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1章 世家小動作不斷!

字數:3889   加入書籤

A+A-


    要說鄭金、盧揚、李泊這三位老人,都是博學之人,治學為官態度很端正,但是三人有個共同的特點,思想保守頑固,與國學弟子相互看不順眼。薑述對這三個老頑固也不爽,但是考慮到麵上的平衡,也沒有做很大改變,隻是在太史這個部門,又加了一個治曆丞,委任一名國學弟子出身的官員擔任,分管曆法、星曆、望氣等事情。後來又規定治曆丞的人財物獨立,實際上變相地將這些部門從太史剝離出來。這樣太史就顯得很尷尬,太史令和太史丞實際掌管的部門隻剩下掌故。

    所以掌故,顧名思義就是掌管已經過去的事情,實際上就是現在的檔案館。尋常人認為檔案館實際意義不大,其實不然,無論那朝那代都十分重視檔案工作。譬如要想實施一項新政,判斷實施效果好壞就要有個對比,這個對比自然要參照以前的數據,這些數據從何處來?當然要從掌故這裏查閱。

    薑述當朝時,實施新法如春雨潤地,節奏快幅度小,從上到下感覺變化不大,但是新政在眾人不知不覺中悄然實施下去。再說薑述是立國天子,威望很重,又善於協調各方麵的關係,所以鄭金這些老頑固都聽話得很。

    自從換上薑靖監國,大刀闊斧,與薑述行事完全是兩個路子,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盧家、鄭家這些超級世家對薑靖是又恨又怕。鄭金這些老頑固,對薑靖也不爽,原因不是薑靖不夠勤政,或有什麽惡習,而是薑靖的出身有問題。鄭金他們看來,薑靖的外祖父張角,是舊朝頭號叛逆,是天下世家的公敵,現在薑靖當太子,無論從那個方麵都講不過去。

    但是鄭金這些人很聰明,心裏雖有意見,但是知道時機不對,隻是讓掌故屬下書吏盡可能多地記錄薑靖及其心腹日常事務,為薑靖積攢罪證,以期薑述還朝後將他掀下台去。

    黃猛出逃,盧毓身為黃猛的嶽父和同盟者,自然不會坐視。薑靖是個狠絕的人,數日內連番動作,修改法令,公布通緝名單,又在《大齊日報》上連續做宣傳攻勢,盧毓知曉在這個時候,誰若出頭,必定會被薑靖毫不客氣地打翻在地。盧毓是個有心智的人,沒有在這個時候出頭,在災情平複,薑靖剛閑下來的時候,適時地造訪盧揚,隻是點撥數句,盧揚就心領神會。

    次日朝會上,盧揚上了奏折,聲稱要為薑述修史。薑述做為前無古人後無追者的人物,修史原本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鬥爭經驗豐富的薑靖,卻知道這裏麵不會這樣簡單,沒有理睬,道:“父皇年輕力壯,此時修得什麽史?這事等父皇回來親政以後再說。”

    盧揚並不氣餒,回去以後,會合鄭金、李泊商議,共同用太史衙門的名義,以正式的公文行文,上報給了太常諸葛玄。諸葛玄是個明白人,知曉薑靖當殿否定過,背後定有深層次的原因,壓在手中並不上報。鄭金、盧揚等人卻不肯罷休,每日都詢問此來事進展情況,諸葛玄被他們纏得沒有辦法,就將此事報到亞相荀彧手中。

    給薑述立傳是件大事,若由薑靖信得過的人主持,不是太大的事情,但因這件事情是太史衙門提出,若是欽點別人主持此事,就顯得說不過去。如果讓太史衙門這幾個老頑固負責,說不定會出什麽妖蛾子,深知文化輿論重視性的薑靖,肯定不會如這些老頑固的願。

    荀彧是薑靖的嶽父,也是薑靖深為信賴的重臣,看完這份奏折,就在上麵批了幾句,呈報到薑靖手中。薑靖拿著這份公文,再看荀彧的旁注,不由長籲一口氣,將此事批給荀攸領銜辦理。

    荀攸同樣是薑靖的心腹,也是一位心思深沉的智者,接到這個任務,靜坐想了半日,來到宮中,求見蔡琰,想讓蔡琰執筆寫薑述傳的初稿。這件事情傳到宮外,盧揚等人頓時傻了,若是薑靖安排他人寫這份傳記,太史衙門的這幾人都會挑出刺來,偏偏蔡琰寫這份傳記,盧揚等人卻挑不出任何刺。

    太常雖是九卿之首,但隻掌宗廟事,不直接管理行政事務,太史是太常最主要的部門,人員編製很多,其中以掌故這個部門人員最多。掌故類似現今的國家檔案館,其中還有一項職責就是錄事,除了軍政兩衙的重要事務,還要為皇帝、太子及主要後妃編寫起居注,就是皇帝等人每日日程安排,說的話辦的事,甚至連臨幸之事也要記錄明白。

    薑靖初立朝時,身邊總會有一名輪值錄事跟隨左右,薑述的一言一行皆記錄得十分詳細。這種沒有任何私密的日子,薑述很不習慣,就以保密為由,由女衛接掌這份工作。女衛的主要任務是安全保衛,文筆好的不是太多,接管這項任務以後,經常出現疏失,文筆也不行,這讓太史衙門的老頑固們十分不滿。後來反映到薑述這裏,薑述想了一招,在太史衙門設了一個內宮錄事部門,由蔡琰負責,記錄皇帝、太後、皇後、嬪妃、皇子公主的起居注。蔡琰是才女,不僅自身文筆好,身邊的女官丫環也有幾位才人,從女衛手中接過這項執事,幹得井井有條,記錄之詳細,文字之精辟,讓太史的老夫子們都無話可說。與以前錄事記事不同的是,以前錄事記錄諸事,當天帶回掌故存檔,蔡琰領銜記錄的起居注,每月歸檔一次,而且歸案前需交薑述審閱,若有涉及保密事宜的,就歸在宮內密檔中。如此既讓太史的老頑固們無話可說,又能保證宮中秘事傳不出去。

    蔡琰編起居注是薑述時定下的規矩,薑靖監國自然不便更改,按照慣例,每月親自審閱一下,定一下需要歸於密檔的資料。薑述傳記雖是太史衙門提議,但由蔡琰執筆,實是最合適不過的人選。蔡琰與薑述算是青梅竹馬,未婚前就是師兄妹,對薑述生平熟悉異常,近十餘年負責宮內起居注,她領銜擔當此任,合朝文武無人提出異議。

    依照荀攸最初思路,蔡琰執筆薑述傳記的初稿,肯定對皇家有利,即使薑靖包括張寧也是這樣認為,但偏偏這件事情又生出波折。

    盧毓不是尋常人,荀攸尋出破解之策以後,迅速想到應對方案,當天就去拜訪已經賦閑在家的蔡邕。蔡邕是與鄭玄、胡昭等人齊名的大師級人物,身份十分特殊,他不僅是薑述的嶽父,蔡琰的父親,還是薑述正兒八經拜的老師。但是蔡邕出身中小世家,想法比較頑固保守,在某些事情的看法上,與行事溫和的薑述就不一致,跟做事相對偏激的薑靖更不對付,與盧毓這些世家大族代表卻有不少共同語言。

    盧毓與蔡邕見麵,當下開門見山,將個人對薑述的功過評述一一道來,盧毓此行有備而來,所言正中蔡邕胃口,蔡邕當下拍手稱絕。盧毓最後說道:“陛下豐功偉績,無謂是誰治史,都不敢輕貶一言。但是人無完人,陛下此生也有瑕疵之處,如今娘娘治傳,若皆是讚美之言,就失了史官治史真誠之要。伯喈公若有暇,可以進宮多溝通,畢竟這是流湧千古之大作,勿讓後人非議。”

    若說蔡邕這人,人品才學世人稱道,因是舊學名士,思想偏於保守,對新政尤其對打壓世家之事看不慣,這次受了盧毓挑唆,隔三岔五就去宮中,與蔡琰討論這篇傳記。

    蔡琰此人也是才女,學識方麵平生最服兩人,一是夫君薑述,二是父親蔡邕。她自嫁進宮中,主要負責蒙園教育,對外界政治鬥爭很少過問,起居注名義上由她負責,實際上是由薑述欽點的數位女官具體起草。蔡琰受父親影響,編寫薑述傳記費了不少心思,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將薑述平生功績一一述來,但在點評上卻有些傾向蔡邕的觀點。

    薑靖讀完這份初稿,不由傻了眼皮,事實論述清楚,文筆十分流暢,可是評論卻似為世家人喊冤。若是別人所寫,薑靖大不了尋些不是,讓他重新撰寫,可是蔡琰是父皇的後妃,在後宮名分排在前列,很有影響力,而是脾氣很倔強,若是處理不好,將會憑空生出風波。

    就在薑靖心思對策之時,這篇文章已經傳出宮外,以盧毓、李勝為首的世家子弟紛紛稱好,影響越來越大,就是大齊報出文辟謠,效果也不是很好。

    薑靖這時才琢磨出味道,原來自盧揚上表奏請為薑靖立傳,背後就隱藏著陰謀,不一小心陷入其中,現在左右為難,無論如何處理都是一件棘手的事情。

    所謂旁觀者清,太後聽說這件事,在薑靖請安時,提點道:“你蔡姨娘寫的是傳記初稿,隻須將記事與評論分開就是。記事可以在日報上刊載,評論則有百家之言,你姨娘寫的是一評,可以有無數評,你母後可以評,你也可以評,文和公、文若公都可以評。隻要大齊日報在手,還需要顧忌這篇文章嗎?”(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