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4 蘇共19大

字數:3182   加入書籤

A+A-




    1944年10月5日,全聯盟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第19次代表大會在莫斯科召開。

    參加會議的代表人數達到1359人,其中1192人有投票決策權,剩餘的167人隻能旁聽,無法參加投票。

    除了蘇聯本國的代表外,德國、北意大利、希臘、挪威、蒙古、丹麥、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波蘭、阿爾巴尼亞等國的共產黨也派出了代表出席這場第一社會主義大國的代表性會議,見證這一曆史時刻。

    會議召開時,蘇德戰爭已經結束,整個中歐、東歐、東南歐,還有大半個北歐都已經被蘇聯解放,成立社會主義政權是遲早的事情。

    蘇聯在戰爭中展現出來的強大國力,增添了全世界的共產黨員的革命信心,使他們相信建設社會主義國度會讓國家變得強大起來。

    和上次一樣,大會前期的項目都是以發表報告為主,首先由蘇共中央第二書記日丹諾夫發表了聯共(布)工作報告,然後是中央審計委員會主席弗拉基米爾斯基發表中央審計委員會工作報告。這些報告的內容沒啥新意,報告裏提到的內容都在大家的預料之內。

    接著,國家計委主席沃茲涅先斯基又發表了第四個五年計劃。

    和曆史上不同,因為蘇聯的鋼產量、煤炭產量和石油產量都已經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的緣故,這次的第四個五年計劃並沒有把冶金和燃料工業列入重點發展項目,而是把輕工業、食品工業、機械製造業、機床製造業和農業列為五年計劃的發展重點。

    這幾個行業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絕大部分人民吃的,用的,都是輕工業和農業的產品,而發展輕工業,實現農業機械化就需要有機床設備和農業機械,所以機械製造業和機床設備製造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被列入了發展重點。

    持續三年的戰爭,並沒有對蘇聯的經濟帶來太大的負麵影響,受到戰火波及的地區以西烏克蘭、波羅的海三國還有西白俄羅斯為主。

    在這些地區受到戰火破壞的同時,蘇聯後方的烏拉爾、西伯利亞和伏爾加河沿岸地區都在蓬勃發展,一座又一座的軍事工業、重工業設施在蘇聯後方立地而起。

    因為戰爭的緣故,蘇聯全國的鋼鐵、煤炭、油料和軍需品(包括加工食品和紅軍的被服)等戰爭物資產量不斷提升,帶動了這些行業及其配套行業的發展。

    蘇聯的GDP也因此從1940年的5000億美元升至1944年的6400億美元,雖然整張速度和總量都不如大洋彼岸的美國,但這樣的局麵,至少比曆史上的蘇聯還要好了不少。

    不過,戰爭也給蘇聯帶來了不少勞動力損失,超過一千萬蘇聯人死於戰爭(雖然當中有不少是波羅的海三國、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地區的平民或反蘇維埃武裝分子),導致戰後蘇聯出現了勞動力緊缺的問題。

    幸好,因為蘇聯傷亡比曆史上少一倍的緣故,蘇聯的勞動力缺失情況並不算太嚴重,暫時還能夠接受。

    事實上,這場戰爭帶給蘇聯的,除了破壞以外,還有發展的契機。因為戰爭的爆發,蘇聯本國的軍事工業及其配套產業得到了蓬勃發展,而在蘇聯接收德國和北意大利的工業體係後,更得到了德國和意大利的工業技術和先進設備。

    這些從德國和意大利得來的技術設備,正好彌補了蘇聯在精細加工、冶金技術和機床、電器生產上的技術短板。

    在得到這些技術後,蘇聯相關企業部門都已經展開了相關的技術學習工作。部分企業甚至已經開始“學以致用”,利用從軸心國企業得來的技術改良現有的產品,以提升自家產品的質量和產量。

    有的工廠甚至還開始設立“山寨”生產線,使用從德國/意大利搬來的設備,應用德國/意大利的生產技術來生產“高仿真度”的工業產品,使蘇聯的工業生產水平在短期內得到了不小的提升。

    第四個五年計劃的公布,引來了全國黨代表們的關注,之後5年的地方政府經濟工作重點都將會以這個計劃為基準,重點發展輕工業、食品工業、機械製造業、機床製造業和農業,加強推動農業機械化和工業技術高精化。

    五年計劃公布完成後,斯大林就上台發表講話,並且提出了將“全聯盟共產黨(布爾什維克)”(ВКП(Б))更名為“蘇聯共產黨(КПСС)”的決議。而“人民委員會”也會更名為“最高部長會議”,把各個人民委員的職銜更改為“部長”。

    兩項決議最終在大比數的支持下得到通過,從這一天開始,“蘇聯共產黨”的名稱才總算是確立了下來,最高部長會議將成為蘇聯政府最高實權機構,並且由斯大林親自擔任第一任最高部長會議主席。

    除此之外,大會還通過了有關取消蘇共中央組織局的決議,從此之後,蘇共中央組織局將會被曼圖洛夫所領導的蘇共中央組織部(Организационный_отделЦК_КПСС)所取代,曼圖洛夫將會黨在人事上得到更大的話語權。

    到了最後,蘇共19大才進入最引人注目的選舉環節——1192名具投票權的代表將會選出125名蘇共中央委員會正式委員和111名候補委員。

    這一環節對於絕大部分代表(特別是州委書記、邊疆區黨委書記、加盟共和國黨委書記級別人物)來說,具有很大的政治意義。

    隻要能從1192名代表當中脫穎而出,晉身中央委員會125名正式委員當中的一份子,那就是等於進入了蘇共中央的圈子之內。

    雖然普通的中央委員會委員權力並不大,但他們得到提拔進入中央實權部門的機會比普通的黨代表還要大得多,畢竟他們進入了蘇共中央的圈子之內,都是得到中央信任和肯定的人物。

    結果,125名中央正式委員候選人和111名中央候補委員候選人全部都順利當選,得票最低的人也有八成以上的票數,這就是蘇聯等額選舉的一大特色。

    選出蘇共中央委員會成員後,其餘的一千多個代表基本上就可以回去休息了。而新當選的中央委員會正式委員將會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中,選出下一屆蘇共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書記處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