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糧價上漲

字數:4589   加入書籤

A+A-


    午後四點多,陽光依然很強烈,因為這個時候還是哺食時候,關市上的人流並對其來的時候少了一些,還在關市上行走的人們,更多的是那些還要為生計奔波討生活的販夫走卒一類的人,就是坐在藍老頭天然居前麵席棚裏,還有那些進進出出的,在等活計或者歇腳的也差不多都是此類人。

    劉整和藍軒還有鄭家兄弟,吃飽喝足已經先一步離開天然居,高道乾在酒樓門口石階上,接過巧兒姐遞過來的兩個滲著油的麻紙包,那裏麵是兩隻烤鴨,是留給高道乾晚上吃的。這些時日,高道乾每天都會有這個待遇。

    和笑顏如花的巧兒姐道了別,高道乾悠閑地順著甬道走上關市街道,每天這個時候他都要如此開始他晚上的工作。

    “災民們還在陸續過來,估計現在在路上的,差不多要有數萬人,賑濟的事情拖得越久,來臨安的災民就會越多。。。。。。孟珙。。。。。。文萃書局。。。。。。”

    在經過席棚角落時,嘈雜的叫賣聲和食客的粗俗說笑聲中,一陣細聲低語斷斷續續傳入高道乾耳中,頓時引起了高道乾的注意。高道乾尋聲看過去,細語聲卻是從棚角一張兩個人的桌麵傳出的。一個短衣打扮,容貌粗豪鏢師一樣的人正和他來時看到過的那個青綢襦衣商人在交談,兩人都互相把頭探向對方,低聲細語交談著,桌子上還放著一個包裹,看那包裹形狀,裏麵應該是一口腰刀一類的兵器。

    高道乾放慢腳步,雖然漫不經心地走過,可一雙耳朵卻緊張地從席棚裏嘈雜的談笑聲中努力分辨著兩人的聲音,隻不過兩人很小心,交談聲音極為細小,高道乾全神傾聽,也隻是斷續間聽清了幾個字。

    “。。。。。。活字。。。。。。糧食。。。。。。”

    商人和鏢師一類人物坐在一處,倒也沒有什麽大問題,甚至提到災民和孟珙也都沒有什麽不正常的,畢竟商人就需要耳目廣泛,消息靈通,這樣也才能把握住商機,既然他們提到了糧食,這個商人就很可能是個糧商,如果是這樣,那就更沒什麽問題,災民湧來,糧價就要多少有些變動,先知先覺的糧商們借此發筆小財也很正常,隻是兩人說起他的書局還有活字,這就有些不正常了。

    雖然感覺這兩人很不正常,可高道乾也不好停留細聽,這樣引起兩人注意,高道乾依舊拐向餘杭門方向,隻是並沒走遠,高道乾在關市街上走十幾步,變穿過街道來到另一邊一個賣折扇的小販邊上,一邊拿起一把竹骨折扇把玩,詢著價,一邊莫不經心地把眼看向席棚裏的那兩人。

    這折扇做工倒是很精致,隻是扇麵上沒有任何圖案,高道乾掏出十二文錢買了扇子,正想著到附近哪家店中觀察不會引起這兩人注意,劉奕急匆匆走過來,一眼看到高道乾,忙疾步來到高道乾身前。

    “大郎,米店的米都漲價了,原本一石米兩貫五百文,現在已經是兩貫八百文了。”

    米價漲跌,原本也算不得什麽大事,隻不過這個時節,正是夏糧未收的季節,現在除了相距遙遠的廣南東西兩路那裏已經收了夏糧,其它各路裏,都是在吃去年的存糧,又正趕上福建路雖說是泉州府水災最重,其實整個福建路也都遭了水災,今年夏糧一定要比往年偏少,此時糧價上漲可有些不妥。

    抱著一絲僥幸,高道乾問劉奕:“是所有的米店都漲價了?”

    “原本我也以為隻是個別店家漲價,可派出去的小廝們都傳回消息,城裏城外的米店都漲價了,而且這麽大的漲幅,那是一定要有行會首肯的,自然是這臨安內外的米店統一漲的價。”

    這個時候,臨安的各行各業都有行會,類似於後世的商會,負責協調價格,以免在同行業產生惡性競爭,行會的首腦人物稱為會首。

    去泉州救災賑濟的事情,還要等孟珙和皇上說了才成,可現在陸續來到臨安的災民可是現在就到了,真要有剛才那兩人所說的數萬人,甚至可能是十數萬,憑空多出幾百文的糧價,那可就是一筆大數目。

    “兄長,咱們這次買的數目很大,完全可以不在米店購買,這北關市上就有大宗糧米經銷,為何不在這關市上購買?”

    劉奕苦笑著一攤手:“大郎,怎會不在這買,我也是剛剛問過,這關市上糧商的存糧,兩日前就被這臨安城眾多米店都購走了,現在糧商們也都知道福建路遭水災的事情,他們也都還在觀望,不肯現在就把外麵的糧米運過來呢。”

    劉奕探口氣,恨恨地說道:“商人逐利,曆代使然。。。。。。”

    劉奕說了一半,想起高道乾現在其實也是商人,後麵的話沒有說出口。

    “大郎,其實若是大批災民過來,官府也會管的,常平倉李可是有許多糧食的,一定可以保證不餓死人。”

    所謂常平倉,早在漢代就已有之,主要是官府作為平抑糧價的存糧。到了宋代,常平倉已經發展得十分完善,不僅依然有平抑糧價的職能,還有半糴糶、半斂散的性子,也就是說在春種前可以借給貧困農戶,待秋後新糧下來再歸還。臨安城餘杭門裏就是常平倉。在朝廷裏,常平倉一類事情主管衙門是三省六部裏的戶部右曹管,地方上具體管理則是各路提舉常平茶鹽司。

    對於是否隻是商人才逐利這個問題,高道乾不想和劉奕多費唇舌,現在最關鍵的事情其實很簡單,就是要馬上在手裏要有糧食,否則短期來看,馬上就要有災民過來,這些人就要有吃的,否則就容易鬧事,雖說朝廷絕不會不管,可他要賑濟災民的事情估計孟珙已經在進宮奏報時和當今皇帝說起過,到那時他沒有糧食賑濟災民,反倒要官府開常平倉,那就有些開玩笑了。

    “兄長,你不是說過,這關市上就有一家米店要出售嗎,說是店主準備做出海的生意,現在是否有人接手?”

    “沒有,你要把那家米店兌過來?”劉奕有些吃驚,見高道乾點點頭,想要勸阻最後還是沒說出口。

    劉奕想了想有些遲疑地說道:“那家店當時開價六百貫,那時已經出清了店裏的米糧,今日我去他家得知,這兩日他店中也購進了大批的米糧,看樣子也是準備賺些黑心錢呢,咱們現在若是兌店,也不知他是否肯賣。”

    高道乾揮揮手:“兄長,糧價上漲隻是一時的,總不會長久下去,他既然要做出海生意,會需要很大資金,恐怕也是不願在等,這樣,兄長現在就過去找那店家兌店,連他店中的米糧咱們也都兌過來,糧價就按現在的市價,這樣即便大批災民馬上過來,咱們也有糧米可用。”

    “還有,你在順便打聽一下,這糧米漲價是何人傳遞的消息。”

    劉奕想了想點頭答應下來,和高道乾簡單商議幾句,就轉身去辦兌店的事情。

    本來劉奕並不讚同為了賑災而再兌下一個米店,可一想也覺得高道乾的法子能解燃眉之急,而且此時高道乾要他打探糧米漲價的事情,這也讓劉奕感到漲價的事情可能有些幕後的事情,挨餓逃難的狀況他可是親身經曆過的,他也不願看到再有人落到這樣的地步。

    高道乾和劉奕說著話,可目光一直也沒離開過席棚裏那兩人,劉奕剛走,那個商人模樣的人就起身離開,向著餘杭門裏搖搖晃晃地走去,然後那個鏢師模樣的漢子喊來酒保,扔下一把銅錢,拿上那個包裹也走出席棚,隻不過卻沒進城,而是向運河方向走了。看樣子這漢子是多給過酒帳,那酒保喜滋滋清點了那些銅錢,從中拿出十多文放進自己懷裏,然後才拿著剩下的銅錢走回天然居交賬。

    此時,高道乾已經不再認為這拿著包裹的漢子是鏢師了,若是鏢師,結算酒帳總是要仔細清點錢數,而這人卻出手大方,隨手就扔出大把銅錢,顯然是對這些許小錢不甚放在心上,看這漢子做派,倒似江湖人物一般。

    高道乾想了想,自己也沿著關市隨著人流向餘杭門走起,隻是目光卻不敢離開前麵那商人,當然也不敢靠的太近,隻是遠遠地綴在後麵。

    餘杭門城門依舊大大敞開著,隻不過城門外麵聚集著五十多個帶著刀槍的軍士,這些軍士雖然都是廂軍,老弱都有,看著就十分不整齊,打仗倒未必能行,可對付一些想要進城的災民,倒也是綽綽有餘。

    那商人進了餘杭門也沒往別處去,隻是一路遊遊逛逛沿著禦街一路向南,過了眾安橋後,才在不遠處的春風樓前和一個看似相熟的文士打扮的中年人熱情地打過招呼,然後才施施然走進春風樓,在春風樓門前,兩個迎客的夥計都是陪著笑和那商人打招呼。

    春風樓是臨安城裏數得上的大酒樓

    剛剛吃過酒,此時這商人到這春風樓顯然不會是吃飯這樣簡單,在天然居依然朝過麵,高道乾沒有貿然跟進去,而是緊走幾步迎上那個文士。

    “這位仁兄,方才跟你打招呼的那位官人把剛買的鹵肉落在我那店裏,我這緊趕慢趕也沒趕上,他這一進春風樓,卻讓我哪裏去尋,方才見那官人和你招呼,想必仁兄是認得的,還請仁兄方便。”

    那文士看了看高道乾手中的油紙包,很有些詫異:“你是說那崔久啊,他是這春風樓大管事,怎會自己跑到你那店裏去買鹵肉。”(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