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葉飄,楚魂在
字數:1236 加入書籤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眨眼間,冬知春暖,夏知離騷,時飛逝去,端午佳節來臨,端午起源於南方百越,把農曆五月五日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簽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每月有三個五日,頭一個五日就是“端五”。關於端午的起源,眾說紛紜、爭論不休,“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怨”,無論何種,端午是持續至今了,一代一代的傳承,才有“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粽為祭投江屈原而流傳,澱積文化底蘊,“竹葉粽”:取竹葉裹白糯米粽煮之,尖有如生切菱角,粽葉纏,家家戶戶都有自己包粽的方式,溫暖的手把繩線絲絲纏繞,五花八門的粽子蒸熟後帶著粽葉的清香諄諄誘人,層層剝離,是糯米的甜香軟濃,中間還有驚喜,或是蜜棗、蛋、臘肉、豆沙等等,增添了一抹新奇和重重疊加的多重味道。北方有用蒿草、麥穗和桃葉枝洗臉的習慣,放入清水中,讓本平常的清水多了一股子淡淡的香味,心情也變得愉悅;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將艾草捆成一束,插於門眉,懸於堂中。製成花環佩飾,用以驅瘴。
賽龍舟是南方的一項重要活動,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楚國人民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是龍舟競渡之起源,“龍舟爭渡,搴旗捶鼓驕劣”比賽時,十位劃手排兩隊,左五人右五人,左五人的體重加起來要等於右五人的體重,來保持船的平衡,體重沉的要坐在船後,體重輕的要坐在船頭,這樣能讓船頭有一定的翹起來,以達到船在水中行走時減少阻力,提高船的行進速度。還有就是幾條船並駕齊驅,大家同時呐喊,劃手根本就聽不清本隊的鼓點聲,所以十位劃手與鼓手要統一喊號,喊什麽自己定,但一定要喊,這樣可以提高全隊的士氣和保持劃手們劃船的統一性,攜手並進才能成功。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古人不可見,新知萬裏外。丹心照夙昔,鬢發日已改。我欲從靈均,三廂隔遼海。艾草一束,風調雨順;粽香唇齒間,芳香乃留久;香囊攜伴,饒平安佑保;龍舟飄揚,載千古清風。一片片粽葉包裹的不僅是糯米,還是難得一聚的時光,時間效忠於人間,淌洋於人心。一張車票,從五湖四海回歸最親近的土壤,敞開懷抱,清風颯颯徐來,飽含愛之深的道踏進家門,依舊是那個記憶,依舊隨我心。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本書由瀟湘書院首發,請勿轉載!(m.101nove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