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各自離京
字數:2845 加入書籤
nbsp; 轉眼間,日子到了大年初五,這一日是皇帝新年第一天臨朝,照例是由百官進賀表。
新年首朝,免不了眾臣一一跪進,也免不了許多繁文縟節。百官敬賀事畢之後,皇帝下了兩道諭旨,這是年前就已經備下了的,一道是“著林允貞、遲峰於正月初八日,各自領兵離京,速回駐地,不得逗留京畿,無詔不能入”。另一道則是要把自己的師傅王悟承請進暖閣,行師徒之禮,當然這後一道旨不是當著百官宣諭的。
百官散朝後,皇帝親下禦座,攙扶王相入暖閣,並請“王師傅”落座正位,自己退到一旁,除去皇帝冠冕朝服,執弟子禮,向自己的師傅恭賀新禧。禮畢之後,皇帝重新加冕,坐回正位,王悟承站立一側,準備議事答對。
皇帝試探地問:“王師傅,年前議事,你有什麽看法?”
王悟承心如明鏡,並不糾結自己,而是談到另一件事:“臣以為,林允貞替仲平爭鳴,恐怕他還不敢。”
皇帝沉吟道:“王師傅懷疑他背後有推手?”
王悟承:“不可不防。”
皇帝緊接著問:“那會是誰呢?”
王悟承:“能推得動林允貞的人,臣不敢說。”
皇帝明白王悟承所指,但他不想追究,便說道:“林允貞久在軍中,擇機決斷,一言論之,想必莽撞慣了,朕看這就是他一個人說的。”皇帝輕描淡寫地抹過去了。
王悟承明白皇帝不想追究,但還是說道:“可他說許多將領同意……”
“匹夫莽漢,言不足信”皇帝打斷王悟承的話,眼睛直勾勾地看著他。
這個眼神王悟承年前已經領教過一次了,實在不敢再犯天顏,於是立即收住自己想說的話,附和道:“想必是這莽夫為壯聲勢,胡言亂語的。”
皇帝的眼神溫和了許多,兩人又談了談新年的一些政略,粗率地互通想法,天氣寒涼,皇帝特地命人溫些酒來,再擺上幾盤糕點,與王師傅邊吃邊談,皇帝說到興頭上,突然問王悟承:“王師傅怎麽看那天那個小子?”
王悟承回道:“陛下說的是托著白袍的那個?”
皇帝點點頭。
王悟承回道:“臣不敢欺瞞陛下,臣擔心那人的白袍有假。雖說他斬了敵酋,替仲平報了仇,但若陛下真要用他,還需詳察。”
帶有醉意的皇帝大笑道:“王師傅多慮了,朕詳察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過了。”這回弟子在師傅麵前有些失態,但貴為九五,嬉笑怒罵也沒有那麽多約束了。
王悟承一臉疑惑,但也不敢多問。
皇帝看自己師傅不解的樣子,有心點破這個謎底:“仲平那件袍子裏有天家的金絲,可那小子不知道。”
王悟承恍然大悟,他不僅看出了肖南宇的單純可靠,也看出了儒雅仲平的深沉心思。
君臣言罷,皇帝照舊親送王師傅至殿外,再行告別。看著王師傅遠去的背影,皇帝心裏卻生出憂慮:老帥葛昀已然職階盡去,白身致仕,王師傅何必還要窮追不舍呢?兩人本談不上是政敵,又都是先帝朝的老臣,真要衝突起來,肯定十分棘手,王師傅是在給朕出難題啊……
終於到了正月初八日,林、遲二人要率部離京了。林允貞辭別家人,率跟隨進城的少許部眾自南門出。遲峰也是一樣,動情含淚地告別家人,領親隨自北門出,各行十餘裏後,遲峰到達留亭,而林允貞到達建在京城南門外二十裏處的“回亭”,這兩處都有官員為兩位將軍送行,不過兩人境遇差別之大,卻也出乎意料。
林允貞這邊,照成例,品秩比將領高的官員一般是不會親自出城迎送的,林、遲這些將領離京當然不比葛昀進京時候的排場。高官至多讓家裏下人送個帖子,權作告別,這已經算是關係熟絡的了。可是在回亭等著的不但有品秩比林允貞高的官員,而且個個來頭不小,光是儀閣重臣就來了三位:王悟承、李嵩都到了,更令人驚訝的是,“吳呆子”也來了,這樣大的陣仗當然不全是衝著林允貞個人的,主要還是顧及他林家一門四代忠良的名聲地位。
送別時,王、李二人不過說些勸勉鼓勵的話,“吳呆子”則先說了一番告別之詞,最後硬是要說年前爭論自己雖然沒錯,但希望林允貞不要放在心上,弄得林允貞哭笑不得,最後隻好點頭稱是,一一作別之後,林允貞才離開回亭。
而南下的隊伍中,多了一個人——肖南宇。
遲峰這邊卻是另一番場景,送行官員寥寥無幾,多半都是京中小官,許多都是欲求外放,才來巴結一番,不過令遲峰印象深刻的倒也有兩人,一個是禦史台都禦史羅應龍,官居二品,也是在場官員中唯一一位品秩比遲峰高的官員;另一位則是常年代替老病的禮部尚書姚謙來執掌禮部的禮部左侍郎趙韜,品秩也與遲峰相當,但令遲峰詫異的是,這位幾乎未曾謀麵的京中官員卻在送行時幾度哽咽,眼眶濕紅,弄得遲峰自己倒是尷尬,早就聞聽這個四十歲的趙韜,在京中口碑極好,左右逢源,八麵玲瓏,今日一見,當真名不虛傳。
林、遲二人終於離開了京城這是非之地。
(www.101noveL.com)
