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零六八章:以彼之計還彼身

字數:3520   加入書籤

A+A-


    酒過三巡,李世民饒有興趣的問道:“假若我大唐有朝一日,東征高句麗,將軍可曾想過如何作戰?”

    喬北溟思忖道:“實不相瞞,我的確想了很多。”

    李世民興致勃勃道:“將軍且道來聽聽。”

    關於覆滅高句麗之事,喬北溟有過深刻的思索,也曾深入的想過隋唐楊堅、楊廣、李世民、李治這四個皇帝為什麽都要征伐高句麗!

    原因在於從西漢時期開始高句麗就與中原結下了仇恨,

    那時候,高句麗、百濟和新羅就雄踞整個朝鮮半島,曆時700餘年。東漢末年之後直到南北朝時間裏,中原政權多次更迭,對外族影響力大幅下降。

    在這期間,高句麗、新羅、百濟不斷利用外交手段牽製對手鞏固自己,最後高句麗逐漸發展為東北那邊最強的國家。

    此之以後,實力弱於高句麗的新羅、百濟為了應對強大的敵人,像東漢三國的蜀吳一般,結盟共同對付高句麗,如此維持了很長一段時間。

    高句麗抵抗不住新羅、百濟聯軍的進攻,從而喪失了漢江上遊地區。處於弱勢的高句麗為了化解新羅百濟之盟,就學三國時期的曹魏,對本有宿怨的新羅、百濟進行遊說離間,為了挑撥新羅百濟起內訌,高句麗不在執著於一統朝鮮半島,而是把目光瞄向遼東一地。

    新羅百濟失去了高句麗這個強敵,如高句麗之願的內鬥了起來,雙方圍著漢江下遊地區展開了激烈的爭奪。

    就在新羅、百濟互鬥不休之際,安然的置外事外的高句麗奮力西進!

    高句麗和中原曆代王朝的外敵不一樣,首先它是一個農耕國家。遊牧政權靠天吃飯的特點,決定了他們的局限,強則強矣,一旦生產力不繼就很容易內亂。作為一個農耕國家,高句麗國力發展則非常穩定,政體嚴密,後勤保障度高,每當中原政權出現動亂就伺機而動,逐步蠶食原屬於中原王朝的領土,用以擴大自身實力。因此,對於中原王朝來說,高句麗潛在威脅極大,國體穩健其實沒什麽,畢竟每個國家都要為自己打算,關鍵高句驪自己也是極為爭氣,折騰討打,樂此不疲。

    到了楊堅一統天下後,打得強大的突厥都俯首稱臣時,高句麗仍不時主動發起攻擊,所以楊堅在征討高句麗檄文裏說的是“王既人臣,須同朕德,而乃驅逼靺鞨,固禁契丹”。

    這說明高句麗對靺鞨和契丹有極強的控製力,這點也讓隋唐兩代一直頭疼不已。再然後,楊廣繼位。除了皇位,楊廣還繼承了楊堅攻滅高句麗的決心。

    隨後就發生了楊廣三度討伐高句麗事件。第三次打到高句麗王求降了,楊廣便放棄進攻高句麗都城平壤,表示要高句麗王主動前往大隋以表誠心,結果被放鴿子了。再然後,大隋因為楊廣的急政滅亡了。

    等到唐朝,高句麗雖把大隋拖垮了,但是高句麗自己也消耗甚大,於是唐立朝之初高句麗就向唐稱臣納貢了,但同時,又在遼東不斷修建防禦工事,積極備戰。

    在李世民滅亡東突厥、與吐蕃和親之後,大唐唯一的邊患就是高句麗了。由此可見,征討高句麗,是隋唐兩朝既定國策,也是楊堅之後,楊廣、李世民、李治為了證明自己比前任皇帝更有能力的發揮之地!

    最終,李治吸取了前三任的經驗教訓,揚長避短,借高句麗內部不穩,一舉將這存在近千年的王朝蕩平。

    喬北溟理順了中原王朝跟高句麗的恩怨之後,隻要有空,都會在腦海研究楊堅、楊廣、李世民、李治攻伐高句麗所發生的重大戰役。

    這其中,因為背景相當,李世民討伐高句麗的戰役無疑又是喬北溟重點研究的對象。

    李世民的用兵水準,自不用說,決定大唐一統天下的六大戰役李世民指揮了四個,其中包括虎牢之戰以三千破十萬的經典戰役,一舉擒獲了中原、河北兩大諸侯王。

    他親征高句麗的時候,指揮著麾下諸多精兵良將步步為營,同樣取得了輝煌的戰績,初戰便攻下了蓋牟、卑沙,隨即又攻取了楊廣曾久攻不下的遼東,緊接著駐驊山大破十五萬高句麗兵卒,最終在安市城下,受到了安市城主楊萬春頑強的阻擊,久攻不克。

    論戰績這一次李世民打的並不差,唐軍在這次東征中,出動六萬步騎四萬水軍,一共攻拔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岩、卑沙、麥穀、銀山、後黃等十城,遷徙遼、蓋、岩四州戶口七萬人入山海關內。共殲敵四萬,降其大將二人,裨將及官人酋帥子弟三千五百,兵士十萬人。又獲牛馬各五萬以及大量的糧食。唐軍自身損失兩千餘數,但是戰馬因為受不了苦寒氣候,折損十之七八。

    麵對惡劣的環境,李世民下令撤軍。換做任何朝代,這種戰果都是足以書寫的勝利,然而在李世民看來沒有滅了高句麗就是他的失敗,此次戰役也以失敗而記載。

    此役李世民也意識到高句麗環境惡劣,不可力取,改變戰術依仗奪來的遼東,以偷襲襲擾疲敵為主,消耗高句麗的實力。最終他的兒子高宗李治憑借李世民弄出的大好局麵,依仗蘇定方、李世績的征伐,再借助新羅的力量將高句麗覆滅。

    針對這前車之鑒,喬北溟也琢磨很長時間,他發現李世民的失敗在於錯誤的使用了對付遊牧民族的軍種、裝備,隻要在這上麵稍做變動,最終殲滅高句麗的就不是李治,而是他老子了。

    有鑒於此,喬北溟便將曆史上李世民對付高句麗的作戰之法說了出來,甚至詳細到了從哪裏進軍,如何進軍。

    李世民聽罷,動容的站了起來,驚喜萬分。

    喬北溟心下暗笑的繼續道:“高句麗苦寒,而且他們不像草原部落一樣,沒有像樣的防禦措施。相反他們吸取我中原城池的特點,針對他們自身的地形特點加以改良,依山而建。十座高句麗的城池就有九座傍著山險,戰馬的用處不大。打高句麗戰馬足夠就行,不需要太多。太多反而會給後勤製造壓力,給大唐帶來不必要的消耗……”

    聽完了喬北溟“周密”的計劃,李世民深深的吐了口氣。

    這些辦法,簡直與自己閑時無聊想的一般無二呀。

    而且,在軍種上、裝備、補給上的考慮比自己周詳了許多許多!

    略一思索,便已明白!與自己的冥思苦想、憑空想象不同!喬北溟在高句麗生活了很長的時間,對那裏的地形知之甚詳,比自己詳細周密理所當然!同時,他也暗自心驚不己,若是完全按照自己那樣安排兵種、後勤等事項,非吃大虧不可。

    看著侃侃而談的喬北溟。

    李世民那求才若渴的心思,幾乎都在從胸膛跳出來。(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