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爭分奪秒

字數:4059   加入書籤

A+A-




    錢惟昱和李重進的交易沒什麽可以隱瞞的,沒多久一艘艘吳越國的糧船,以及運載布匹鐵器的船隻從蘇杭向著滿目瘡痍的揚州、金陵輸血。顯德六年的十月份,淮南地區的物價一下子就平穩了下來,百姓也至少都得到了救助。李重進在巨大的錢糧支持下進行了新一輪的齊民編戶——凡是在朝廷重新登記過戶口人數的,可以每戶得到一石白米、一匹棉布、十斤鐵器農具的“低保”。

    這等力度,在南唐存續期間都是從未見過的,何況周軍在淮南百姓心中一直是屠夫形象,這般舉措就更令人詫異了。沒用多久,在李重進治下的各州就開始有大規模推波助瀾的民間說法:周人也不是全部都殘暴嗜殺,無非是張永德趙匡胤等殿前司禁軍將領私欲過重,為了立功多年來以首級為嗜,濫殺無辜。李招討所部戰力不強,然也並無殺良冒功殘害百姓之舉。周人殘暴,無非也是因為大周先帝柴榮急功近利,結果有張永德趙匡胤等投其所好,蒙蔽聖聽。如今新君即位、張趙二屠夫被召回汴京統帥禁軍,留下李招討安撫地方,淮南百姓的好日子就要來啦!

    這種話騙騙讀書人自然是做不到的,但是騙騙鄉野土豪紳士、平頭百姓還是很容易做到的。說白了,要想收攏人心,有時候就是錢的問題罷了。如果有吳越國這麽一個大金主在喉頭撐腰,那麽這種能用錢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了。

    同一時間,在淮南江表各州的讀書人當中,則開始流傳這麽一個傳說:吳越王錢惟昱不愧是文壇泰鬥、當世文宗。此番之所以接受李重進的勒索,無非是因為李重進手頭扣留著許多南唐忠直文臣如孫晟、陳喬等輩。吳越王惜才,不忍這些義士明珠蒙塵,這才與李重進達成了交易。同時吳越王還看上了南唐投降之前宮中珍藏各種古籍文書,不願這些東西湮沒無聞、失傳於後世,所以一並與李重進交易換了出來。

    果然,當月晚些時候,一些原本被秘藏於南唐宮中的稗官野史、古人筆記都被整理成冊,並且從吳越國刊印、各處行商售賣至各國。據說吳越王還新任命文學之士百餘人,以重金禮聘他們編纂一部古文典籍,名叫《文苑英華》的,輯錄從南唐宮中得到的文物,以免失傳。

    一時之間,錢惟昱在天下讀書人當中的聲望爆發到了極點,這個功德在讀書人看來,至少不下於當年南梁昭明太子蕭統編纂《文選》之功。原本還有南唐李氏善於養士的名頭在那兒和錢惟昱搶生意;如今這一來,不敢說讓他再提升多少個台階,至少把錢惟昱“助紂為虐”脅從攻滅南唐的汙點給洗白了,消弭了南唐士子對吳越政權的仇恨。

    十一月,《文苑英華》第一冊正式發售;孫晟、韓熙載、徐鉉、徐鍇、陳喬等五名原本南唐朝堂上以忠義才幹著稱的文臣先後在吳越國正式出仕。再加上此前在贛北等吳越與南唐交戰時就投降的周宏祚、張彥卿等輩,一時之間南唐的文臣被吳越所用的情況進入了一個高峰。尤其是許多名氣不大的文人和基層文官,或許一開始還要掂量掂量投降吳越後的名聲問題,現在有孫晟、韓熙載、徐鉉這些節烈大儒頂在前麵投降了,他們還有什麽好怕的?就算將來史書要罵人無節,也輪不到罵他們這些小魚小蝦。

    與此同時,將近年底的時候,吳越王錢惟昱再次宣布了一項善政:被吳越新征服的原南唐贛北六州,依照吳越國成法永久性免除徭役和人頭稅。同時考慮到贛北地區遭到的戰爭破壞,從來年起免去三年田賦。同時吳越朝廷來年再次撥出兩百萬貫財政收入作為工錢,在贛北進行以工代賑,招募百姓在農閑時節進行戰後重建工作,為期一年。

    這個招數很快被李重進學走了,有了糧食的李重進也改用以工代賑的方式代替單純的白白施舍錢糧、同時把原本要征發的徭役也暫且減免一些,拿出糧食布匹雇傭百姓重點重修金陵、揚州、壽州、滁州、潤州、和州的城防、官道,乃至滁北的清流關、和州西南的大勝關等一些險要關隘。在免費賑濟、征發徭役的策略改為以工代賑後,淮南百姓幹活的積極性也被充分調動起來。年底之前,金陵城和揚州城的城牆便被基本修複了,這個過程中吳越人從湖州、蘇州地區就近提供了數萬噸的土法水泥,也給工期的縮短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

    錢惟昱和李重進在殫精竭慮消化滅亡南唐後的勝利果實的同時。在汴京城內,柴榮死後的這幾個月趙匡胤也沒有閑著。

    九月,趙匡胤上書周帝柴宗訓,暗示自己多年來均為張永德屬官,如今因為先帝賞識,以至於功勞獎賞不等、反位在張永德之上,心不自安,懇請柴宗訓略抑其官、升張永德爵祿。柴宗訓不過是個七歲孩童,如何懂得這些事情?奏表送上去之後,也是符太後禦覽而已。符太後不能主見,又覺此事機密,不宜張揚——若是張揚,一旦事情不準,將置張永德於何地?

    故而符太後僅僅召見宰相馮道、範質、王溥三人密議此折——原本在這個年頭馮道早就已經因為“太宗自是太宗、陛下自是陛下”那句頂撞柴榮之言、被柴榮發配去當山陵使,以致鬱悶而死了。但是如今因為馮道依舊發揮著“長樂老人”的不倒翁姿態、為人謙退平和、與人無爭,故而得以79歲高齡依然健在,至少從地位上來看儼然是朝中文臣之首。

    範質、王溥見此密折,但唯唯而已,退馮相先發表意見。馮道深思熟慮之後,對符太後說出了一番“自古君疑臣則誅、臣疑君則反;若臣疑於君而不反,複為君疑而誅之;若君疑於臣而不誅,則複疑於君而必反”的道理,意思是對於張永德縱然此先絕無二心,既然先帝已經將張永德壓下去了,那麽哪怕沒有二心也生出了怨念,絕不能原位提拔回來。但是為了不得罪,不如給張永德另易其位升賞、一方麵不讓其與趙匡胤互有統屬關係、免得張永德和趙匡胤互相尷尬生出事端;另一方麵在頭銜爵祿上重賞張永德。

    這番八麵玲瓏的處置範質和王溥也看不出問題;符太後一個婦道人家更是覺得馮相此計老城某國。不過數日,便以柴宗訓名義下詔,將張永德從“殿前司諸軍都指揮使”提拔為“侍衛司都部署”,也就是從殿前司禁軍的三把手、提拔為侍衛司的一把手。理論上這是一次升了整整一級的拔擢,因為理論上殿前司和侍衛司是平級的禁軍單位。

    但是實際上,侍衛司待遇、兵員、裝備都不如殿前司,因為侍衛司相當於吳越國的內牙軍、殿前司相當於吳越國的親從都,前一個是先帝郭威手下老人留下來的遺產,不是柴榮後來提拔的嫡係,所以在柴榮在位的那六年裏,所有建軍資源都是往殿前司投入的。從兵力上來看,殿前司如今滿員應當有禁軍14萬人、實際常年在編11萬人左右。侍衛司滿編8萬人,如今實編僅5萬人、刨除掉留給李重進2萬人馬防備淮南的之外,在京的侍衛司兵馬僅有3萬人馬。而且侍衛司現存的騎軍規模隻有殿前司的五分之一都不到,在機動作戰力量上差距更大。

    所以,經過這番調撥之後,張永德名義上回到了和趙匡胤平級的程度,實則不過是“牛後換雞口”而已。為了進一步顯示對張永德的榮寵,柴宗訓升張永德檢校太尉官職、加封衛國公、食邑兩萬戶、食實封三千戶。用一個公爵的頭銜,把張永德供起來。

    趙匡胤此舉,看上去把張永德從自己的三把手弄到了另一支獨立軍隊的一把手位置,貌似對於趙匡胤的勢力沒有形成什麽好處,但是後麵的一連串動作,就看出了其中差距:張永德調到侍衛司之後,在殿前司中別說威望功勳比趙匡胤高的人,哪怕是和趙匡胤旗鼓相當的都已經找不到一個了。而且張永德的平調自然也會牽動幾個原本在殿前司當職的張永德心腹陸續調動。趙匡胤對於因為這些調動而空出來的職位任命權,擁有了絕對的影響力。

    顯德六年十月,當年趙匡胤“義社十兄弟”中的慕容延釗被提拔為殿前司副點檢、也就是充任趙匡胤的副手,並加“北麵行營招討使”官職,名義上是“幫助”天雄軍節度使符彥卿防備契丹。但是實際上鑒於符彥卿是符太後的親爹,這個部署是在監視誰也就不言而喻了。

    對於符彥卿,監視的同時也要給個甜棗。慕容延釗占了殿前副點檢和北麵招討使的坑之後,趙匡胤馬上把他的二弟趙匡義從一個普通的殿前司騎軍指揮使上再升一級,升為控鶴廂都虞侯、配屬給慕容延釗一起帶兵去河北。趙匡義的老婆是符彥卿的三女兒、也是符太後的親妹妹,所以這般部署相當於是趙匡胤在暗示符彥卿:不管誰當皇帝,你老符都是國丈待遇。(從這裏可以看出,符彥卿此人也算是一個奇人了,和獨孤信、藤原道長一樣,都有三個女兒當皇後的命)

    顯德六年十一月,趙匡胤再次下手,把“義社十兄弟”當中另外兩個絕對鐵杆石守信、王審琦也提拔上來。石守信為殿前司諸軍都指揮使,也就是頂替張永德調到侍衛司去之後空出來的那個位置。王審琦為諸軍都虞侯。其餘李繼勳為馬軍駐軍都指揮使,全部各有升賞。殿前司的十餘萬大軍,在三個月的人事調動中,漸漸成為了趙家軍。(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