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舊夢第 49 章 民風彪悍

字數:3465   加入書籤

A+A-


    時間到了1935年1月19日。農曆臘月十五。河北保定火車站。一列噴著蒸汽的火車緩緩進站。站台上稀稀落落地散布著接站的人。火車停穩後,拿著行李的人群從各個車廂中湧了出來。

    隨著人流,有兩個青年走上了站台。為首的是李學文,後麵拿行李的青年有二十四、五歲,是馬師傅之子馬仕魁。兩人都是一身綿衣褲,外罩陰丹士林布做的中山裝。頭帶狗皮棉帽。

    李學文此行的目的是山區老家。一來賣產業為大哥的海外事業籌集資金,二來考察山區,發展鐵血同誌會。來保定隻是中轉一下,順便看望大姑一家。

    ”表弟!””表兄”隨著呼喊聲,李學文望過去,是大姑家的二表哥胡二虎,三表弟胡三虎。李學文看過大姑的全家福照片,所以認識。隻見胡二虎二十二、三的年紀,生得高大威猛,方臉上略有些蓮篷胡子。胡三虎同李學文年齡相近,身形略顯單薄。大家上前握手相見,李學文又介紹了馬仕魁給表兄弟。

    眾人出站來,叫上人力車。李學文坐在車上一路看去,全是一片片破舊的低矮平房,街道狹窄淩亂。時值冬日,家家燒煤取暖做飯,到處都是煙霧籠罩。又趕上大陰天,整個保定府灰蒙蒙地。想想民國建立二十多年來,內戰幾乎一天沒停。整個中國到處是民生凋蔽,經濟衰微破敗。像北平這樣能得到中央財政支持的大城市少之又少。

    大姑家是個不規則的院子。周圍盡是別人家房屋的山牆或後牆,隻是在一些空隙處砌上院牆。大姑已經得到李學文今天來的電報,派出了老二老*接站。正在家裏籌備接風酒席。李學文到了,大門口兩個清秀的年輕女孩把李學文接進門去。一路上還”表兄,表兄”地叫著。李學文一一應對。細看,一個是大表妹胡香蘭,一個是二表妹胡香梅。

    一幫人簇擁著李學文進了堂屋,拜見了大姑和大姑父。李學文送上了見麵禮,又代表父母問好。大姑免不了打聽李學文家裏的情況。說著話,大表兄胡大虎回來了。胡大虎原名胡一虎,有了弟弟改叫胡大虎。胡大虎中等個,生得身材勻稱,像貌文靜。在警察局任職,實際上是特聘的武術教官。見人到齊,大姑宣布開席。一家人圍個大園桌團團而坐,菜品是當地流行的八碟八碗。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眾人自然海闊天空地聊起了天。大姑夫在政府裏當個小官,像貌忠厚,稍微謝頂,十分健談。下麵三個虎都是豪爽之輩,和李學文談的十分投緣。李學文自然要講中日間必然一戰的前景和鐵血同誌會的情況。眾人聽得如醉如癡,三個虎更是躍躍欲試。

    三虎道:”大哥,二哥,咱也搞鐵血同誌會。省的老受紅槍會黑旗會的欺負”。大虎道:”你沒聽明白嗎?鐵血同誌會的宗旨是團結一切力量抗日。不是用來搞內鬥的”。見李學文不明內情,大虎解釋道:”如今保定的兩個最大幫會,就是紅槍會和黑旗會。他們在上頭各有後台,相互間爭地盤兒打生打死。兩派都拉我們兄弟入夥,我見兩派都不是正路,就沒參加。現在還沒怎麽著我們,但一直在找我們朋友的碴”。三虎道:”我看他們和日本人都勾著呢!都不是好東西”。

    大虎道:”表弟,你怎麽看”。李學文道:”我不了解情況,具體不好說。總的原則是團結大多數,打擊一小撮。打擊的對象不看個人恩怨,隻看是否對抗日有利。不論如何,加強自己的實力總是沒錯的。我的意見,鐵血同誌會要盡快搞起來。而且要搞明暗兩條線。我這次回老家,除了賣產業,就是辦遊擊戰訓煉班和搞鐵血同誌會。將來中日開戰,保定是守不住的。遊擊戰的主戰場在廣大農村。城裏主要搞情報和物資。公開的隊伍也要拉到農村去”。

    三虎道:”拉隊伍咱保定有人啊!俗話說:'京油子,衛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咱這裏練武成風,所以各處的大戶都到咱這裏雇看家護院的”。大虎訓道:”話都不會說,好話都讓你說孬了”。眾人皆笑。大虎接著道:”正好,我們幾個原計劃和你一起回鄉。一來見爺爺奶奶姥姥,二來在鄉下過春節。正好可以一起學學遊擊戰”。

    兩個小表妹先歡呼了起來:”好呀!好呀!看爺爺奶奶嘍!看姥姥嘍!回鄉過春節嘍!”大姑夫道:”前兩天給你二姑家捎了信,讓他家大壯套車來接你。估計這兩天就到了。你先在保定玩兒兩天”。李學文應道:”好的”。

    飯畢,李學文和三個虎到院子裏散步。見到石鎖杠子等練功器具,各自舉了兩把。又聊起了武藝。大虎會的套路多,看家本領是形意拳,尤善輕功。二虎練的是少林外家功夫,力能舉鼎。江湖上得了個綽號虎天王。三虎走得是大哥的路子。李學文的速度力量反應都是頂尖高手,但沒有固定套路。到處學人家的絕招。花架子拳路也能打兩套。如今遇到機會,自然虛心求教。

    第二天,三虎陪李學文和馬仕魁逛街。一邊介紹保定的風土人情。1913年河北省府遷至天津,保定是清苑縣的治所。後來保定的行政級別越改越低。市政建設自然較差。隻在城外三裏處建一馬路,寬四丈,兩旁蓋些新式建築。城裏最寬的街道不過六、七米。繁華地帶隻有西大街、東大街、北大街、南門外、稅務角街幾處。

    因為地皮便宜,平津一帶的文武官僚多把家眷遷至保定。集中於西僻小巷,這裏街道狹窄,但崇門狀麗,門靡爭妍,頗像蘇州。而蘇州也多有滬寧兩處的官僚家眷。

    較好的公園有保定公園、蓮池書院兩處。較大的集貿市場有大慈閣、大夫第兩處。最近風傳河北省府要遷回保定。也不知是真是假。

    說著話,到了大慈閣。這大慈閣是個巍峨狀麗的古建築。前麵一大片空地,就是集市的所在了。隻見賣農產品和各種小商品的貨攤一個挨一個。因為臨近年關,家家戶戶開始置辦年貨。城鄉物資交流達到一個"gao chao"。此時不但人聲鼎沸,而且鞭炮齊鳴。原來是花炮區的商販在燃放鞭炮,招徠顧客。

    這個時代沒有專賣限放一類的政策,鞭炮賣的極便宜。農民或趕著大車,或推著小車,把成堆的鞭炮運進城裏。此時的花炮區硝煙彌漫,遍地碎紙屑。商販們比著放炮。有兩個人不知怎麽對上了,你放小鞭,我就放中鞭。你放中鞭,我就放大鞭。你放一百頭的,我就放二百頭的。你放二百頭的,我就放五百頭的。結果有條大漢急眼了,把帽子往地下一摔,大喝一聲:”老子今天不賣了,陪你玩兒到底!”說著取了1000頭的大鞭掛在趕大車的鞭子上,站在馬車上大放特放。

    真是民風彪悍啊!李學文心中暗歎。又看有賣拉炮、摔炮、砸炮的,買了些拆開來看。見結構極為簡單,摔炮就是一些黃色粉末和小石子的混合物。摔在地上就響。拉炮多了兩根糾纏在一起的線繩,一拉就響。李學文明白土地雷的原理了,發火裝置其實就是拉炮。隻是這黃色藥粉極危險,一碰就炸。所以平時發火裝置必須單獨存放,臨戰時再安裝。而且,不見鬼子不掛弦兒。

    再看砸炮,是一個封在紙裏,比小米粒略大的小點兒。一張紙有幾十個。用途是放火槍!三虎就有一把自製的玩具級火槍。細細的鐵管嵌在木把上,一頭封死。上開一小洞。用粗鐵絲作的板機和撞針,用象皮筋作動力。把一粒砸炮放在小洞上,一扣板機,粗鐵絲撞在砸炮上,通過小洞引燃鐵管裏的*,從而打響。李學文後來試了一槍,鐵砂和小釘子糊在二十米外的門板上。這要打在人臉上......。這裏的青少年似乎人人擁有玩具火槍,而且有越做越大的趨勢。(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