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北平大案(六)

字數:3056   加入書籤

A+A-


    姚光啟笑嘻嘻的答道:“我不知道這新王府的規矩,就想了這麽個法子,我要見燕王。”

    溫知新釋然的一笑,轉身就走:“就這麽點事,你還鼓搗這麽大動靜,走吧。”

    姚光啟一把拉住溫知新,甩頭示意他看乞丐:“給他們放粥吧,他們吃飽了能說燕王好話。”

    溫知新會意的一笑:“這不用你操心了,保管他們能吃上飯。”

    從這天開始,北平的乞丐中間便開始流傳一個故事,是一位少年的傳說,這位少年給數百位乞丐要來了一頓飽飯,而且自那以後,燕王府便有了規矩,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是王府固定的行善日,不管你是乞丐還是百姓,都可以到王府門前領一碗粥喝,這個規矩維持了很多年。這個原本是姚光啟突發奇想的小惡作劇,卻在多年後,在燕王定鼎天下關鍵時刻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當然了這是後話。

    進了燕王府,姚光啟沒見到朱棣,因為朱棣兩天前已經出城到北平周邊各衛巡視軍務了,要一個月才能回來。但姚光啟沒有失望,他見到了另外一個人,他的養母姚王氏,當溫知新帶著姚光啟見到養母的時候,姚光啟激動的說不出話來,發配充軍北上千裏,姚王氏雖然消瘦了很多,但精神尚好。姚光啟見了母親,噗通跪在地上,膝行趴到養母跟前,他再也控製不住情感,所有的情感在一瞬間全部迸發出來,抱著姚王氏的腿哇的一聲大哭。溫知新後退緩緩的關上門,讓這對團員的母子獨處。

    被分派伺候姚王氏的丫頭守在院子中,母子二人在房間中整整兩個時辰沒出來,這丫頭聽到母子二人時而同時痛哭,時而是姚光啟激動的哭訴,時而姚母低聲哭泣,有時母子二人的談話聲音稍大,丫頭也能聽清一兩個字,其中“報仇”兩個字反複出現,一直過了晌午,二人才從房間出來。

    從養母的小院中出來,姚光啟見到了朱能,兩人見麵,格外高興,朱能拉著姚光啟的手,滿臉都是笑容:“怎麽長頭發了?不是說你從小不長頭發嗎?”

    “說來話長。”哭了一上午的姚光啟卻看起來心情不錯,但他沒有跟朱能寒暄,而是直接進入正題:“最近北平城有一樁大案,你知道嗎?”

    朱能點頭:“你說的是鹽商的案子?”

    姚光啟點頭問:“這案子跟王府有牽扯嗎?”

    朱能肯定的說:“怎麽能沒牽扯,這個案子就是發端就在燕王這裏。”

    一聽這話,姚光啟的心立刻提了起來,他最擔心此事是燕王所為。

    朱能接著說:“說起來,你預言的還真準,去年冬天蒙古大軍果然南下,朝廷也真的派曹國公李文忠領兵出戰,燕王受命歸大將軍李文忠節製。但燕王並未隨軍出征,而是負責留守北平督辦糧草。李大將軍不愧是當世名將,為了不讓北平遭受戰火塗炭,竟然決定主動出擊,主力大軍正麵迎戰,自己親率一萬輕兵繞到蒙古大軍後麵,結果一戰而勝,大將軍親率大軍追擊,可是他的騎兵隻隨身攜帶了五天的口糧,所以後方的糧草必須保證及時供應,最開始的階段軍糧供應及時,但是當追擊的大軍深入大漠追擊了十幾天後,糧食供應突然中斷,所以又追擊的三天後,大將軍無奈下令退軍。大將軍回到北平,立即質問燕王為何糧草供應中斷,其實燕王也很無奈,帶著大將軍去看了北平的蕃庫糧庫,此時庫中已經無糧。”

    姚光啟道:“大軍連續征戰,糧食消耗殆盡也是平常事。”

    朱能搖頭:“可是按照布政司衙門和蕃庫登記的數量,庫中糧食再接濟大軍半年以上是沒問題的,也就是說,一查之下,庫中平白少了至少幾十萬石糧食。”

    姚光啟眼睛瞪大了兩圈,驚的說不出話。

    朱能苦笑一下:“最開始我們也不信,但仔細核查了大軍的糧草收支,確實是短了這麽多。”

    姚光啟皺著眉:“短了幾十萬,一定不是一時一日所為,想必這虧空至少也是幾年的積累才至於此。”

    朱能很平靜的解釋:“查了賬也沒查出問題,從表麵看,是鹽商與蕃庫收糧記賬的官員上下其手,私下裏做了手腳,朝廷製度,須輸糧兩鬥五升才能得鹽一引,可是這些鹽商曆年每次實際隻是交糧兩鬥或一鬥五升,賬麵上就記為兩鬥五升,就可以換一鹽引,也就是說,朝廷每派出一份鹽引,就虧了五升或一鬥,放的鹽引越多,虧的糧就越多,幾年下來,就少了幾十萬的糧。”

    姚光啟立刻質疑:“這麽大事,就憑幾個鹽商,加上幾個蕃庫進糧記賬的經手官吏,互相勾結一下就能得手?這賬目管的這麽鬆懈?如果追查下去,上麵一定還有人指使,同謀也不在少數。”

    朱能歎氣:“我也是這麽懷疑的,但現在這些事現在都差不清了,因為查賬的當天晚上,布政司的幾位主管僉事、連同蕃庫的司庫和其他幾位經手官員就都自殺了,沒過幾天,又出了鹽商這案子,當事人都死了,查也查不下去了,更何況燕王並無糾察司法之權,想查也沒法查,這事就這麽放下了。”

    聽了朱能這番話,姚光啟得到兩個結論,第一,鹽商的案子,與燕王朱棣無關;第二,鹽商的案子,其實是為了掩蓋一個更大更驚人的陰謀,而這個陰謀,直接關係到朝廷幾十萬石的軍糧的去向。從眼下掌握的所有信息分析,死去的鹽商,被殺人滅口的可能性是最大的。因為對方不想讓鹽商說出實話,至少不希望鹽商說出真的交足了兩鬥五升換一引這個事實。

    那麽根據這個邏輯,殺了鹽商的幕後黑手,很可能就是貪腐案的真正主謀。按照常理,布政使是嫌疑最大的,可是自己昨晚分明在布政司衙門聽到了一番對話,而那番對話明明白白的告訴自己,發出破案懸賞的人正是布政使,他也不想背鹽商案子的黑鍋。那麽問題來了,主謀如果不是主管民政的布政使,那麽又會是誰呢?

    分析完了這些,姚光啟又有些泄氣了,因為分析來分析去,到頭來自己還需要去找殺鹽商的真凶。自己似乎又回到了原點。

    先定個小目標,比如1秒記住: 手機版閱讀網址:(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