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字數:6196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簪纓問鼎 !

    此刻,距離梁峰上次登門,還不足一年。彼時,身為大儒的崔遊要折節收梁峰的幼子入門。而現在,梁峰已經貴為太守,卻特地登門,來赴當初的約定。這一進一退,隻能感歎世事無常。

    老者緩緩頷首:“能得府君青睞,實乃老朽之幸。小公子隨時可入崔府進學,由我這孫兒,一手傳授學業。”

    梁峰卻微微一笑:“小兒的學業,尚是其次。我卻有個不情之請,不知能否邀良材數名,入太守府講學。”

    “講學?”老者咀嚼了一下這個詞,反問道,“敢問是何學?”

    “並非高深學問,不過開蒙知書。大亂不止,多有遺孤,抑或將士子弟。我想建一學堂,擇其優者入學。識文斷句,傳授數算。讓他們知曉事理,不至荒沒於野。”梁峰笑著解釋道。

    這話,立刻讓崔稷皺起了眉峰。專門在太守府內建學堂,請名師教導遺孤和兵家子?這哪是荒不荒於野的問題,分明是要培養自己的力量,讓其麾下多出一批忠心耿耿的幫手啊!就算怎樣的天才,也要三五年方能勘用。誰會費力不討好,在太守府建這樣的學堂?而且這種學堂,又置士族和寒門與何處?!

    然而老者聽完這話,隻是唔了一聲:“國有太學,郡有庠序。敢問府君,這個蒙學又當如何自處?”

    太學乃是國家級的最高學府,庠序則是各郡縣自己置辦的地方學校。這兩者,才是為國家提供人才的正規機構。在兩者之外再辦一學,還是教授蒙學,未免有名不正,言不順之嫌。

    “千裏之馬可獻國君,百裏之馬可戰沙場,然亦有驢騾,為百姓用之。才分大小,自當各有其用。故子曰:‘有教無類’。”梁峰話鋒一轉,“況且蒙學興,又何愁庠序不盛呢?”

    這下崔稷算是聽明白了。這個所謂的蒙學,可謂一舉數的。既讓人看到新太守對人才的重視,把“唯才是用”四字,落在了根骨裏;又厚賞了為自己服務的將士官僚,給他們的子孫提供進學的捷徑;更掌握了民心,為自己培養了大批忠心耿耿的可用之人。

    若是長此以往,又何懼寒門不紛紛投效,手下人才輩出呢?隻是一個簡單至極的學館,便最大程度的為自己招攬了合適的人才,盡可能擺脫了士族的遏製。不得不說,心思敏銳至極!

    而這樣一個計劃,也就成為了崔府必須麵對的選擇。是投效這位新任府君,為其打造學館;還是站在自身利益角度,拒不從命,讓府君選他人代勞?

    崔稷隻覺心都砰砰跳了起來。他還是第一次遇到這樣聰穎有為,魄力十足之人,要投他嗎?

    崔稷一時無法做出決斷,他身前的老者卻輕笑一聲:“去歲府君尚說,不敢妄論聖人之言。今日相見,卻已經想開館授書。豈不出爾反爾?”

    去年正是這位崔大儒,點醒梁峰不能隨意雕版刻印東西,否則會觸動統治階級的命脈。而今年,當上了太守之後,他便要打破這種知識壟斷,把學識傳給那些貧寒卑賤之人。這樣的改變,豈不自己打了自己的臉?

    梁峰卻搖了搖頭:“小子不才,隻是在其位,謀其政罷了。”

    《論語·泰伯》有言“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他改動了區區兩字,答了出來。然而坦蕩之情,足讓人為之心折。老者並未評斷,隻是緩緩頷首:“如此一來,小公子便要留在太守府進學了。”

    他甚至都沒用問句。

    梁峰一笑:“自當如此。”

    這也是梁峰的目的之一。他當然要讓梁榮上學,但是不是小小年紀,就被另一個家族作為人脈握在手中。而是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自由自在的成長。

    同一件事情,兩次交談,所言截然相反。當初是崔氏想用梁榮來加深他們之間的關係,施恩之餘,也有種置身事外的試探。而如今,則變成了梁峰需要他們來做出決斷,要麽投效,要麽放棄。這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轉換,同樣也是心境的改變。

    這樣的話,本該是一種冒犯。然而老者伸手點了點身邊的崔稷:“此子經史皆通,精熟數算,可堪一用。除此之外,族中還有幾個教書的好材料。”

    崔稷一驚,看向祖父,然而一瞬便斂起了心中訝然。梁峰則寬袖一展,俯首拜道:“若得公喬等人相助,則此事可成矣!”

    看著那俊美青年拜服的身影,崔稷抿了抿嘴唇,深深還禮道:“願為府君效力!”

    短短幾句話,便決定了一件大事。在座三人,麵上都無太多異色。又閑聊了幾句,臨走之時,梁峰像是想起了什麽,隨口道:“對了,還有一事當稟與崔老先生。劉元海前幾日已從鄴城歸來,回到了並州。”

    這話說得太過輕巧,崔稷愣了一下才反應過來。送走這位新任府君之後,他回到了書房之中。祖父已經閉上了雙目,似是疲憊不堪。小心在老者身旁坐下,崔稷低聲道:“大父,崔府以後便要投在梁府君麾下了嗎?”

    這次他們談論的,並非一人兩人,而是“數位”。也就是需要很多可用之人,來填充太守府。崔稷又怎麽不知,教學不過是托辭,真正的意義則是入太守府為佐官幕僚。這可跟他們事先商量的並不一樣。然而大父答應了下來。這一點,讓崔稷極為驚訝。

    “便如梁府君所言,才皆有度。”老者淡淡答道,“就如元海,能為治世之良臣,亂世之梟雄。這便是他的度。”

    這兩句,可是當初月旦評時,許劭評價魏武的言辭。崔稷不由心中一凜:“那梁府君呢?”

    “看不透他。”老者睜開了那雙渾濁的眸子,望向自家孫兒,“初時,隻覺他可堪棟梁。如今再見,已有了王侯氣象。區區一年而已。”

    崔稷默然。他也是見過梁豐的,當初隻是覺得此子聰穎,行事不拘。然而這次再見,對方氣勢已隱隱壓過了自己。這可不是單純身份變化帶來的改變,更多則是一種心胸的成長。就像漸漸找到了方向,開始綻放異彩的瑰寶。

    他從沒見過這樣的人,也從未想過,能找到這樣一位可以依靠輔佐的主公。然而自己投效並無大礙,舉族相投,卻另當別論了。就像前朝的諸葛氏,三兄弟分投三國效力,方才是他們這種大族保命的良方。

    見孫子沉默不語,老者又怎會猜不到他在想些什麽:“此一時,彼一時。此子心性,值得效命。”

    這也是相當重要的一點。如果梁豐進門就提到劉元海歸來之事,自然能占據主動,也能迅速探知他們的真正想法。畢竟崔遊乃是劉淵的授業恩師,隻是這重關係,就能讓大多數警惕匈奴之人,對他們心生疑竇。

    然而對方並沒有這麽做。相反,先直述了自己的想法,確定了從屬關係,方才提及這一點。即沒有用這個消息刺探,也沒有因此生出猜忌。如此用人不疑的態度,可不是所有上位者都能做到的。而他也清楚的猜到了,自家並沒有投靠匈奴的打算。

    隻是這一件事,心胸、氣度、判斷力都足堪上上之選。也難怪祖父會毫不猶豫,讓崔家投入對方門下。不過自幼受祖父教導,崔稷也算是這代崔氏最有能力之人。隻是微一思索,便到:“孩兒懂了。必盡心為府君效力。”

    老者並沒答話,隻是緩緩頷首,閉上了雙目。

    第二日,崔稷便帶領五位崔氏族人和得意門生,來到了太守府。而他本人,則被梁峰任命為主記室,兼任郡掾祭酒一職,為一郡學務之長。與段欽一樣,成為了新任府君的左膀右臂。

    ※

    並州左國城。

    昔日的匈奴王庭,如今已經破敗不堪。大帳再也無當日華奢,然而王庭之內外,人頭攢動,無數兵馬齊聚一處。各家貴族都帶著親隨,來到了大帳之中。

    劉淵端坐主位,朗聲而言:“成都王不用我之計策,如今鄴城大敗,天子與其同逃。實乃司馬氏之恥。不過既然有言在先,我還是當發兵去救才是。可派右於陸王和左獨鹿王統兵兩萬,討伐鮮卑!”

    劉淵回到並州之後,根本沒在九原停留,而是隨劉宣一起來到了左國城這個故地。隨後迅速集齊了數萬兵馬,召集五部將領,共商大事。然而兵馬未動,鄴城就傳來大敗的消息。司馬穎並未堅守城池,等待匈奴騎兵歸來,而是在王浚大軍的衝擊下,棄城逃竄。隨行還裹挾了天子,向著洛陽而去。

    因為主人逃亡,鄴城這個與洛陽、長安齊名的華美都城,也遭到了徹底的洗掠和屠戮。數萬黃頭鮮卑入城,燒殺劫掠。巍峨宮城、華屋廣宅再也不見往日盛景,隻有哭嚎和狼煙遮天蔽日。

    麵對這樣的情況,當初的承諾似乎也就不重要了,劉淵卻說出派兵去救。登時,大帳之中響起一陣嗡嗡議論之聲。

    這顯然沒有意義。既然司馬穎如此不堪,何必還耗費兵力救他於水火呢?

    正當此時,一旁一位幹瘦老者站起身來,拱手道:“晉人無道,奴隸禦我!我兄右賢王便曾反出晉國。奈何當時晉人勢大,右賢王惜敗。如今司馬氏骨肉相殘,大亂十餘載,為天所棄。大單於才德兼備,晉人折服,正是天命所歸,何必屈膝侍奴?不如聯合鮮卑、烏桓,複興當日呼韓邪單於之偉業!”

    這一番話,說的擲地有聲,極為煽動。下麵貴族立刻喧嘩起來,不少人都起身勸進。

    看著這群情激奮的情景,劉淵唇邊露出了一點笑意:“祖爺所言甚是。然則當為峻嶺,何為培塿?自古帝王無定處,禹出西戎,文王出東夷,唯德所授!如今我部陳兵十萬,皆能以一當十。大軍南下,便能摧枯拉朽,大敗晉國。上可如漢高祖一統天下,下可仿魏武帝割據北地。呼韓邪不過區區番臣,何足仿效?”

    此話一出,帳中為之一靜。在座諸人都是匈奴族裔,呼韓邪單於便是匈奴最強大的王者。然而座上這位新任大單於,卻說他們的匈奴英雄不過是番臣,不足效仿?那他們該如何稱王立國?

    但見那位須發花白的英武男子長身而起,拱手向西道:“當年劉漢四百年大統,恩德廣存人心。百年之前,昭烈皇帝僅憑人心所向,就能在西蜀荒僻之地建立國朝,與中原向抗。我本漢室子侄,先祖亦同漢皇約為兄弟。如今不如兄亡弟紹,由我繼承漢室江山,立國號為‘漢’,追尊後主,收攏天下人心!如此,方能不負上天眷顧!”

    如此豪言,著實出乎了在座諸人的預料。然而南匈奴入並州已久,貴族人人姓劉,穿漢家衣衫,學漢家詩書。此刻聽到立國為漢,竟然人人心中,都生出了幾分認同之感。劉宣更是滿腹經綸,隻覺渾身氣血翻湧,上前一步:“願為陛下所驅!”

    劉宣的輩分何其之高,一呼之下,眾人皆應!帳內所有人向著劉淵叩首而拜。站在高台之上,這位王者呼出了胸中那口濁氣。蟄伏三十餘年,終於有他一展身手的機會了!

    當夜,劉淵招來劉宣相商,兩人定計先仿高祖,稱漢王。五日後便設壇祭天,改元大赦。

    眼見萬事齊備,劉宣長歎一聲:“可惜上黨被那梁子熙所奪,若是尚在我手,便能直取洛陽了。”

    這也是當日劉淵本人帶回來的消息。原本他都準備安排人馬,前去接應了,誰曾想幾日之間,風雲突變。非但數城易手,就連那五百精騎也被人殺了個幹淨。隨後便傳來司馬騰返回並州的消息。錯失了大好機會,又讓那梁家小子成了太守,簡直把劉宣氣得吐血。

    “此事確實可惜。不過上黨初定,未必如往日那般堅不可摧。不如等祭天之後,派五千騎前往上黨,就說是援助司馬穎的兵馬。若是能一鼓而下,也算不枉操勞。”劉淵傲然一笑。

    若是平時,他不會如此冒然攻擊上黨那樣的要塞。但是此刻大局已定,馬上就要與司馬騰交戰。不如派個偏師,輕騎突進,說不定還能落些好處。

    聽劉淵如此說,劉宣張枯瘦老臉上,浮出喜意:“如此甚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