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附)黃帝大事年表(下)
字數:5741 加入書籤
前5954年(48歲),黃帝38年。“炎帝欲侵淩諸候,諸候鹹歸軒轅”,黃王分兵三路進取晉
中、晉南,出兵潼關進占洛河以北地區,包圍和分割炎帝部落。6月,阪泉之戰一戰收羊部落,並得風後、力牧二位大將。7月,猴部落陣前起義。出洛陽龍門,二戰橫掃河南境內烏部落。直達魯北,娶方雷氏合親。
前5953年(49歲),黃帝39年。8月,於雞公山大戰炎帝雞部落,然後“得其誌”,娶彤魚氏合親,炎帝遂從隨州沿員(氵旁)水南下,退居湖南。軒轅立都有熊(新鄭),戴冕旒冠黃服,稱帝為“黃帝”,保留炎帝帝號實為南方之相。命大將祝融鎮守衡山。至此“炎黃結盟”,天下12氏已有10氏歸入黃帝軒轅氏領導的華夏部落聯盟。
前5952年(50歲),黃帝40年。黃帝再次與倉頡研究漢字創造和推廣;倉頡創建“推廣中心”,各部落首領和巫師接受培訓。
前5951年(51歲),黃帝41年。杜康於汝陽造酒。
前5950年(52歲),黃帝42年。遊襄城之野,牧馬童子授“為天下之道”。
前5949年(53歲),黃帝43年。北逐葷粥,與鹿部落聯盟展開中華5000年史冊中第一次民族大統一的大決戰——涿鹿之戰。戰前先取“河之都圖”,兵分左翼、右翼和右中、左中,從北、西、南三個方向兵分10路進取翼中南鹿部落聯盟之狗部落與豬部落的大小81個部族。應龍水戰失敗。
前5948年(54歲),黃帝44年。風後發明指南車破蚩尤霧。
前5947年(55歲),黃帝45年。取昆吾山銅,製青銅兵器。71戰不勝,黃帝上博望之山淡臥3年後,出其鏘鉞,奮其戎兵,擒殺蚩尤於中冀之野,並發布禁令。身經百戰而天下平,立都涿鹿,築涿鹿“黃帝城”。至此,天下12氏全部歸入黃帝軒轅氏領導的華夏部落聯盟,黃帝真正成為中原各部落聯盟的共同首領。
前5946年(56歲),黃帝46年。合符釜山,黃帝作《岡(木旁)古之曲》。
前5945年(57歲),黃帝47年。安置蚩尤部落善者於山東鄒城。娶嫫母妃以輔政。
前5944年(58歲),黃帝48年。確立“原始共和國體”,保留12氏圖騰,作為黃帝所屬之“相”,亦作為天下人之屬相,12氏與10天幹相配,一年一個值班。與倉頡研究已發明漢字的規範和文字的創造規律。倉頡發明的漢字已經在各部落首領與巫師間推廣流行。
前5943年(59歲),黃帝49年。與玄女、風後、力牧、封胡、鬼容氏等研究“洛書”、“河圖”,總結戰爭經驗,一批兵書成書。同年,命容成造曆,隸首作數術。
前5942年(60歲),黃帝50年。秋7月庚申,天大霧3日3夜,複甚雨7日7夜。派魚部落巡河入海,得繪水係圖。是年推廣使用筷子。
前5941年(61歲),黃帝51年。推廣彩陶技術。
前5940年(62歲),黃帝52年。發展農業,推廣種黍穀。
前5939年(63歲),黃帝53年。推廣種稻米。
前5938年(64歲),黃帝54年。製樂,損庖羲之瑟為25弦,長七尺二寸,命素女鼓之。
前5937年(65歲),黃帝55年。命雷公、岐伯論經脈傍通,問難81,為《難經》;教製九針,著《內外術經》18卷。
前5936年(66歲),黃帝56年。命行九州,推廣鑿井技術。
前5935年(67歲),黃帝57年。推廣煉銅技術。秋七月庚申,鳳凰(雞部落)至朝拜,龍圖龜書以授軒轅。
前5934年(68歲),黃帝58年。天下大治,蔭及華胥氏之國。留醜、寅兩地支之一部與壬、癸兩天幹(後土下屬)守涿鹿城。黃帝是年開始南巡,準備隨後“葉落歸根”,回陝西中部的老家去。
前5933年(69歲),黃帝59年。貫胸氏來朝,長股氏亦來朝。詔令天下修築“官道”。是年巡至滄州。
前5932年(70歲),黃帝60年。歧伯病逝,黃帝研究整理其醫著;於桑園嫘祖病逝,葬陵縣。封泰山,禪丸山。派風後帶河圖回黃陵改建“洛書城”為“河圖城”,亦叫做“天帝之下都昆侖曾城”,以作為帝之定都。
前5931年(71歲),黃帝61年。從臨朐南下經蒼山、郯城、仰化、倉集、龍集,過洪澤,再經馬集、黃崗、六合、太平、龍潭到金陵。傳令委托炎帝神農氏教民開市通商。
前5930年(72歲),黃帝62年。逆江水而行,號“帝江”。經馬鞍山、繁昌、昌橋、黃村到黃山修練數月,東至縉雲山煉丹,西行經橫渡、東至、黃柏、黃梅登廬山,再經黃石、黃岡、黃陂到武昌東湖。炎帝從韶山、祝融從衡山北上嶽陽迎候黃帝,在君山(熊山)洞庭湖畔共同欣賞黃帝命伶倫創作的音樂作品《鹹池》。炎帝聽後讚曰:“聽之不聞其聲,視之不見其形,充滿天地,包裹六極!”?
前5929年(73歲),黃帝63年。炎帝、祝融陪黃帝遊衡山。黃帝看望了戌守在這裏的丙、丁兩天幹的兵士。送走黃帝後,炎帝神農氏去茶陵采藥。黃帝北上嶽陽,經天門到鍾祥。前2804年(74歲),黃帝64年。炎帝神農氏嚐草死,葬炎陵縣。黃帝遂改道東北,前往炎帝故都隨州厲山隆重追悼,追封炎帝為南方“天帝”。
前5928年(75歲),黃帝65年。從隨州經興隆集、太平、棗陽、黃龍、襄陽、太平店、穀城、黃家營上武當山。
前5927年(76歲),黃帝66年。在武當山修“道”。在武當周圍黃龍、龍坪、黃化、龍口、白桑、黃雲鋪等地巡遊。在白桑,看到臣民養桑,想起嫘祖,封為“先桑娘娘”。
前5926年至5925年(77~78歲),黃帝67~68年。繼續在武當修“道”。
前5924年(79歲),黃帝69年。黃河水患。黃帝啟程北行。
前5923年(80歲),黃帝70年。經襄陽、黃渠河、新野、桑莊、黃台崗、南陽、皇路店到南召。
前5922年(81歲),黃帝71年。開始巡遊中原。經橋端、太平鎮、東村來到泰山廟。
前5921年(82歲),黃帝72年。經上店、汝陽、臨汝、登封回到故都新鄭(有熊)。
前5920年(83歲),黃帝73年。回顧南巡情況,總結治理天下經驗教訓,著《黃帝銘》六篇。
前5919年(84歲),黃帝74年。繼續著述。
前5918年(85歲),黃帝75年。刑天作亂。帝命祝融征討。
前5917年(86歲),黃帝76年。帝北巡黃河。
前5916年(87歲),黃帝77年。帝巡至偃師,祝融討滅刑天,斷其首,帝重新排定神(各部落圖騰)位與座次。貶昌意於若水。
前5915年(88歲),黃帝78年。帝命取首山銅以鑄鼎,並傳命天下十二氏會盟荊山。
前5914年(89歲),黃帝79年。帝開始西行。
前5913年(90歲),黃帝80年。荊山九鼎鑄成,以象太一於九州,以銘天下12氏之位次。天下12氏會聚荊山,以成厭代(治理一代,滿足一代)之誌,黃帝之孫顓頊(高陽)於此時出生,更為慶典增添了喜慶氣氛。此時,風後“河圖城”築好,駕龍車以迎黃帝回黃城。友人無為子及天下12氏的代表和臣僚72人隨從。
前5912年(91歲),黃帝81年。帝經華陰、華縣、渭南來到臨潼,拜女媧廟,鑄12氏(屬相)銅鼎以祭之。
前5911年(92歲),黃帝82年。帝北行經高陵、閻良、華原、黃堡、大同、濟陽、金鎖、女華以至黃城。
前5910年(93歲),黃帝83年。各部落代表及臣僚搬入黃城。黃城在原洛書城(黃)的基礎上擴建為“5城(宮)12樓”,列布於以中宮(橋山)為中心方方70華裏的範圍內。中宮為黃帝居處,東宮居蒼龍,南宮居祝融,北宮居後土,西宮居大封(寧封),12樓為12氏代表所居,其他大臣與中小部落均按其天下方位與所屬分布於中宮四周,宛如“天上的星星朝北鬥”。因黃城在西北居乾位,所以後來的道家方士就將黃帝回黃城傳為“升天”了!?
前5909年(94歲),黃帝84年。拜天老、風後、五聖為三台大夫,居橋山(中宮)三台。風後明天道、太常察地利,屠(蒼)龍為土師,祝融為司徒,大封為司馬,後土為李(法官),得六相而天下治。蒼頡造文字居西原(蒼村),杜康居西川,左徹、馬師皇、沮誦、岐伯之後及雷公等各有所居。
前5908年(95歲),黃帝85年。顓頊5歲,聰穎過人。黃帝教之:“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你能法而同之,就可為民之父母官”。顓頊深領其意,帝確定顓頊為接班人。
前5907年(96歲),黃帝86年。帝號“歸藏氏”,觀“河圖”以應天象,畫野分州,以分星次。自此百官以為“星官”,12相及28宿均“天人合一”,此乃中華民族曆史上第一次“封神”。
前5906年(97歲),黃帝87年。黃帝繼續推演伏羲、神農之卦象,開始著《歸藏》。
前5905年(98歲),黃帝88年。帝繼續著述。
前5904年(99歲),黃帝89年。《歸藏》著就,頒行天下。
前5903年(100歲),黃帝90年。與健在的臣僚回顧總結經世方略,開始著《黃帝君臣》。
前5902年(101歲),黃帝91年。繼續著述。
前5901年(102歲),黃帝92年。《黃帝君臣》頒行天下。
前5900年(103歲)。黃帝93年。開始著《黃帝四經》。
前5899年至5898年(104歲~105歲),黃帝94年~95年。《經法》著就。
前5897年到5895年(106歲~108歲),黃帝96年~98年。《十六經》著就。
前5894年(109歲),黃帝99年。《稱經》著就。
前5893年(110歲),黃帝100年。《道原》著就。九九重陽日,黃帝歸藏氏於橋山中宮逝世。大臣左徹率臣僚削木為像而朝奉,取幾杖立廟而祭之。是年,20歲的顓頊繼位。七年後,被推為天下共主。(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