地道,“...那就再說吧。”(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