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恢複洛陽(六)

字數:3973   加入書籤

A+A-


    薑述對孫堅、曹操兩人重新剖析,認為曆史上曹操營救天子至許都之時,絕無取代漢室之心,隻是一心想要中興漢室。失勢的士人和獻帝身側的達官貴族相互勾結,想要東山再起,從曹操手中搶回權力,策劃了數次政變。曹操為了自保,讓自己的施政方策順利推行,不得不舉起屠刀清除異己。後來曹操重用寒門弟子,實乃無奈之舉,不是曹操不想重用士族而實是不敢為之。後來曹操根基牢固,聲望日高,打了許多勝仗,恢複了許多領土,把握朝政時間漸長,權勢逐漸穩固,出現非份之想則屬正常。史上曹操對待漢獻帝很好,三個女兒曹羨、曹華、曹節先後嫁給獻帝,無論財政如何緊張,獻帝用度從未發生短缺。廢漢立魏非曹操所為,而是曹操之子曹丕所為。曹操一生,應評為延續漢室之能臣。

    孫堅一生身經百戰,屢立戰功,雖然驕橫霸道,做了不少違製之事,但從未有謀逆之心,甚至沒有割據的念頭。《三國誌》評價孫堅:勇摯剛毅,孤微發跡,導溫戮卓,山陵杜塞,有忠壯之烈。孫堅一生最大的錯誤,就是偷匿玉璽,玉璽對於孫堅後代影響很大,後人以為天授玉璽乃是天意,因此產生謀奪天下的想法,孫策受此鞭策,銳意上進,曆經百戰,最終打下江東基業。又厚又黑的孫權將江東基業發揚光大,建朝東吳,成為漢未鼎足之一。

    再說公孫瓚此人,史書對公孫瓚評價不高,《三國誌》評:瓚遂驕矜,記過忘善,多所賊害。又評:瓚,文武才力足恃,雖有小惡,固宜容忍。薑述受《三國演義》影響,初期對公孫瓚印象不佳,後來程立來信舉薦,言:公孫瓚善武事,慷慨大氣,能得軍心,為不可多得之將才。嚐從數十騎出行塞,擊鮮卑數百騎,致鮮卑畏懼,不敢入塞為禍。薑述使人調查公孫瓚所作所為,認定此人是典型的民族主義者,內戰外行,外戰內行,究其原因為政治敏感性太差,以應對邊事諸蠻之法對付國內對手,不考慮國內政治方麵因素,因此內戰失誤頻繁導致敗亡。

    公孫瓚此次討伐董卓,其部多為騎兵,逢戰必向前,士兵驍勇善戰,將校指揮得力,屢立戰功。公孫瓚此時私心不重,與《三國演義》所載其橫征暴斂、貪圖財貨完全不同。

    孫堅、公孫瓚與薑述相處日久,見薑述禦下有道,思慮細致,注重民生,撫恤士卒,皆是發自內心的敬重。薑述與孫堅、公孫瓚把酒論事,兩將皆以霍驃騎為偶像,希望未來統兵征服蠻夷,以武功流芳千古。

    薑述見兩將乃可用之才,用心刻意交納,表奏孫堅、公孫瓚入朝為將,孫堅、公孫瓚欣然聽命。薑述自不會因為兩將相投,主動放棄荊南重鎮長沙和公孫瓚老巢右北平,封孫堅之弟孫靜為長沙太守,遷徐晃為護烏恒將軍,分兵於右北平屯兵。

    連續用兵數月,又廣濟流民,即使青州大治,財政亦是捉襟見肘,聽聞曹操護送劉協抵達長安,薑述逐退兵返回洛陽。命黃忠、張牛角統領本部兵馬,於潼關左近要害屯兵,防備董卓舊部反撲。

    薑述回到洛陽,調任賈詡司隸校尉,張昭為冀州刺史,荀為青州刺史,張為兗州刺史。同時大量起用親隨,任命闞澤為河南尹,伊籍為河東太守,嚴峻為平陽太守、薛綜為河內太守、呂範為弘農太守。

    諸臣見薑述大量啟用親信,皆有微辭,薑述聞之,並不以為意,言:“本侯用人不避親,若不能勝任,自會去其職,使幹才以代。”

    薑述很有自信,源於諸人皆是曆史名人,後來皆為三國高官,都是很有能力的幹才。諸人果然不負其望,名聲雖然不顯,但確是治政之才,眾人齊心協力,司隸迅速安定下來。

    接著,薑述又任命徐盛、朱桓擔任張牛角副將,賀齊、董襲擔任官亥副將。張牛角、官亥等黃巾舊將初時皆有疑心,以為薑述欲分其兵權。張寧為釋眾將之疑,私召張牛角、官亥等眾,道:“徐盛四將資曆甚淺,在軍中又無根基,如何搶奪兵權?四將皆精通謀略,此夫君彌補你等智謀不足爾。”

    薑述所轄兵馬甚眾,軍中主要有五大派係,一是青州派,是薑述的嫡係部隊,將領皆是薑家族人或跟隨多年的心腹親信,對薑述忠心耿耿。二是冀州派,這是張角留給薑述的遺產,因有張角遺命和張寧的關係,對薑述也十分忠心。三是洛陽派,以何苗為首,部下皆為征召羌族、黃巾的老卒,實力不下於冀州派,忠於何後。四是並州係,以呂布為首,兵力雖然不多,但多是驍勇善戰的百戰精騎,戰鬥力非常強悍。五是涼州係,以樊稠、張濟、徐榮三將為首,兵力與並州係相仿,與並州係共同進退。其餘如黃忠為首的原太子係,新投靠的孫堅和公孫瓚兩部,實力相對較弱。

    各大派係戰鬥力皆不弱,主將都是身經百戰之輩,若是各係齊心協力,實力足可橫掃天下。但是諸係之間關係複雜,如冀州係與洛陽係,往昔苦戰數年,仇恨甚深,彼此很難融合;涼州係與洛陽係更有不可調解的矛盾,董卓與何家有殺兄之仇,樊稠、張濟、徐榮雖未親身參與,但何苗對涼州係舊恨難消,涼州係將領對洛陽係戒備心理同樣很重。

    矛盾點集中在洛陽係身上,但是洛陽係首領何苗是何後嫡兄,若是奪了何苗兵權,洛陽係定會反彈,從而影響整體局勢。薑述苦思未得妙計,正逢賈詡來京報到,薑述說起此事,賈詡道:“何家雖為外戚,十餘年風光無限,但隻是新貴,比起世家大族還是底蘊不足。何苗部下多是征羌之京兵,隻因職責所在聽命何苗,若論軍中影響力,皇甫規遠在何苗之上。提拔皇甫健、皇甫伸兩將,可分何苗之權,又不會出現動蕩。然後授予何苗清貴之職,把何家嫡係將校打散分至各軍,同時推行新政,其軍立可瓦解。呂布、樊稠、張濟、徐榮等將皆非智將,合軍沿用青州軍製,久之可收兵丁之心。不斷組建新軍,從各軍挑選精銳,使心腹將校統領。新軍益多,彼軍越弱,久後可製也。”

    賈詡之策雖緩,但皆在掌控之中,有利於平穩過渡,避免局勢失控。此事有了應對之策,又說起迎接帝後進京一事,賈詡建言道:“聽聞二夫人已經生產,可托言為新皇之子,下詔封為太子。嫁禍長安行刺致新皇身亡,隻須新皇遺詔太子繼位、主公輔政,長公子便可順勢登基,主公主政也名正言順。何後一介女流,馬後影響全無,隻須控製內宮,大事可成。即便事情泄露,隻憑何苗之流,斷不能翻起什麽風浪。”

    賈詡此計委實毒辣,不動聲色間奪取大漢四百年基業,薑述權衡利弊,斟酌良久,道:“數年間風雲變幻,由東萊一郡直至今日恢複京城,地盤猛然增大,勢力擴張太快,但基礎過於羸弱,不敢行凶險之計。文和之計大妙,然其中環節還須斟酌,何後、馬後皆女流之輩,隻須曉之以理,八成能與我們達成一致意見。至於朝堂政事,可讓兩後垂簾聽政,合朝文武多是親信心腹,怎能左右不了朝堂局勢?”

    賈詡考慮半晌,道:“若行垂簾聽政之舉,兩後話語權大增,若是結連外臣,勢力大增,或會禍起蕭牆。”

    薑述點頭道:“此事不可不防,我會加強宮內宮外監控力度。那批舊官多有德高望重之輩,用之掣肘,不用恐人非議,文和有何妙計?”

    賈詡笑道:“舊官依附亂黨,皆屬偽官,理應以謀逆罪論罪。新皇登基可以****為民,擇其賢能重新授職即可。”

    薑述喜道:“文和實我臂膀,讓我茅塞頓開。”

    史阿、薑信離開洛陽時間不長,各自聯絡舊部,兩套情報體係很快搭建起來,各種消息源源不斷地傳到大將軍府。賈詡根據這些情報,肅清不安定因素,又族滅數名暗通長安的舊官,蠢蠢欲動的數股勢力不敢輕易動作,京城迅速恢複平靜。

    史阿為首的情報體係已經浮出水麵,文武多有知悉內情者,薑述索性設立情報司。薑信掌控的情報係統十分隱密,隻有少數心腹知情,薑述專設一個秘密機構管理,取名神鳥。賈詡是掌管情報的合適人選,但其身居要職,事務繁多,無暇分出太多精力。薑述見步練師行事慎密,處事果斷,與她談起相關事宜,領悟能力極強,遂讓步練師為主,史阿為副,掌管情報司。甄薑精明能幹,甄家各州皆有不少商鋪,經營多年,人脈底蘊很深,遂讓甄薑為主,薑信為副,掌管神鳥機構。

    董太後被俘以後,因其身份高貴,眾人皆不敢處理,薑述最後決定暫時軟禁在後宮。如何處置董太後,薑述也是左右為難。董太後與何後有深仇大恨,是導致靈帝、何進、劉辯身亡的幕後黑手,若是處置過輕,何家和太子係定會不依不饒。但是董太後是靈帝生母,是大漢正統太後,若是處置不當,不僅會引起民間非議,還可能導致部分皇親貴族和地方大員倒戈。(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