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鐵骨巨艦

字數:4199   加入書籤

A+A-




    安排了陳誨帶領飛魚都水師精銳籌備出航尋找澳洲的探險船隊不提,錢惟昱後腳便離開了昆山港,趕去旁邊的海軍造船廠,視察兩艘更大的、正在鋪設龍骨的巨艦。

    到了地頭,老遠就可以看見兩座並行的船塢足足有五十丈長短,開挖三丈深淺。且不論裏麵建造的船隻有多大,單看這船塢就起碼尺寸比目前吳越國擁有的船塢至少再加大一半——此前吳越國所有船廠所擁有的最大船塢,也就三十丈上下。

    這個時代沒有橡膠之類的柔性密封材料,所以幹船塢口子的防滲比較麻煩。除了數道如同城門一樣的大閘門之外,還有厚實如圍堰的封土;一旦船隻完工之後要往船塢中放水,也需要把封土再挖走,就好像水壩造好之後拆除上下遊圍堰一樣。浩大的工作量,讓建造大吃水的巨舟絕對不是一件易事。

    錢惟昱在沈默和張思訓的陪同下登臨其中一座船塢,便看到三條平行鋪設、至少三十五丈長度以上的粗大鍛鋼龍骨鋪設在船塢底部,另有密密匝匝總計大約二十層左右的彎曲鐵肋骨與龍骨交錯固定,把一個形同骷髏的巨艦框架安放出來。

    雖然木板才鋪了很少一部分,連半個船底都沒鋪好呢,旁邊卻有如山的鐵梨木和緬甸柚木木料堆砌在那裏,而且全部都已經提前加工成了板材形態,除了用來造飛桁和桅杆的之外,幾乎看不到圓形的原木。很顯然,這些木材是早就已經開始籌備了,隻不過因為此前吳越的水力鍛造科技還不足以做出鋼鐵龍骨,所以大船的工期才擱置在那裏。一旦鋼龍骨到位,一切材料馬上一齊開工上馬,進入建造階段。

    草草一眼掃去,整個船塢裏起碼有八百多個工匠在那裏掄錘揮鋸,刨光上漆,搬運材料。除了人工之外,現場居然還有一台用畜力牽引、巨大鋼鐵杠杆、鋼鐵主軸、鋼鐵齒鏈完成傳動的大鍛錘。

    鍛錘整體可以移動,雖然不如嚴州千島湖的那些設備巨大,卻也至少趕得上湖州長興鋼鐵廠那些鍛造板甲的同行了。因為成本巨大,所以每個船塢隻配備了一台,用幾十頭牛通過省力輪軸牽引發力;至於這台設備的功效,自然是用來鍛合龍骨與肋骨之間的銜接處——

    這個年代沒有電焊,也沒有氣焊;鋼鐵加工的最大困難是,無法采用和木材之間那樣“榫接”的技術。所以剩下的要麽靠鍛合,要麽靠鉚接。鉚接用在鐵材較薄的部位還可以湊合,要想在半尺粗細的矩形鋼龍骨截麵上穿孔可就麻煩了。因此剩下的隻能考慮熱鍛合——這就要用到剛才所述的設備。

    錢惟昱走到近前,親眼看到一組工匠正在處理一根鐵肋與龍骨的剛性連接——諸人需要先用磚石就地砌一個爐灶一樣的所在,然後把要鍛合的部位圍起來,裏麵堆上無煙煤反複灼燒,隻留下吹氧孔通風,等到鐵材被堪堪燒得有些紅了,再把圍牆拆了,把鍛錘移動過來。然後把燃燒殘渣過多的煤炭都清理掉。並且扛來一台巨大的鼓風式酒精噴燈,裏麵灌滿了高純度的白酒,繼續往火堆上噴射加熱——

    在最終鍛造的時候,給材料加溫保溫依然是要保證的,但是又不能直接用煤炭這種燃燒殘渣太多的東西,所以隻能用燃燒後僅留下水的酒精了。在大號酒精噴燈持續加熱的過程中,大鍛錘一下一下把肋骨和龍骨初步鍛合在一起。

    除了鋼材的鍛合,整個工藝還用上了薄質鋼鐵的衝孔鉚接、各種鐵木之間的拚接嵌鉚,工藝之繁雜與純木質船隻的建造相比,簡直不可相提並論。尤其是有些鋼材部分之間的銜接為了保障強度,還會在鐵杆外麵再包裹弧形木材以加強穩定性。錢惟昱深信,就算他把這艘巨艦的龍骨在嚴州鍛造好之後送給柴榮或者趙匡胤,以北朝目前的造船技術,沒個二十年的鑽研,是別想造出這麽大的船了。

    “此船的設計尺寸如何?材質航速可能達標麽?”

    “鋼質龍骨厚半尺、橫闊一尺,總計三根並列。中間主龍骨長三十七丈,兩側副龍骨因為船頭削尖,僅需三十四丈。每艘船總計耗費龍骨鐵料12萬斤、肋骨鐵料4萬斤。而且新船采用了大食國八段式冷杉桅杆拚接法,隻是把桅杆的芯材換成了鋼質,算上全部桅杆鐵芯,整船用鐵料19萬斤之多。

    由於鐵龍骨帶來的對暗湧、橫浪‘剪切扭矩’的抵抗力,這艘新船的船體長寬比可以從剛才陳都帥開走那艘的不足六比一提高到八比一,船體更加適合‘流線型’的‘流體動力’造型。加上型模在設計的時候按照大王的指示,先建造各種‘水線麵’的等比例模型,裝入鐵皮桶鼓風洞灌水、進行鼓風水池實驗,挑選出了同等分量、風力情況下船速最快的造型。

    這些綜合改良之下,按照估計如果風力夠大的話,此船在側後順風姿態下可以開出每個時辰150裏的極限速度!船體長三十八丈,寬五丈,深三丈半,從船底至桅頂十九丈整。自重七千料,最大載重兩萬八千料。”

    沈默匯報的話語裏麵,明顯夾雜了少數不屬於這個時代的詞匯,那些都是這兩年來他跟著錢惟昱混跡,耳濡目染學來的。他所匯報的數據錢惟昱僅僅簡單一算,就知道此船體長115米,含船首縱桁全長128米,寬15米,淨高10米,最大吃水大約8米;四根主桅杆高50米左右,尾部縱帆桅高27米,全船帆裝總麵積5000平米。船體自重1800噸,最大載重量5000噸。采用四主桅全帆裝與一根短桅縱帆裝,並照例配合船首帆、斜桁飛帆、三角頂帆設計,如果在南半球西風漂流帶估計可以突破20節的瞬間極速。

    以上數據,錢惟昱是根據19世紀末期、飛剪船的終極形態,德國人建造的“波托西號”和“普魯士號”逆向推算出來的。那兩艘船是純風帆動力船隻的巔峰之作,如今錢惟昱讓建造的船比那些貨色大約還是小了三分之一,因此各種噸位也等比折減下降(普魯士號帆船全長146米,可以載重8000多噸)。在風帆動力等比配置的情況下,相信航速也是不遜於那些未來曆史上的同行的——19世紀末期的時候,造船業好歹還不知道進行水池試驗,更不會模擬原始風洞,所以在錢惟昱精益求精之下,吳越國水線麵型減租係數超越普魯士和波托西還是可以保障的。

    前世的錢惟昱是“大航海時代”係列遊戲愛好者,這方麵的知識哪怕到了這個世界多年也不曾忘記。他知道“普魯士號”飛剪船在建成之後曾經常年接受米國洛克菲勒財團下屬石油公司的委托,跑從紐約往返日本橫濱的原油運輸路線——當時巴拿馬運河還沒有建成,所以東米國東海岸到日本東海岸之間的航線需要繞行南美的合恩角,往返一次要航行三萬多海裏。

    每次“普魯士號”從日本回美國東海岸的時候,走到澳洲南部折入西風漂流帶之後,就可以創造出風帆船的極限航速。最高一次紀錄達到了瞬間航速23節、24小時持續平均航速18節的誇張數據——如果對於23節瞬間航速沒什麽概念的話,可以給一個參照物對比一下,那就是幾十年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皇家海軍戰時服役的最新銳主力戰列艦、“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依靠新一代蒸汽輪機,最大設計時速也隻有這麽多。

    見錢惟昱一陣心馳神往地陶醉姿態,一旁的沈默和張思訓也不得不偶爾潑潑冷水,提醒一下錢惟昱這些巨艦造價上的高昂。

    隻聽張思訓先說到:“臣在蜀中時,曾觀摩過蜀國工部修複都江堰。那麽大一次水利整修作業,後蜀工部估摸也就投入八萬多斤鐵料。此船用鐵十九萬斤,光是鐵材的分量就令人咋舌;再加上木材數千料,船帆、桐油、膠漆不計其數。光材料靡費便要八十萬貫之巨。再含人工、設備、船塢、土建,總計不下一百五十萬貫一艘。

    方今亂世,如此修造巨艦,實在是大耗國力啊。哪怕將來再建時降低所用木料規格、減省船塢土建設備的重複投資,哪怕量產此船,也最多把投資壓到百萬貫以下而已。北朝虎視眈眈,大王卻不把鋼鐵用於兵甲,是非社稷之福。”

    錢惟昱哂然一笑,這種大船,將來還是會造的,尤其是一旦增加產量後,平均成本肯定會下降,這一點他毫不擔心,但是如果說濫用國力,他肯定不至於那樣不知節製。而且懂得一點經濟學的錢惟昱也知道賬絕對不能和張思訓那樣算:如今吳越的鋼鐵、帆布產能其實已經超過了這個時代的所需,在大工業出現之前,有了高爐和蓄熱爐的吳越並不缺鋼鐵,如果沒有這個造一艘船就相當於用掉五千套板甲所需鋼材的吞鋼巨獸,說不定市場上的鋼鐵價格早就大跌了。

    何況,張思訓和沈默怎麽可能知道三萬裏外的美洲大陸有多大的物種誘惑呢?

    “造船的事情,寡人自然會節製,不過現在,寡人隻需要知道:此船需要什麽時候才能造好?”

    “因為材料是早就齊備、預先切割塗漆完畢的,所以單是建造可以快許多,預計還要一年半的時間,才能完工。”

    錢惟昱心中默算,一年半之後,那就是趙匡胤開寶二年春了。(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