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權相送錢

字數:4872   加入書籤

A+A-


    文萃書局如今要比往日熱鬧得多,人來人往進進出出的各色人等都有,有書生文士,也有短衣打扮的下人、小廝,甚至還有穿著公服的差役和軍漢,雖然這些人衣著打扮不同,可是這些人來此卻是都是差不多的目的,都是來買書籍的,或者是錯過了今日散紙售賣的時機,或者是親自過來,或者是安排部下,家人趕著來書局購買的。這樣的情景最近幾個月來,幾乎是天天如此。

    這裏許多書生買到書籍或者散紙走出來,見到高道乾都和他打著招呼,從雲娘的小酒館到文萃書局隻有幾十步遠近,這一路走來,手中提著包著烤鴨的油紙包的高道乾,竟是頻頻和人熱情地點頭問候。

    文萃書局這幾個月生意火爆,要增加印刷作坊,又要添置人手,就是放置紙張、墨料的倉庫都顯得有些擁擠,原有的書局裏麵的地方早已不堪容納,正趕上翰墨坊裏一些不堪重負的書齋倒閉,高道乾也就順勢把書局左右兩家關張的書齋給兌了過來。如今原先書局的店麵已經搬到左手邊的店鋪裏,在那裏售賣書籍和散紙,原有的書局店麵,被改作書局新雇來的幾個文士們接收、編輯稿件的地方。而右手邊的店麵,此時卻是上著鎖,因為高道乾還沒想清楚要做何用,此時隻好先閑置著。不過,三處地方後院卻都是有角門相勾連的。

    高道乾走進書局,原有的書案、台架都被移走,迎門一張大書案,書案前後各擺了一張椅子,書案後麵那張椅子上坐著一個書局的夥計,這是接待一般來投遞稿件的地方,再後麵還有一張書案,那是平素董歆辦公的位置,右手邊較大的空間裏放置著十幾張大書案,隻是暫時隻有五張書案上麵擺著筆墨紙硯,這幾張書案後正有幾個三四十歲年紀文士打扮的中年人在那裏伏案工作。這些人都是屢試不第早已放棄科考進取的文士,家境又都不是很富裕的,甚至才學也都不是很出眾的,不過高道乾也隻能將就著用,因為有些才學的文士,或者家境較好的,是不會有人來他這裏做這些事情的。這幾人雖然才學並不出眾,可有高道乾一月幾十貫的月例錢,做起事來到都很賣力,高道乾進來時,也沒人發現他,有的在審核稿件,有的在校對清樣,都忙得不亦樂乎。

    這幾處地方都是用半人高的木質板牆做隔斷,很有些後世集中辦公的意味。

    在董歆的書案後沒見到人,高道乾隻是示意那個坐在門前書案後的夥計不要聲張,自己順著過道直奔後麵,隻是剛走了一半,董歆急匆匆推門出來,想是知道高道乾這個時候要來,出來尋他的。

    董歆見到高道乾一副又驚又喜的模樣,一把拉住有些不明所以的高道乾,拽到他在屋角書案的座位上坐了,這才壓低聲音附在高道乾耳邊說起話來。隻是剛聽了幾句,高道乾就有些驚疑不定。

    “什麽?趙與莒和史宅之都在後麵?”

    “他們什麽時候到的?”

    “到了有一個時辰了,怕惹人注意,都是從後麵胡同裏進來的。”

    “那你再說一遍,他們都帶了多少錢?”

    “史宅之帶來三千貫,趙與莒帶來二千五百貫,都是用箱子裝著,還都各自帶來十多個護院武師一類的人,都帶著刀劍。”

    三千貫就相當於後世差不多三百萬,趙與莒與史宅之帶來這麽大筆巨款是何用意?看著兩人也不似江洋大盜一類人物,莫非這兩人都是家境豪富?可即便是這樣,他們帶著這麽大筆錢款來書局又是為何?

    高道乾思慮半晌不得其解:“你沒問他們,帶這麽大筆錢財是來做什麽?”

    “倒是問了,隻是他們不說。”

    “哦,對了。”

    董歆忽然想起什麽:“午時後,新任京湖製置司忠順軍指揮使孟珙派人送來一千貫,說是交你賑濟災民的,還有一封給你的信。”

    董歆一邊說著,一邊小心滴從懷裏掏出一封用封套封著的信箋遞給高道乾。

    孟珙送來一千貫捐款,這就是說孟珙把自己的事情向官家奏報,也有了結果了。

    高道乾打開信的封套,取出兩張寫著字跡的信箋就坐在書案前看了起來。

    孟珙的信寫的很簡短,大意是,他在奏報辭行時,把高道乾的武學事情還有打算賑濟災民的事都說了,官家很高興,說是看過你的散紙,早知道高道乾文采武學具是出眾,不想還是一個憂國憂民賢能之士,能有此舉,聖心大慰。招來左丞相史彌遠,要他全權負責處理此事。史相聞知此事,也甚為高興,當下許諾,報國堂監事由太學宗學諭鄭清之指派,賑濟災民一事所需賑災救援會,史相也完全讚同,很快會列出名單推舉公正賢能之士充任。孟珙在信的最後,叮囑高道乾,賑濟災民乃利國利民之重事,需小心謹慎為之。

    看完孟珙的信,高道乾已經知道了史彌遠和趙與莒送來的那些錢的意圖,他們也是捐款的。

    大宋一朝,官員俸祿最為優厚,是中國曆朝曆代都不能比擬的,宋朝剛剛經曆了晚唐到五代武人亂政的經曆,由此不僅重用文官治國,也給文武官員開出了令人咋舌的高薪。宋代俸祿包括正俸和加俸、祿米、職錢、公用錢、職田、茶湯前、廚料、薪炭等等,甚至官員使用仆役朝廷也要給錢。正一品官員,月俸加上這些雜七雜八名目領用的錢糧,合計要有一千多貫,史彌遠作為十多年的丞相,一次捐出三千貫倒也不是什麽難事情,就是趙與莒拿出兩千五百貫,也是很正常的,關鍵是史彌遠這個人,讓高道乾很有些糾結。

    史彌遠,字同叔,號小溪,其父史浩曾做過上書右仆射,史彌遠本人是淳熙十四年進士。開禧三年,權相韓侂胄北伐失敗,金國潛使來索主謀,時任禮部侍郎兼資善堂翊善的史彌遠,在楊皇後和皇子趙尋指使下,安排權主管殿前司公事夏震擊殺韓侂胄,其後史彌遠升任右丞相,此後獨相至今。

    如今史彌遠是當朝第一重臣,無人能出其右,在高道乾的記憶裏,太子趙紘對於史彌遠獨霸朝綱早有不滿,而史彌遠也深知趙紘對自己怨恨,在明年八月間寧宗死後,矯詔擁立寧宗弟沂王嗣子趙貴誠為帝,後又逼死趙紘。

    後世對史彌遠評價有很大爭議,有人說正是因為史彌遠在,南宋末期才能基本保持穩定。也有人詬病史彌遠,說他排斥異己,加重稅金,尤其是濫發會子,使國勢漸衰。

    南宋的會子,是真正意義上的紙幣,在紹興三十一年,也就是六十多年前第一次發行,首次發行時以銅錢十萬貫為準備金,有一、二、三貫和二百、三百、五百六種幣值,最初人們可以用這些會子在臨安官府指定的質庫自由兌換,後期兌換逐漸停止。而且因為戰爭需要,每每多發,還由於地方州縣收納賦稅不收會子,以至於每過一段時間都會出現貶值,這時官府就會出麵“秤提”,也就是開始拿出銅錢或者白銀進行回收會子,直至貶值。

    在高道乾看來,史彌遠之所以遭受非議,主要就是兩方麵,一是政治上主和,二是經濟上乏善可陳。此時國人普遍的想法都主張與金國開戰,還有一個就是會子不能貶值。問題是,要與金國開戰,那就需要大量軍費,而而南宋雖然經濟發達,每年收到的賦稅也很多,可各項支出十分龐大,每年結餘不是很多,如果沒遇到天災和戰爭還好,隻要一出現這兩件事,賑災和軍費所需金額就十分龐大,這時往往隻能增發會子,而增發的結果必然導致會子貶值。因此說,和金國的戰爭隻要一天不停止,會子就不會不出現貶值,這是一個相互矛盾的問題。而史彌遠死後,會子貶值越發嚴重,這也從一個側麵說明,濫發會子並不完全是史彌遠的責任。

    想了片刻,高道乾有些釋然,自古以來,權臣和能臣的界限就很模糊,就好似煮飯一樣,水多了就成粥,水少些就成幹飯一樣,在他看來,史彌遠即便算不上能臣,至少也是權能各半,更何況按他的估算,這一次賑災需用的錢款數額會很大,不管史彌遠如何,他拿來的三千貫那可是能換來糧食的,先收下再說。

    “董兄。”

    高道乾把放在案上的烤鴨推給董歆,“拿到廚房加工了,他們都還沒嚐過這烤鴨的味道,也算是酬勞他們送來這許多錢款。另外,準備幾個清淡些的小菜,切一盤鹵肉,嗯還有炊餅,他們應該還沒吃飯。”

    “那些飯食早都備好,隻等著你來呢。”

    高道乾在書局裏有一個單獨的小廚房,廚師是他從家裏帶來的,做起這些新式菜肴雖然還欠著火候,可做出來的也是是模式樣的。交代了董歆,高道乾隨著董歆走去後麵,不過他並沒有直接進入他的房間,而是隨著董歆來到走廊盡頭,董歆推開門提這烤鴨自去小廚房,而高道乾站在門後沒有出去,隻是向外觀看。

    後麵院子裏,二三十個陌生壯漢圍坐在五六張桌子旁慢慢喝著茶,身邊都放著刀劍。十幾個上著鎖的木箱子放在幾張桌子中間,這邊門一打開,立刻引來十幾雙警覺的目光過來。院子四周三三兩兩的還有十幾人,不過,這些人高道乾都認得,這是他雇來的護院武師,畢竟他這院子裏存放著許多錢財。還不僅是書局,餘杭門外的家裏也有三十幾個武師看護。

    高道乾在門口站了一小會,才順著走廊走到他的房間推門進去,房間裏隻有高秉鴻一個人,此刻正坐在書案後,神情專注地伏在那裏用刻刀在雕版上雕刻。高道乾知道,高秉鴻這是在按照他的要求,在刻製《三國演義》畫本的雕版。所謂畫本,其實就和後世的連環畫一般,隻不過,按照這時的習俗,高道乾並沒有把畫本設計成後世一般大小,而是設計成和一本正常的書籍那樣大,不僅圖畫大,每一集的畫頁更多,配上的文字也更詳細,這件事情高道乾沒有聲張,而是幾個月前就安排高秉鴻一人來做,如今已經就要完成。

    聽到門響動,高秉鴻抬頭看到高道乾,想要起身,卻被高道乾擺手製止,示意她繼續,高道乾自己則抬腳走上樓梯,直到這時,才突然想起揣在懷裏的那本盜版《三國演義》的事情還沒和董歆說,想要下樓去找董歆,那邊門聲一響,董歆引著兩個提著食盒的小廝已走進來。樓梯狹窄,高道乾也隻好回身上去。(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