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咱不賣報 咱賣散紙

字數:4267   加入書籤

A+A-


    高道乾帶著董歆在他的書局前後一頓好轉,足足有小半個時辰,這才和董歆回到客廳裏坐下。

    剛一坐下,董歆忽然又起身回到他的房間,一會功夫抱過來一摞賬本,先是一本一本翻看賬目向高道乾報告書齋所剩木料、雕版、紙張數量,成書種類數目等一幹財物情況,接著又介紹書齋原東主給這些人的工錢。

    對於董歆向他介紹書局人員的待遇,高道乾並不反感,畢竟這些人在書局做工所為的就是這份工錢。高道乾也很想盡快知道這些人以往的待遇,他也好及早安撫這些人。

    按照董歆所說,三個雕工中,專管雕刻繪畫的老何每月十五貫,另兩個專管刻字的張、李二人,每人十貫,夥計五貫,他自己每月二十貫。

    雖然高道乾初來乍到,可按照高道乾前世對這南宋的了解,這樣的工錢應該不低。這時節,臨安最低的收入標準應該在每日一百文左右,比如就有記載,在菜市橋下給人殺雞的,一天就能賺百文,而且還是隻管宰殺,不管洗退毛。收入高的要數禁軍,南宋雖然依然重文抑武,可因為要經常打仗,武人的地位要比北宋時高了許多,因此這禁軍的待遇也自然水漲船高,這時禁軍每人月例錢是十五貫。

    高道乾要來畫工老何和張李兩人的雕版觀看,兩個雕工的雕版字跡筆畫還算工整,也中規中矩,不過倒也並不如何出奇,倒是那老何畫風古樸精妙,很有他前世看過的《三國演義》連環畫的畫風,直看的高道乾連聲讚歎,當即告訴董歆,從本月起,張、李兩個雕工月例改為十二貫,老何月例增為二十貫,董歆二十五貫。

    加了月例錢,按理董歆應該高興才是,可董歆卻苦笑著勸阻起高道乾。

    “大郎,咱這書齋生意不好,此時最應先思謀此事,工錢的事還是暫緩為好。”

    高道乾自然明白董歆的心思,不想在這個問題上和董歆多糾纏,隻是把手上的那本在《智妙齋》買來的《論語》翻開,指著一處讓董歆觀看,初時董歆沒看分明,隻看見一行字中有一個字是反轉過來的。

    董歆苦笑著說道:“這《智妙齋》如此低價出售書籍,想來這利潤也是不好,雇來的雕工竟然如此拙劣,把字都刻反,必是智妙齋舍不得這一塊雕版,沒有重新刻過就胡亂印上出售。”

    高道乾搖搖頭:“雕工就是手藝再差,也斷不會把字刻反,而且還是僅僅刻反一個字。”

    見董歆還不甚明白,高道乾又指著那刻反的字給董歆看:“你再仔細觀看。”

    又看了片刻,董歆猛然一驚,臉上頓時變色,急聲說道:“大郎,你是說這《智妙齋》他們用的是活字印刷?”

    不待高道乾回答,董歆又自言自語地說著:“對,他們用的就是活字印刷,否則這刻板一項就耗費極大,他們這書價斷是降不下來。可聽人說,這活字印刷雖然差不多百年前是淮南路畢昇所創,隻是活字印刷一向沒有流傳開來,無人曉得技藝,這百年來咱大宋依舊還是雕版印製,他又從哪裏得來此術?”

    對於這被後世譽為中華四大發明的活字印刷術,為什麽一直沒有在宋代推廣開來,以至於流傳後世的南宋書籍文獻差不多都是雕版印刷,高道乾也是百思不得其解,他大致推測,這應該是作為獨家不傳之秘,或者是畢昇發明的這活字印刷還有什麽缺點,比如泥活字易碎易裂不易保存使用,才沒有流傳開來。後世的活字印刷,還是經過別人工藝改良過的。

    對於這些猜測,高道乾不願多想,他要印刷報紙,就必須要使用活字印刷,對於時限性強的報紙來說,用雕版印刷是絕對來不及的,隻有活字印刷才能辦報。

    “活字印刷術我懂,咱們書局日後也是用活字印刷。”

    見高道乾說他懂得活字印刷,董歆初時一喜,接著又臉含憂色:“大郎懂得這活字印刷自是大好,隻是若《智妙齋》再降價,咱們又如何應對?”

    “這好辦。”

    高道乾淡然一笑說道:“咱們要印書就印他們沒有的。而且,暫時我還不想馬上印書,咱們先印報。”

    “印報。”

    高道乾的話又讓董歆吃了一驚:“大郎,這小報萬一被人告發,可是要吃官司。再說,這小報一日也賣不出幾份,雇人抄寫也就罷了,用這活字印刷。。。。。。”

    董歆後半句沒說出來,不過高道乾猜得出董歆的後半句話,應該就是殺雞用牛刀的意思。

    其實,今天在禦街上高道乾就見過兜售小報的販子,高道乾也並沒見有人管,問過董歆才知道,雖然朝廷禁止小報,可官府並不嚴管,隻要沒人告發,都是視而不見,甚至高道乾就見到有差役在買那小報,每份五文,隻有一張,版麵也隻是後世四張四開打印紙那麽大的單麵書寫。

    高道乾笑著搖頭:“董大哥放心,咱這小報隻刊載詩詞、文章,百工技藝,還有平話,和刊載野文秘史、甚至憑空杜撰的尋常小報絕不相同,再有就是咱們這報紙不叫小報,咱改個名字。”

    高道乾想了想說道:“咱這小報,要定期出售,每隔三日出版一期,要擴大版麵,每份要大開張雙麵印刷,初期八個版麵,也就是兩個大開張,中間不裝訂,是分散的,所以嘛,咱們就把它叫做散紙。”

    接著高道乾又把版麵設計的設想,一一告訴董歆。

    按照高道乾的設想,報頭就叫“大宋文萃”,他自任主編,頭幾期都有他來書寫文章,編輯每版內容,日後再逐漸交給董歆負責。

    八個版麵分別是名篇鑒賞,刊載曆代名篇佳作,當然也包括本朝優秀詩詞文章,不過本朝的都要是作者已故去的,隻設一個版麵;今人佳作,專司刊載今世名篇,詩詞、散文都可,也是隻有一個版麵;坐而論道,專司刊載學術文章,設三個版麵;百工技藝,則是刊載曆代各行先進技藝,設一個版麵;平話連載,內容就不消說了,自是後世那樣小說連載的樣式,設兩個版麵;

    頭幾期要刊上約稿說明,作者投稿一旦被選中刊載要給稿酬,詩詞一首五百文到一貫,散文和經學文章還有平話,每千字是五百文至一貫,名人佳作可酌情增高。至於百工技藝,隻要確是對當今百工技藝有所提高發展的,都要給予重獎,獎金數額二十貫至一百貫,甚至重大發明還可更高。

    高道乾所說,董歆初時還有些疑惑,待到高道乾逐一解說後,董歆不由大喜,這樣的小報,不對,應該叫散紙刊載的文章典籍隻要挑選得當,一經發行必然會大受歡迎。

    隻是要給稿酬,這讓董歆還有些糊塗。

    在大宋,甚至在曆朝曆代,想要刊印書籍,刊印者都要自掏腰包委托書局書齋來做,售賣還要再給書局書齋抽頭,到了高道乾這裏怎還要給對方錢財。如此一來,這售賣散紙所得,豈不都要給了別人?

    更何況,這散紙刊載哪個人的詩詞文章,那是給對方揚名的好事情,怎還要給他錢財?

    更讓董歆不解的是,這百工技藝創新、改進、發明,又跟他們辦這書局有何關係?為什麽還要自掏腰包給這些毫不相幹的事情出錢?

    對於董歆的疑惑,高道乾想要解說清楚,可想了一會又覺得一時無法說清,想要告訴董歆他日後還要刊登廣告,也是覺得如此一樣和董歆說不清楚,無奈隻好作罷,隻是告訴董歆,先按著他所說的準備一應事務。最主要的,就是要董歆把自家書局庫房裏瘦金體刻的雕版都取出來,再去其它書局收購廢版或者棄置不用的雕版,字體也是隻要瘦金體的。然後要把這些帶字的雕版刻成散字,在一個個磨光交給他。

    交代完這一切,又給了董歆二百貫,就由董歆全權辦理一應事務。

    看著董歆還有些疑慮,高道乾隻好詢問,董歆吞吞吐吐半晌,高道乾才聽明白,原來是董歆還是擔心高道乾設置這許多版麵文章是否足夠精彩。

    高道乾也不多說,隻是從懷裏掏出他寫的《三國演義》書稿遞給董歆。

    董歆得知是高道乾所寫,立刻認真觀看起來,隻是不看則罷,這一看頓時讓董歆連聲讚歎不已,以至於翻來覆去連看幾遍仍然愛不釋手。直到高道乾告訴他還要采買一百斤黑鉛和五十斤白錫,董歆才戀戀不舍地放下書稿。(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