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零六六章:兄弟之爭現端倪

字數:4773   加入書籤

A+A-


    長安皇宮,太極殿。

    李淵在朝堂上與滿朝文武商議國家大事,春耕即將來臨。這些年唐朝大規模用兵,對於糧草消耗極大。這春耕是否順利,直接意味著來年是否有個好的收成。他對此格外重視,再三叮囑司農卿,要抓緊統計,並鼓勵民間百姓積極開擴田地,並且給出了許多的優惠,鼓勵百姓生產。

    整個朝堂呈現一片祥和之氣。

    “登州急報,捷勝軍大勝高句麗,凱旋歸來。”

    突如其來、聲震長安的歡呼聲,打斷了李淵總結性的發言。

    來得太突然,群臣聽在耳裏,仿如做夢,誰也不明白是怎麽一回事。

    李淵眉頭一擰,虎目中閃過一絲迷茫,他也是不明所以。而他下首的李建成、李世民最先醒悟。

    “父皇!”身為太子的李建成道:“是捷勝軍,又取得了大勝。”

    李世民補充道:“登州急報,捷勝軍大勝高句麗,凱旋歸來。!”

    聽李建成、李世民如此一說,群臣嘩然,個個都露出了驚駭,不敢相信。

    民間百姓不知捷勝軍是什麽來頭,可身為帝國高層,他們從各種渠道獲得高句麗之變,早就知道有一支自號“捷勝”的前朝將士,在高句麗取得了火燒國內城、火燒淺水原、水淹新城等一係列輝煌戰役。

    “陛下,諸位大人,登州急報,捷勝軍大勝高句麗,凱旋歸來。!”

    急使在幾個當值的軍士的攙扶下匆匆而來,興奮的扯起嗓子,喊起他不知道喊過幾千遍,還是幾萬遍的捷報!

    李淵動容的長立而起,急切道:“快快給朕送上來!”

    內侍總管從急使手中接過戰報,拿在手中,李世民讓他當眾念出聲來。

    內侍總管輕輕展開信紙,朗聲讀道:“正月初一,捷勝軍首領喬北溟率領兩千二百餘名將士分乘七艘戰船,於登州煙台碼頭登陸,請求歸附大唐,望陛下定奪……”

    李世民動容道:“高句麗在遼東布下天羅地網,誓要殲滅捷勝軍,萬想不到他們竟然聲東擊西,成功調走了高句麗大軍後,卻殺向高句麗兵力空虛的腹心,從而輕易奪船,通過水路直達登州。一艘戰船可以容納五百餘人,而捷勝軍隻有兩千二百餘人,隻需五艘戰船,那麽,剩下兩艘當是他們的戰利品了……”說到了這兒,李世民也震驚住了。

    太子李建成震驚道:“不是說高句麗匯聚了二十餘萬大軍在新城左近大舉搜山嗎?不是說遼東冰天雪地不良於行嗎?捷勝軍又是如何在短短的時間裏奔襲千裏……這,他們是如何做到的?捷勝軍喬北溟莫非神人乎?”

    “大哥此言差矣,這世上哪來的鬼神。”

    李世民哈哈大笑:“孫子有雲,‘出奇製勝’,想來這位喬北溟將軍自有取勝之道。數年前,小弟也不是一樣以少勝多,大破竇建德於虎牢麽?”

    李建成點頭,心底震撼,無法言語。

    虎牢之戰是李世民所經曆的戰役中,打的最經典的一戰了。

    昔年李世民在攻打洛陽時,將王世充圍困在洛陽內。竇建德率兵十萬來救,連續攻克管城、滎陽、陽翟等地,進到虎牢的東麵。由於唐朝的大部隊需要圍困洛陽城,李世民騰不出手中的兵力去迎擊竇建德。

    他與部下商議對策,部將多主張退避。但他力排眾議,決定分兵圍困洛陽。占據虎牢要地,阻止竇軍向西進軍。

    於是,在這被逼無奈之下,他親率三千兵馬抵禦竇建德的十萬雄師,與之一決雌雄。最終一戰功成,以三千精銳力克竇建德的十萬大軍,取得了勝利。

    而捷勝軍這樣一支沒有絲毫補給的孤軍,所麵臨的環境比李世民尤要凶險萬倍。可他們愣是在敵國的土地裏取得一係列輝煌的大勝,並能安然脫身,這其中的精彩程度絕不亞於當然的虎牢關之戰。

    但是比起虎牢關之戰這場兄弟之爭,身在異國他鄉的捷勝軍在無一援軍的困境裏還打出這麽輝煌大勝仗,這比起虎牢關戰役更加難能可貴。

    內戰與國戰,意義自是不同。

    也因如此,便是打下大唐半壁江山的李世民對他創造這神話般大勝的喬北溟也是心折不已,並有一種迫切見麵的心思。

    捷勝軍凱旋歸來,自然引發了大唐君臣的震蕩!

    至於捷勝軍請求歸附一事,李淵也擺在台麵上,與大家共同商議。

    接納與不接納,在朝堂上吵翻了天。

    說不接納的認為大唐百廢待興需要的是休養,而不是在自己疲弱的時候因為捷勝軍而與高句麗為敵。

    說接納的則表示捷勝軍取得如此巨大的勝利,是整個華夏民族的人榮耀,向這種邊陲小國低頭實在有辱大唐尊嚴。更何況高句麗先後損失了近十萬大軍,謂之傷亡慘重亦不為過,他們還要提防新羅國這個宿敵,根本就沒有兩線作戰的實力。

    朝堂上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吵得不可開交。

    隻不過朝堂上吵的很歡,但真正能夠左右局勢的僅有兩人。

    在這種大局上,李淵信任的永遠是他的兩個兒子:太子李建成,次子天策上將李世民。

    “父皇,捷勝軍舉眾歸唐,而不去定襄投奔前朝餘孽,說明他們認可大唐、接受大唐、忠於大唐!他們立下汗馬功勞回來,我們又豈能拒之門外。若不接納,天下各國怎麽看我大唐、百姓又如何認同一個沒有魄力的王朝?捷勝軍不僅僅是捷勝軍,還背負百萬忠魂的遺誌,若不接納,滿城歡呼的百姓就不會答應。所以,不僅要招納,還要派重臣以最隆重的禮儀將這支代表百萬忠魂的捷勝軍迎回!如此才能表達我大唐對英烈的認可和敬意!也讓天下人知道,但凡為這個民族立功的人,大唐絕不遺忘。”

    身為太子的李建成絕非電視劇裏深的那麽不堪,隻是應了成王敗寇四字而已。

    若將李建成視為一無是處的窩囊廢,那就大錯特錯了。

    總的來說,他們李家的嫡係兄弟姐妹就沒有一個善茬,李世民不用說文治武功驚才絕豔,平陽公主幾百人起家,在關中硬生生拉起七萬大軍,打下一塊根據地,李元吉雖然品行不端,統兵能力不強,可衝鋒陷陣卻是第一好手,還曾上演了三英戰元吉的戲碼。

    李建成同樣是將門之後,不僅政治上有所建樹,軍事上也有極高的成就,起兵初便擁有攻取西河、先破大興城的大功,稽胡作亂是他平定的,抵禦突厥的北方防線也是他一手操辦。放在任何一個時期,李建CD能算是一員赫赫有名的名將,隻是有點生不逢時,風頭讓更加能打仗的李世民給蓋過了。

    李建成身為法定的繼承人,他專注於經濟、民生等內政方麵,並成績斐然,他不會不知道順應民心這個道理,所以,毫不猶豫的選擇了接納!

    “大哥說的好!世民聽的是熱血沸騰。自漢末以來,高句麗一直亂我遼東,欺我百姓,我李世民隻恨不得親自收回故土。隻是才能有限,徒呼奈何。捷勝軍浴血奮戰,勞苦功高,震破敵膽,著實為心懷忠義之士大出一口惡氣,也大漲我軍披向披靡之決心。”

    李世民作為天策上將,掌李唐軍事,喜歡用實力說話,同樣是一個接納。

    李建成一番話成殿中所有人物的焦點,不甘做陪襯的李世民熱血奔放的言說也成了的主角。

    兩大主角相互釋放著氣場,暗自爭鋒,鬥個不相上下。

    這一下,李淵心裏有數了。

    老大老二都說接納!

    那接納就接納吧!

    李淵見兩兒子代他堵了悠悠眾口,便順坡下驢道:“既然太子、秦王也都同意,朕就答應了捷勝軍喬北溟的請求!令捷勝軍即日乘船進京麵聖。”說到這裏,沉思一會兒,向李世民道:“秦王身為天策大將軍、大尉,掌一國軍事,又有尚書令、司徒等文職,你來接待相得益彰。”

    唐初變革在即,三省六部製度還未完善,官職相對混亂,李世民南征北戰立功無數,他的官職他的頭銜多的可以當飯吃,又是宰相又是三公又是三軍統帥,應有盡有。

    “兒臣遵旨!”李世民肅然接旨,心頭卻樂開了花了,喬北溟領導捷勝軍立下一係列輝煌大勝,深受重用在所難免。對於這樣的軍事奇才,他自然想到收為己用。喬北溟無根無源,與大唐的各個勢力從未接觸,這樣的人用起來也放心順手。

    李建成欲言又止,他與李世民想到一塊兒去了,也想在第一時間爭取到這支軍隊,隻是他身為太子,著實不好出麵接待職,心中縱有不滿,卻也沒有辦法表示出來。(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