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青州刺史

字數:4136   加入書籤

A+A-




    nbsp;   陳群起身步入大堂中央,言道:

    “主公三日後與聖姑大婚,青州數十萬軍隊已經為幽州掌控,主公可整編得精兵數萬,派一兩大將數月之間即可平定全境。

    黃巾之亂後,青州最為糜爛,今主公平定青州,大漢全境黃巾餘部,青州為最,此乃不世之功也,即可上表為青州州牧。

    青州軍民不必跋涉千裏入幽州,可以青州為根本,派遣能吏,數年之後,又一富庶之州也。

    東郡太守橋瑁原為兗州刺史,今為現刺史劉岱擅殺而奪其兵,劉岱無德,兗州不穩,正是用兵之際。那橋瑁乃是故太尉橋玄之從子,橋玄之子橋羽現為任城國相,與群有誼,橋羽一族不是不想報仇,乃是無此能耐也,群願意說服橋羽來投,以為兄報仇之名率軍入兗,驅逐劉岱易如反掌耳!

    冀州情形,一言以蔽之,客強而主弱,袁紹寄居冀州,輜重糧草全賴刺史韓馥供給。然袁紹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與冀州謀士將領多有勾結,火並之日不遠。然我幽州軍自東、北兩麵將形成對冀州夾擊之勢,劉州牧以四州總督身份,調和冀州,驅逐袁紹,掌控冀州後,依然以韓馥為刺史,派上將駐守,如此我幽州、青州、兗州、冀州連成一片。

    冀州自古乃是重地,人口眾多,富庶無比,為我幽州軍之根本也不為過也!一旦事成,主公大事可成也!”

    劉寬聞言大喜。荀攸、張昭等人無不點頭稱是。

    徐庶興奮說道:“長文真知灼見,此中種種,我幽州確實皆具天時、人和、地利之優勢,乃師出有名之良機也!”

    這席對答對幽州軍意義深遠,史稱“臨淄方略”。

    劉寬拍案而起,“今命張昭為青州長史,選任諸曹,臧霸為中堅將軍,協同奮武將軍田豫負責整編青州軍,精選兵卒六萬,加強訓練,備戰兗州。命孫觀為威遠將軍繼續統轄開陽軍,尹禮為寧遠將軍輔之,命陳群為典農將軍,負責安置其餘青州軍,在青州開荒屯田,安民屯田一切事宜,可以自決。徐庶為薊候侯府長史。”

    當日荀攸書寫表章,上表表劉寬為衛將軍、青州州牧。

    劉寬議完軍政後來見玉真子,玉真子早已知道劉寬父子與蒼椿子、張娥夫婦及龍端兒的淵源,對劉寬甚是尊敬。當日玉真子答應陪徐庶進城後,劉通便將個中種種和盤托出告知玉真子了。

    玉真子猶豫是否將龍端兒帶往昆侖山,但想到有劉寬父子的照顧,也是張娥的意思,也就作罷了。玉真子告知劉寬,等龍端兒來後,自己遠遠看一眼就會離開,不想讓年幼的龍端兒知道太多是非。

    玉真子算是也正式提前向劉寬告別了。

    因為婚期定下,劉寬也不好去見王靈兒,便去尋劉通,卻被下人告知,劉通去毋丘儉房中睡了。

    劉寬知道,毋丘儉性子隨和,不似田豫嚴肅,也不像趙雲寡言,劉通最是親近這位師叔,劉寬無趣隻得自己洗漱睡下了。

    之後幾日,眾人分別忙碌,婚事有張昭、荀攸操持,一切按部就班,依禮而行。

    王越最是高興,王靈兒在出嫁前夜終於原諒了他,結婚當日見已經二十四歲的大齡女兒終於嫁得如意郎君,王越老淚縱橫,拉著張昭猛是灌酒,暢言半宿。

    之後,鮮於輔帶兵趕到,劉寬命鮮於輔、毋丘儉、孫觀兵分三路,開往青州各郡縣,青州各城紛紛改弦易幟,掛上了漢朝龍紋赤幟。

    鮮於輔、毋丘儉各自率領的一萬餘騎兵及孫觀率領的開陽軍打著幽州旗號,所到之處無不開城迎接,旬月之間,整個青州全境均接受了劉寬統轄。官員、百姓無不欣喜。劉寬除了處置少數民憤極大的官員外,所有官員一律留用。

    &nb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sp;  劉寬暗道,這個時代,家世、名望的確勝於一切啊。現在終於明白曆史上袁紹、袁術、曹操頃刻間便能坐擁州郡擁兵百萬了,也明白劉備之流創業之艱辛了。劉寬也更加堅信“臨淄方略”,天時、地利、人和,運用得當,何止事半功倍啊!

    龍端兒來後,玉真子並沒有遵守諾言,玉真子見龍端兒樣貌與五十來年前分別時候幾乎一樣,便忍不住以劉寬好友身份與之親近,順便檢驗了龍端兒靈氣修為,指導其練功之法,月餘才依依不舍地離去。

    且說劉寬能如此順利接收青州,與青州最大的諸侯孔融不無關係。

    當時,鮮於輔帶領一萬騎兵一路向東而去,一路郡縣紛紛開門相迎,鮮於輔繼續讓原任官吏管理相關郡縣,隻是整編郡縣兵馬,一路順遂,兵馬不斷壯大。

    當鮮於輔來到北海郡治所營陵城外,孔融大將武安國雖然在討伐董卓之戰中失去一隻手腕,卻性格剛烈,力主不向劉寬投降,孔融猶豫不定。

    鮮於輔隻好在營陵城外紮營,卻並不攻城。鮮於輔舉棋不定之際,得報北海人孫乾來投,鮮於輔略聞孫乾之名,孫乾,字公祐,與大儒鄭玄交好。鮮於輔將孫乾迎入大帳,問計於孫乾,孫乾自請入城說服孔融。

    卻說那孔融乃是孔子後代,東漢末年一代名儒,是蔡邕之後的文章大家,曆史上他死後與王璨、陳琳、徐幹、阮瑀、應瑒、劉楨被列為“建安七子”。

    孫乾知道孔融素來無爭霸天下的野心,好文學典籍、重視忠孝德行,入城見孔融後,孫乾列舉劉寬父子種種德政,尤其提及諸侯在洛陽劫掠之際,劉寬隻搶救皇室典籍的故舊往事時,孔融感觸良多,孫乾見狀,私自做主邀請孔融前往幽州主持對大漢典籍的整修,孔融喜形於色,當場應允,開門迎接鮮於輔進城。

    鮮於輔得北海兵馬兩萬,青州東部各郡縣聽說孔融接受劉寬整編後,紛紛開門迎接鮮於輔,鮮於輔在孫乾協助下進軍神速。

    鮮於輔一路安置妥當後,帶著不斷壯大的軍隊,攜孔融、孫乾、武安國等人回歸臨淄,劉寬接報後出城十裏相迎。

    孔融等人見劉寬十裏相迎,頗為感動。劉寬見孔融三十七八歲的樣子,與三十來歲的孫乾皆是雍容風儀,便持弟子禮相見。孔融乃是孔子二十世孫,頗重禮儀,見劉寬執禮甚恭,心懷大慰。

    劉寬說道:“文舉公,幽州民族眾多,典籍無數,教化民眾、興學重教任重道遠,還望文舉公鼎力相助啊?”

    孔融聽後大笑不止,“某生平所願也!伯安老友,多年未見,願相伴治學,遠離俗世久矣。”

    孫乾見劉寬、孔融見禮已罷,上前單膝跪地,拜倒,“北海孫乾,見過主公!孫乾擅專之舉望主公寬恕。”

    劉寬歡欣,扶起孫乾,“公祐大名,久聞矣,今日前來,劉寬之福也!公但有良策,禎無不從之,何罪之有?”說罷哈哈大笑。

    劉寬又與武安國見禮,武安國在討董中對劉寬父子頗為敬佩,今孔融接納劉寬,自己也就毫無芥蒂了,欣然投效了劉寬。

    劉寬請孔融入車駕,作陪而行。

    劉寬問孔融:“文舉公,禎聽聞東萊有美髯郎太史慈,武藝高強,猿臂善射,弦無虛發,與公交好,不知現在何處?”

    孔融笑道:“我與其母相識,與太史郎君並未謀麵,太史慈本為東萊奏曹使,因本郡與本州有嫌隙糾紛,郡、州俱皆上奏,太史慈於洛陽有司處設計毀掉州使奏章,而上郡奏章,完成使命後逃往遼東避禍去了。其母今在營陵,某感太史慈勇謀多智,又為孝子,對其母多有接濟。”

    劉寬聽後大喜,太史慈在遼東,便安排人去信公孫度,讓其征辟太史慈入軍,並安排人將太史慈母親接到薊縣贍養起來。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